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音樂人的搖滾夢與那道牆《佛跳牆 Buddha Jump 2018 Movin 'On巡演-魚皮站》
10月
18
2018
佛跳牆2018 Movin 'On巡演(劉悉達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3次瀏覽
劉悉達(專案評論人)

由馬來西亞創作歌手戴佩妮帶領著五位專業樂手組成的樂團佛跳牆,在2015年抱走金曲獎最佳樂團及最佳編曲兩項大獎後,近三年再無任何作品發表,亦無公開演出。此次的Movin 'On巡迴是佛跳牆的回歸舞台,也是繼續向前。

尋找佛跳牆的背景資料時,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興趣,原來佛跳牆在金曲獎風光獲獎後,受到外界質疑「一群職業樂手跟一個當紅女歌手組的團哪裡叫做樂團?」其中樂團吉他手理事長為此撰文回應,【1】內文反問「為什麼一群職業樂手跟當紅女歌手組的團不能是樂團?」

比起問題的答案,讓人更有興趣的是,問題為何存在?「如何才有資格在台灣是個樂團」這個問題可以參考台灣搖滾樂特殊的發展脈絡。在眾多搖滾樂團當中,學生團占了一定比例,「學校」中的音樂社團一直是台灣孕育搖滾樂手的核心,而這些在學院中培養出的樂手,或許成為學運中重要的噪音,【2】又或潛進大大小小的音樂祭或地下表演場域,辛苦的懷抱音樂夢等待著躍起,【3】這樣的印象漸漸成為台灣樂團的基因,常常是檢視一個樂團是否能是樂團的重要指標,樂迷們支持的不只是音樂,也是樂團象徵的精神理念。於是,空降金曲獎的佛跳牆,沒有含辛茹苦,更沒有衝撞體制,在某些人眼裡看來更是「出身豪門」,受到如此質疑並不難理解。

拋掉事前的資料,回到表演現場。兩個小時巨大聲響的流行搖滾饗宴,樂手們此起彼落飆出極具情緒渲染力的旋律與和聲,主唱阿妮【4】則賣力時而壓低時而拔高嗓子,刻意神經質又使壞的肢體動作與臉部故作不屑挑釁的表情,展現出與戴佩妮截然不同的表演風格,看起來像個真正的搖滾巨星,在在撩撥著台下樂迷的心臟,紛紛跟隨著搖滾節拍搖擺身體或者點頭,或在適當時機大聲跟唱。樂手也相當享受演出。若以娛樂性的角度出發來品味這場表演,我會說這盅佛跳牆絲毫不乏味,應有盡有,還有些物超所值,但對於胃口沒那麼大的聽眾如我,吃完後是有些過撐。

主唱阿妮的開場頗有力道,在演唱〈失眠〉及〈三分之二〉這兩首相當炫技的歌曲時,雖未能做到如錄音室版本把每個細節都唱得清楚,重點的樂句仍聽得出琢磨,整體而言引人入勝。這時現場的音場固然已經不大平衡,仍能靠主唱磅礡的吼唱,將聽覺的重心收在自己的聲音上,搭配上強烈的燈光效果,是個漂亮的開場,令人不禁抱持著期待的心情。卻到了第三首歌〈玩偶〉時,失誤的部分就難以忽略了,歌曲開頭的效果器的聲音過大,且主唱vocal只要大聲,就會呈現模糊失真,音控的失常嚴重影響到主唱的音準及音量的控制,導致在歌曲的高潮處,反而不敢放聲,是全場第一個比較重大的瑕疵。接下來演唱〈Rush〉、〈追根究柢〉、〈罪〉,各樂器間音量不平衡的問題並未修正,最為明顯也最為可惜的是,在主唱表現相對突出的〈欺騙上帝〉,樂器的表現可說是失控,效果器、主奏吉他跟節奏吉他聲部仍然過大,主唱這次也不干示弱、更加大聲量,欲用主旋律將自己再度放回歌曲的重心,卻只是讓整體音量又加大,並未搶回主角位置。到歌曲後段時,不只是主唱與樂器間脫拍,各樂器聲部間也各自為政,像極了台上有六個主角同時在獨奏,而且要是仔細聽,還真的可以把每個樂器都聽得相當清楚,可惜這些樂聲越是奔放,越像是多頭馬車,撕碎一首歌。

