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夢境般的尋覓《青鳥》
3月
19
2013
青鳥(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0次瀏覽
杜思慧(2013年駐站評論人)

梅特林克的原著劇本《青鳥》透過兩個家境不富裕的孩子尋找青鳥的過程,反應他們對現實和未來的樂觀憧憬,劇中不管是場景或人物都充滿了各式意味雋永的象徵手法,比方「時間」、「光」和「夜」等也都被擬人化。有別於原著裡眾多人物和場景的設計,師承賈克.樂寇的法國四銀翼劇團化繁為簡,以五名演員扮演了大部分角色,加上影像的使用,成了一篇3D詩意版的《青鳥》。

故事在兩個小孩對今年無法和聖誕老公公約會的遺憾中開啟,然後他們就著夜燈爬上了窗框、偷窺鄰居家中豐富的聖誕晚會並玩起空吃麵包的遊戲;忽然間,仙女出現,央求他們幫忙尋找青鳥以解救自己的小孩,並給了他們一顆會讓萬物說話的寶石,夜之旅程於是開始。一直懸吊在舞台正中央的窗框是他們的時光機器,巧妙地搭配後方三塊可移動的長型投影幕,讓不同的2D或3D影像內容決定他們的地理位置。兩位主要演員在窗框上下移動爬行穿出鑽入,看似輕鬆,但其實所有組合所需的重量和力度平衡皆經過計算,並細膩的放在表演裡,很是厲害。

要抓住一隻會飛的鳥不容易,而且「存在大自然中的未知力量會守護萬物靈魂的秘密」;然而這個劇場裡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的秘密(物件、影像、體操和特技),翻轉了這股神秘力量,以創意放肆追尋那不可知及不可見的。劇末,和原著不同,兩個小孩躺回了好似上下床舖的萬用窗框上,被隔壁的母親喚醒。他們驚訝昨晚夢的遭遇,卻也立刻被現實拉回、開心地迎向母親早晨的呼喚;場上微亮,只剩下那象徵時光機器的窗框輕輕擺盪,寂靜,燈暗。那份寂靜,令人明白,幸福原來就在母親一如往常的早晨擁抱裡。

這齣2012年在外亞維儂藝術節中(註一)獲高度評價的演出,用他們介於成人和兒童之間的敘事步調,穩實完整地說了個故事,花俏,但也真功夫。但若能讓他們在屬於這個製作規格的實驗劇場中而不是鏡框式舞台裡演出,相信能更完整表達出其特有的法式靜謐及思維,那些劇場裡台上和台下共享的寂靜時刻,也才會顯得更加親密和珍貴。

註一:主辦單位在宣傳DM上誤植為亞維儂藝術節。相關記錄可見劇團網站http://www.collectif4ailes.fr/?page_id=22052

《青鳥》

演出|法國四銀翼劇團
時間|2013/03/16 19:30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