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音樂新聲《當代X傳統—內橋和久與臺灣音樂玩家》
12月
09
2019
當代X傳統—內橋和久與臺灣音樂玩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蔡東絍)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1次瀏覽

楊宜樺(專案評論人)


曾任日本劇團「維新派」的音樂總監、並隨該團於2017年來臺於衛武營上演解散公演劇作《アマハラ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的內橋和久;兩年後再次踏足衛武營,不是以劇場配樂之姿,而是以其長年投入與推廣的自由即興及實驗音樂精神,帶領臺灣七位樂手玩出純粹且直觀的音聲世界。這場集結八位音樂家的編制儼然是一個平衡且各具獨特性的小型室內樂團,以電吉他與達克斯風(Daxophone)【1】的內橋和久為中心,笛簫演奏家林小楓與迪吉里度(Didgeridoo)【2】演奏家大恭提供多樣具民族色彩的管樂聲響,鋼琴演奏家李世揚與擊樂演奏家張幼欣則「擊」出樂器的不同凡「響」,再加上聲樂家林芊君、人聲藝術家張惠笙與原民歌手巴賴帶來截然不同的人聲色彩,不斷變換的音聲組合讓上、下半場各約五十分鐘不停歇的音樂展演一點都不顯乏味,處處驚喜。

脫胎於實驗創作與爵士樂個人表現的自由即興,更為仰賴演奏者的音樂表達能力,以及演奏者彼此間對聲音的瞭解與信任所建立的合作默契,在表演當下不可逆的時空狀態中創造出可預期或不可預期的音樂世界。儘管就即興音樂會而言,每回演出應是無數排練累積下所產生的未知數,不過基於音樂會策劃與內橋和久擇選而湊在一起的八位音聲玩家,從其展演中可見其預擬之設計:先跟隨內橋和久的穿針引線,引領觀眾熟悉各個樂手的音聲特質;再來領略音樂家自由即興下似競似和、變化多端的音樂意境。

開場前,內橋和久即示意上半場因需提示(cue)演奏家而背對觀眾演出,這意會著內橋和久在這場即興中同時扮演創作、指揮與演奏的角色,就個人經驗將演奏家即興而出的音樂片段,鋪陳、推進成結構性較完整的作品。上半場以巴賴的原民歌謠吟唱為引,也以同樣悠遠的歌聲暗示樂曲作結;中間則分別讓各演奏家以主奏之姿一展身手,其他樂者再陸續接進疊合,由簡入繁又由繁轉簡,如此起落數回;因此,聽眾將依序經驗較為熟悉且原民歌唱、空靈而細膩的鼻笛、氣息多變的迪吉里度、陌生化的鋼琴演奏、玩弄樂句與音高對比的聲樂,以及操控聲帶與口腔變化的人聲噪音等,每一呈示樂段都因主奏表現差異宛如新的開始,並透過內橋和久的電吉他或達克斯風提供襯底節奏、音高與音色動機,逐漸合而為一。

相較於上半場可預期而有限度的即興,下半場方是讓演奏家各顯神通的自由即興,時而競奏如在音樂時空中相互廝殺、搶佔一席之地,時而融洽如大千世界中的小世界。內橋和久在下半場也正式展現其所承襲與探研的達克斯風,小小的木片透過彈、敲、拉、磨出豐富多樣的音聲,幾可與其他演奏者發出的各種聲響相對應。八位樂手相疊而出的音樂風格也相當多變,人聲對話的、爵士般的、實驗性的、民族風的,甚至是流行音樂的,端視當下誰佔上風、誰又穿插而相互引導著音樂走向,反覆、發展、變化,動靜皆是未知,十分精彩。另一方面,在此番競奏之下也易於反映出樂手探索與介入音聲的能力差異,以及即興所需的高度專注與觀察力,如張惠笙的人聲噪音乍聽之下相當特別,但長時間下來卻顯得表現力不足;巴賴的歌唱或因文化包袱而變化有限,而相對不足的默契也使得樂曲結束時仍彈出不知所措又多餘的吉他和弦。

2017年時,內橋和久曾與李世揚、戴向諶、林偉中舉辦即興音樂會【3】,而本場演出者擴增為八人,更加提高即興的難度與層次。嚴格說來,五十分鐘內每位樂手可支配的音樂時間並不長,往往拋出新的音樂事件(musical events)、迅速協調聲響搭配後就得翻過這一篇章,使得部分樂器(如鋼琴與擊樂)難以盡情發揮或琢磨更細緻的表現而略顯可惜。但換個角度來看,擁有不同音樂文化經驗的八位演奏家,讓這場音樂會除了展現即興音樂的多元面向之外,同時也更聚焦於音樂主體。(在此需讚賞衛武營表演廳的設計與音控得宜,整體聲部相當平衡,且可清楚聽見八位演奏者之聲響變化。)無論是化字符為音符的聲樂、融會噪音與樂音的表現等,皆是如此全然沉浸於感受樂器(包含聲帶)原有音聲。儘管樂者對於「玩音樂」的看法與目的或有差異,但在即興音樂的時空下仍得回到音樂本質的探索,特別是難以預期音聲導進的自由即興,對聽眾而言更需要源源不絕的新聲以維持專注力。於此,即興當下演奏者所背負的不再是當代與傳統,而是音樂的每一瞬間,那偶爾突兀地、漂亮地、驚奇地、弔詭地或碰撞或飄盪而出的聲音組合,不僅是即興音樂令人意猶未盡之處,更可能是打開音樂未知領域的第一步。在這場音樂會中,隨著內橋和久的安排經驗各種音聲的我們,或許也捕捉到屬於自己的吉光片羽。


註釋

1、1985年由德國音樂家漢斯・萊歇爾(Hans Reichel)發明的木製樂器,透過不同的演奏方式與木片材質,可發出多變的聲響,如動物叫聲或音高旋律。

2、澳洲原住民的大型木管樂器,以尤加利樹的樹枝或樹幹製成,管身約為1~3公尺長。

3、參考陳惠湄:〈一個奇特的聲響世界《即興集樂聚 II 日本實驗音樂家內橋和久》〉,2017年12月30日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7828

《當代X傳統—內橋和久與臺灣音樂玩家》

演出|內橋和久、李世揚、張惠笙、林芊君、林小楓、大恭、張幼欣、巴賴
時間|2019/10/19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