在整場樂聲都喧賓奪主的狀況下,聽覺上最令我不安之處,還是在於主唱聲音的表現,身體的狀況受到場地影響是主要原因【5】,其次,我認為阿妮最好的歌聲表現落在低音音域,雖然原始條件上她的音色原就單薄,憑藉在低音音域聲線穩定的表現,先將歌曲鋪上一層醇厚的底蘊,高音才在出色的低音鋪陳下出現,反成為歌曲亮點,這樣高低音的穿插運用,時常使她的歌曲富有層次及敘事性。可是,此次佛跳牆專場的歌曲,卻大多落在她較無法發揮的高音歌曲,在錄音室的版本中,她可以靠著在歌曲中大量使用轉音的技巧,以及刻意在尾音加入抖音或裝飾音,使她在高音的歌曲中顯得聲線較不單調,相反的還充滿強烈的戲劇性,在現場卻因無法展現出錄音室版本水準,歌聲中缺少對於細節的勾勒,不足以表現歌曲的轉折跟起伏,音質的單薄之處就此暴露。在表演〈給你看〉時尤其明顯,副歌裡的第二次「給你看」後很好聽的「阿阿阿」皆選擇不唱出來,而將麥克風遞給觀眾做巧妙地規避,主唱當天歌唱的力度還是有的,只是聽起來筆直生硬而缺乏重點,且在演出後段體力消耗後,歌唱就越顯吃力窘迫,在〈心裡有鬼〉的時候,已明顯聽出聲音的疲態了。

筆者認為Live Warehouse比起Legacy場地,場控上尚有很大進步空間,阿妮在台上不斷表示熱到快中暑,空調及燈光並沒有馬上做出調整舒緩她的不適,對於樂團當日演出的表現造成影響。現場燈光的切換以及使用更是缺少默契,部分歌曲與現場燈光的色調屬性不適合,另外,在演出結束之後沒有馬上關燈,造成歌迷不瞭解演唱會究竟是否「正式」結束而繼續逗留,在佛跳牆已經明確表達並不喜歡「安可」橋段時,場面是尷尬的。

撇開場地的音場條件,我向參與佛跳牆台中場的忠實粉絲聽眾詢問該場的狀況,亦有人反映有明顯的音控問題,即主唱聲音被其它樂聲掩蓋過去,然而在今年Movin 'On巡迴演出之前,佛跳牆的表演則沒有這樣的狀況。

若要探究這次Movin 'On巡迴為何得到如此觀眾回饋,筆者有這樣推測的方向:佛跳牆自第二張專輯後,創作的模式與分工逐漸成形,每個樂手都參與編曲,很多樂句是五名樂手一起在錄音室即興出來的,詞曲還是由戴佩妮包辦。比起大製作的專輯,佛跳牆的規模是相對簡單,曲風固然多元,詞曲及編曲的邏輯事實上非常相似,各歌曲間的同質性高。在傳統企劃取向的個人專輯,有縝密的製作團隊,目標一致的以呈現「歌手」特質為目標,然而若是一個樂團,必須兼顧每個樂手位置的角色及特色。佛跳牆的團員皆有優異創作及彈奏能力,卻缺乏一位主要的統籌角色,使得阿妮的聲音條件比起她是戴佩妮的時候,是較不被考量的,忽略阿妮雖只是團員之一,卻占了現場相當大的比重。而以上的結果帶到表演現場去,呈現的結果是,所有團員以全音量盡情表演,除了主唱阿妮,各個樂器都是主角互不相讓,沒有輕重起伏的曲目安排,一首快歌又一首快歌,讓整場表演幾乎都是高潮,每首歌都在盡情吶喊,太多且持續的快感使演出失去整體應有的段落感,缺少適度的留白,讓表演有除了激情之外的空間。

回顧佛跳牆的樂團「資格」之爭,佛跳牆作為一個「獨立樂團」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是戴佩妮召集的一批專業音樂人,沒有可歌可泣的樂團成名史,看起來這麼商業化的組合,事實上有著非常浪漫的理念,佛跳牆想要不顧市場的玩音樂做音樂,這也是為何這次演唱會即便我的聆聽感受不佳,卻能感受佛跳牆可愛的地方,他們熱愛且享受舞台,賣力的演出,抓緊時間熱切的想跟歌迷互動。音樂人渴望舞台,是令人感動的。

那麼究竟,佛跳牆到底是不是一個樂團呢?若以作品的音樂性以及樂手的專業度來說,無疑的,佛跳牆是很傑出的樂團。倘仍有人認為他們不足以是樂團,那麼阻擋他們的那道「牆」究竟是什麼?又,作為一個原就跟搖滾的反叛性脫鉤的樂團,無法以精神感召歌迷的弱勢下,專業音樂人要怎麼「反璞歸真」,在舞台中盡情展現自我及給予聽眾更好的聆聽體驗間取得平衡,在演唱會中透露明年將有新作品的佛跳牆,絕對還能更好。

註釋

1、此文詳見「關於『佛跳牆』和『戴佩妮』到底有何不同?---來自理事長的憤世申論」。網址:https://goo.gl/SZMbLW

2、馬世芳:以歌造反:《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頁 122~頁129。

3、何東洪:獨立音樂的情感認同與危機:《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頁 138~頁145。

4、在該報導中,戴佩妮表示「我在樂團裡是阿妮,不是戴佩妮。」來源:https://solomo.xinmedia.com/music/16800-buddhajump

5、歌手在舞台上表示場內溫度太高,身體過熱而不適。

《佛跳牆 Buddha Jump 2018 Movin 'On巡演-魚皮站》

演出|佛跳牆
時間|2018/09/16  20:00~21:30
地點|LIVE WAREHOUS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