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的世代奇觀《空的記憶》
10月
17
2012
空的記憶(狠主流多媒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77次瀏覽
盧健英

如果記憶就只剩光影,它經過什麼樣的風景又有何重要?

在松菸裡看《空的記憶》,無限複製的環景影像,遙控可移動的巨大紗屏,投射出島國的海岸線、都會的無人地下道,極簡的單人房,綿延而無盡,周東彥透過影像所構築的世界,超越了現實的存在感,虛實交錯的流動影像,肉體(周書毅)也成了一道流光。

《空的記憶》為導演周東彥延續近年以劇場、舞蹈與影像為媒介,繼續對「記憶」這個主題的探索,影像與身體如何對話的核心議題是:它們如何穿越虛實界限,像夢境一般穿梭與混雜在日常生活的浮光掠影裡,並再創出一種新的語言風貌。

《空的記憶》無疑成功地跨出這一步。

影像的科技功能從原先做為紀錄使用,到成為一種反映時代的語言工具,「記憶」這個主題,往往在鏡頭裡的演繹隨著時代曲折變化。兼具劇場與影像背景的周東彥就像天生的影像詩人一般,一出手就是一首詩(天啊,終於可以不需要聽到舞者說話,或者文字補述了),一首流動在簡單事物,憂鬱的微光長廊中,肉體游移、探索,時光如夢層疊,往 復流逝的影像劇場詩。

移動(mobility)是屬於周東彥這個科技世代不同於其他世代藝術家所擁有的科技特權,360度魚眼鏡頭環景攝影科技,即時互動影像、感測可行走的舞台,在天下無不可「攝」的科技力下,人的「存在感」是什麼?我們回想,上一代的張照堂也好,郭英聲也好,他們的影像定格凝視,視角看向「他者」, 確立他者在空間裡不確定的存在感,來回應他所處的虛無世代;但周東彥的影像是環繞的,流動的,虛/實穿梭的,他的視角看向「我」,環視一個不聚焦的存在空間,細微的生活片段,《空的記憶》裡周東彥連「追憶」的企圖都沒有,這個「虛無」就像魚眼鏡頭那般的誇張膨脹,脹滿整個空間,一種夢境與現實交互存在的心理幻象。

因而,儘管使用了360度環景攝影機,但周東彥拍到的並不是更大的存在空間,而是細膩推敲累疊的心理空間,偌大的城市亦如密室,舞台上的方桌、木床,亦如虛像裡的車廂、觀景窗,只是一個移動的載體,載浮載沈在光影與呼吸間。而當我們的目光游移在等比例甚至更綿延的視覺空間裡,但實際上又不由自主跟隨周書毅憂鬱的身體擺盪,虛實流暢交替,一種相互矛盾衝擊的審美經驗油然而生。

很難想像,《空的記憶》如果台上不是周書毅的話,是否還能有如此不鑿斧痕的青春憂鬱,舞台上的書毅向來刻意壓低姿態,動作刻意簡單,隨興不套招,把自己壓低在流光瞬影裡。在移動舞台與巨大影像的夾縫中,書毅是孤寂而美好的生命個體,一道時光之流上載浮載沈的黑色存在。

詩人鯨向海曾經這樣形容詩在科技時代裡的處境:「有時更像是座落在荒郊野外的一座精神病院」。果真如此,周東彥將科技探向詩的處境,而反照出一個流動不穩定的時代精神狀態,似乎也就有跡可循:快速變化的時代,風景已成光影,而「空」才是藝術家看到的奇觀景像。走筆至此,如果這就是這篇評論的結論,我也不知道應該樂觀還是悲觀。

《空的記憶》

演出|狠主流多媒體
時間|2012/10/13 14:3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何調度panel裝置的空間特質及其屏幕投映時的影像特質與身體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何在疊影的概念中將身體予以影像化?又如何在panel影像構成的間隙,還回身體─空間?松菸廠館的空間規模,使觀看者更確為影像的理想對象,與攝影鏡頭的同在,先前可被感官介入的整全空間,成為台上台下相互的平面,也因此更可見周東彥欲呈現影像─身體─空間之間愈複雜的問題。(李時雍)
10月
15
2012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