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的,現代度脫劇《杜子春》
12月
17
2020
杜子春(好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9次瀏覽
劉祐誠(專案評論人)

夢中說夢空自省,丹外求丹忘本心,此身有情容爐鼎,光影浮生杜子春。

這是好劇團《杜子春》劇末的首段唱詞,藉由這四句唱詞,筆者認為是創作者為《杜子春》的敘事梗概收束於一個完整總結。此作將一位唐朝的男子奇事,最後指向為現代人需要共同面對的生存課題。作為嘗試觸發傳統戲曲與當代劇場技術合作可能的「戲曲夢工場」計畫徵集節目之一,好劇團不僅重新詮釋鮮少被搬演的杜子春,製作團隊還大量運用使用光影、偶戲與鄒慈愛的京劇表演身段,為觀眾打開精彩的戲曲體驗。

《杜子春》舞台以五道可透光的布幕,讓劇中的場景,諸如,竹林、賭坊……等,能夠配合劇情所需,達到快速轉換的奇幻效果。由於五道布幕不以平行排列,當飾演杜子春的鄒慈愛,每每登場,都能藉該人物於幕與幕間的走動、行至幕前的演唱,使「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的杜子春能在演出過程中不斷流轉。另一方面,為了表達杜子春成仙的試煉過程,好劇團使用不同角度的光影,搭配戲偶的剪影,讓觀眾原本難以想像的或奇幻、或鬼怪的度化情節,能夠快速得到觀眾相當的共鳴。透過這些精采的舞台呈現設計,不難見到好劇團此次製作的企圖心。

誠實地說,好劇團《杜子春》無論是幕前的表演,或是幕後的設計發想,都有許多令人稱讚之處。只是在這個文化知識體系不斷交織的台灣社會,製作團隊要處理傳統、現代間的表演扞格,除了需要面對的是表演美學的差異,更大的難處在於其對傳統作品的轉譯能力。假設《杜子春》的故事雛形是一個經典作品,那這個經典作品應該會有個與當代社會生活對話的可能,但是要產生這個假設問題前,要思索的是:《杜子春》究竟是誰的經典作品?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尋仙求道的杜子春已經與眾人的文化背景知識相距甚遠,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下,更遑論談及經典的相關問題。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創作者並無大量更動,致力呈現故事首尾完整的《杜子春》。

杜子春(好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無論是節目冊中的〈創作概念〉或〈戲劇顧問的話〉,製作團隊都相當強調「度化」的概念。原本這個被歸類為用來勸化世人轉念的傳教方法,從唐傳奇《杜子春三入長安》以降的杜子春原型故事,勸化的宗教意味漸次大幅降低,它能成為被搬演的原因,往往歸因於其所提供的娛樂功能。觀眾喜愛這類劇作的原因,往往是故事中提供的奇幻情節,讓觀眾短暫忘卻生活的苦悶。雖然現時所處的台灣社會所形構的各方壓力,並不比其他時代觀看者所感知的壓力低;但是對於在劇場空間中製造奇幻的效果,我個人覺得當代劇場的從業人員設計更勝一籌。很可惜的是,這並非是好劇團強調及著墨之處。製作團隊兢兢業業的鋪排杜子春完整的求仙訪道,對於提供「奇幻」的發想,我覺得過於保守。他們僅在描述杜子春被安排接受地獄的各項試煉時,短暫的以巨大聲響搭配單顆偌大眼睛的動畫後,便沒有再出現試圖挑戰觀眾感官接受的刺激底線段落。

在台灣現行的劇評生態,許多人都在思考劇評的功能為何?或許我提出我自己思考後的文章,應該很難幫助製作團隊調整目前現有的劇作結構,但是我自許評論的其中一項重要功能是溝通。好劇團《杜子春》的確在既有的戲曲劇本與當代劇場技術中完成一個值得讚許的案例,但我更希望的是,無論那個有意提供新型態製作的表演團隊,都能更開放的玩味那些被一般大眾視為冰冷的戲曲劇本及其背後的文化脈絡,並且更大膽的打開觀眾對於戲曲的既定印象。

《杜子春》

演出|好劇團
時間|2020/12/06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好劇團的演出詮釋中,往此作的母本、即唐人小說〈杜子春〉回歸,將人世間的情愛物欲視作考驗,使人一層層地從中剝離,以證求道之心的真誠。⋯⋯這樣的劇作主題,卻讓人不得不問:為何生存在現代的人們需要的是這樣的割捨、壓抑情愛物欲的存在,才能夠證明人不執著於這些俗欲的超脫?(蘇恆毅)
1月
13
2021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
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