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的,現代度脫劇《杜子春》
12月
17
2020
杜子春(好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14次瀏覽
劉祐誠(專案評論人)

夢中說夢空自省,丹外求丹忘本心,此身有情容爐鼎,光影浮生杜子春。

這是好劇團《杜子春》劇末的首段唱詞,藉由這四句唱詞,筆者認為是創作者為《杜子春》的敘事梗概收束於一個完整總結。此作將一位唐朝的男子奇事,最後指向為現代人需要共同面對的生存課題。作為嘗試觸發傳統戲曲與當代劇場技術合作可能的「戲曲夢工場」計畫徵集節目之一,好劇團不僅重新詮釋鮮少被搬演的杜子春,製作團隊還大量運用使用光影、偶戲與鄒慈愛的京劇表演身段,為觀眾打開精彩的戲曲體驗。

《杜子春》舞台以五道可透光的布幕,讓劇中的場景,諸如,竹林、賭坊……等,能夠配合劇情所需,達到快速轉換的奇幻效果。由於五道布幕不以平行排列,當飾演杜子春的鄒慈愛,每每登場,都能藉該人物於幕與幕間的走動、行至幕前的演唱,使「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的杜子春能在演出過程中不斷流轉。另一方面,為了表達杜子春成仙的試煉過程,好劇團使用不同角度的光影,搭配戲偶的剪影,讓觀眾原本難以想像的或奇幻、或鬼怪的度化情節,能夠快速得到觀眾相當的共鳴。透過這些精采的舞台呈現設計,不難見到好劇團此次製作的企圖心。

誠實地說,好劇團《杜子春》無論是幕前的表演,或是幕後的設計發想,都有許多令人稱讚之處。只是在這個文化知識體系不斷交織的台灣社會,製作團隊要處理傳統、現代間的表演扞格,除了需要面對的是表演美學的差異,更大的難處在於其對傳統作品的轉譯能力。假設《杜子春》的故事雛形是一個經典作品,那這個經典作品應該會有個與當代社會生活對話的可能,但是要產生這個假設問題前,要思索的是:《杜子春》究竟是誰的經典作品?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尋仙求道的杜子春已經與眾人的文化背景知識相距甚遠,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下,更遑論談及經典的相關問題。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創作者並無大量更動,致力呈現故事首尾完整的《杜子春》。

杜子春(好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無論是節目冊中的〈創作概念〉或〈戲劇顧問的話〉,製作團隊都相當強調「度化」的概念。原本這個被歸類為用來勸化世人轉念的傳教方法,從唐傳奇《杜子春三入長安》以降的杜子春原型故事,勸化的宗教意味漸次大幅降低,它能成為被搬演的原因,往往歸因於其所提供的娛樂功能。觀眾喜愛這類劇作的原因,往往是故事中提供的奇幻情節,讓觀眾短暫忘卻生活的苦悶。雖然現時所處的台灣社會所形構的各方壓力,並不比其他時代觀看者所感知的壓力低;但是對於在劇場空間中製造奇幻的效果,我個人覺得當代劇場的從業人員設計更勝一籌。很可惜的是,這並非是好劇團強調及著墨之處。製作團隊兢兢業業的鋪排杜子春完整的求仙訪道,對於提供「奇幻」的發想,我覺得過於保守。他們僅在描述杜子春被安排接受地獄的各項試煉時,短暫的以巨大聲響搭配單顆偌大眼睛的動畫後,便沒有再出現試圖挑戰觀眾感官接受的刺激底線段落。

在台灣現行的劇評生態,許多人都在思考劇評的功能為何?或許我提出我自己思考後的文章,應該很難幫助製作團隊調整目前現有的劇作結構,但是我自許評論的其中一項重要功能是溝通。好劇團《杜子春》的確在既有的戲曲劇本與當代劇場技術中完成一個值得讚許的案例,但我更希望的是,無論那個有意提供新型態製作的表演團隊,都能更開放的玩味那些被一般大眾視為冰冷的戲曲劇本及其背後的文化脈絡,並且更大膽的打開觀眾對於戲曲的既定印象。

《杜子春》

演出|好劇團
時間|2020/12/06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好劇團的演出詮釋中,往此作的母本、即唐人小說〈杜子春〉回歸,將人世間的情愛物欲視作考驗,使人一層層地從中剝離,以證求道之心的真誠。⋯⋯這樣的劇作主題,卻讓人不得不問:為何生存在現代的人們需要的是這樣的割捨、壓抑情愛物欲的存在,才能夠證明人不執著於這些俗欲的超脫?(蘇恆毅)
1月
13
2021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