「空」的世代奇觀《空的記憶》
10月
17
2012
空的記憶(狠主流多媒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6次瀏覽
盧健英

如果記憶就只剩光影,它經過什麼樣的風景又有何重要?

在松菸裡看《空的記憶》,無限複製的環景影像,遙控可移動的巨大紗屏,投射出島國的海岸線、都會的無人地下道,極簡的單人房,綿延而無盡,周東彥透過影像所構築的世界,超越了現實的存在感,虛實交錯的流動影像,肉體(周書毅)也成了一道流光。

《空的記憶》為導演周東彥延續近年以劇場、舞蹈與影像為媒介,繼續對「記憶」這個主題的探索,影像與身體如何對話的核心議題是:它們如何穿越虛實界限,像夢境一般穿梭與混雜在日常生活的浮光掠影裡,並再創出一種新的語言風貌。

《空的記憶》無疑成功地跨出這一步。

影像的科技功能從原先做為紀錄使用,到成為一種反映時代的語言工具,「記憶」這個主題,往往在鏡頭裡的演繹隨著時代曲折變化。兼具劇場與影像背景的周東彥就像天生的影像詩人一般,一出手就是一首詩(天啊,終於可以不需要聽到舞者說話,或者文字補述了),一首流動在簡單事物,憂鬱的微光長廊中,肉體游移、探索,時光如夢層疊,往 復流逝的影像劇場詩。

移動(mobility)是屬於周東彥這個科技世代不同於其他世代藝術家所擁有的科技特權,360度魚眼鏡頭環景攝影科技,即時互動影像、感測可行走的舞台,在天下無不可「攝」的科技力下,人的「存在感」是什麼?我們回想,上一代的張照堂也好,郭英聲也好,他們的影像定格凝視,視角看向「他者」, 確立他者在空間裡不確定的存在感,來回應他所處的虛無世代;但周東彥的影像是環繞的,流動的,虛/實穿梭的,他的視角看向「我」,環視一個不聚焦的存在空間,細微的生活片段,《空的記憶》裡周東彥連「追憶」的企圖都沒有,這個「虛無」就像魚眼鏡頭那般的誇張膨脹,脹滿整個空間,一種夢境與現實交互存在的心理幻象。

因而,儘管使用了360度環景攝影機,但周東彥拍到的並不是更大的存在空間,而是細膩推敲累疊的心理空間,偌大的城市亦如密室,舞台上的方桌、木床,亦如虛像裡的車廂、觀景窗,只是一個移動的載體,載浮載沈在光影與呼吸間。而當我們的目光游移在等比例甚至更綿延的視覺空間裡,但實際上又不由自主跟隨周書毅憂鬱的身體擺盪,虛實流暢交替,一種相互矛盾衝擊的審美經驗油然而生。

很難想像,《空的記憶》如果台上不是周書毅的話,是否還能有如此不鑿斧痕的青春憂鬱,舞台上的書毅向來刻意壓低姿態,動作刻意簡單,隨興不套招,把自己壓低在流光瞬影裡。在移動舞台與巨大影像的夾縫中,書毅是孤寂而美好的生命個體,一道時光之流上載浮載沈的黑色存在。

詩人鯨向海曾經這樣形容詩在科技時代裡的處境:「有時更像是座落在荒郊野外的一座精神病院」。果真如此,周東彥將科技探向詩的處境,而反照出一個流動不穩定的時代精神狀態,似乎也就有跡可循:快速變化的時代,風景已成光影,而「空」才是藝術家看到的奇觀景像。走筆至此,如果這就是這篇評論的結論,我也不知道應該樂觀還是悲觀。

《空的記憶》

演出|狠主流多媒體
時間|2012/10/13 14:3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何調度panel裝置的空間特質及其屏幕投映時的影像特質與身體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何在疊影的概念中將身體予以影像化?又如何在panel影像構成的間隙,還回身體─空間?松菸廠館的空間規模,使觀看者更確為影像的理想對象,與攝影鏡頭的同在,先前可被感官介入的整全空間,成為台上台下相互的平面,也因此更可見周東彥欲呈現影像─身體─空間之間愈複雜的問題。(李時雍)
10月
15
2012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