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直播鏡頭,辨別真假猴王——《真假美猴王》
8月
03
2022
真假美猴王(台北新劇團提供/攝影劉耀武)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97次瀏覽

蘇恆毅


《西遊記》裡最知名的角色莫過於孫悟空,但是在小說當中,另有一隻外貌、心性、武功都與孫悟空不相上下的「六耳獼猴」,兩者的相似程度不僅取經僧隊無法辨識,就連眾多神明也僅有如來佛能夠清楚區分,如此高度相似,反而形成一種有趣的對照。


精修後的武戲鏡射對照

這樣的對照改編為京劇《真假美猴王》時,大抵遵循原著內容,從六耳獼猴假扮孫悟空擾亂人世,孫悟空得知有人假冒身分便與之相抗,且透過唐僧念緊箍咒、請閻王和玉帝分辨等各種方式要區分真假猴王,最後則是在如來佛出面下,才結束該故事。此種改編方式的真假猴王對照,除了演員的作工外,另涉及孫悟空的心性,將孫悟空尚未進入取經僧隊前的撒潑的性格,透過六耳獼猴進行呈現。

然而台北新劇團的演出,則不依循此種演出形式,而是將擾亂人世、眾神區分的部分刪除,僅留下真假取經僧隊,且特別集中於孫悟空的外表與武打作工的鏡射對照上,形成以純武戲為主的演出形式,也同時免除尋找眾神分辨真假的主題重複的問題。


真假美猴王(台北新劇團提供/攝影劉耀武)

既是以武戲為主的「鏡射」演出,則不強調心性的對照,而是更集中於角色/演員透過對手戲,對照出雙方表情、肢體、身手的相似性,以及在相似當中,表演出個人的功底卻又能夠互相平衡的對照,讓觀眾僅能從聲音稍事區分,而難以從武打作工辨別真假。

雖然真假難辨,但演出邏輯仍在,讓演員有對手戲也有各自揮灑的空間。如上下半場都有二猴的對手戲,凡在對手戲中,表演方式採取較流利輕盈的武打,表現出孫悟空的靈巧。個人主場的部分,上半場是由曾岳鴻飾演的孫悟空與群妖對打,演出方式輕盈機敏,下手挑刀也相當流暢;下半場則由徐彥凱飾演的六耳獼猴與眾羅漢對打時,靈巧之外更多了些許沉穩。除了身手的微妙差異,兩人的音質也略有不同:徐彥凱的聲音厚而亮,曾岳鴻的聲音雖高卻不夠穩和亮,若能細聽,亦能區分真假猴王身分。


真假美猴王(台北新劇團提供/攝影劉耀武)

選角的規劃也有意思:徐彥凱多演正氣凜然的武生,本次演出反派腳色的六耳獼猴,角色雖壞,舉手投足之間卻帶著英氣,讓這個角色的身分雖是假猴王,卻有真猴王的尊嚴;曾岳鴻畢業不久,即接孫悟空一角,輕盈卻不輕浮,反而有種猴王剛加入取經團隊的清新感,也期待他的未來發展。以整體而論,在武戲時能夠兩者平衡、專場時可各顯本領,實屬不易,雖然線上觀賞時未能聽見掌聲,但直播聊天室中不絕的拍手圖示,自可想像演出時的叫好聲。


直播演出的鏡頭觀看與互動

如前所說,《真假美猴王》是採取直播形式的演出。而從Covid-19疫情開始至今,台北新劇團即不斷在Youtube頻道上回放歷年的演出劇目或是進行直播演出,讓觀眾能夠回味過去的作品。在直播演出時,由於開放聊天室功能,因此觀眾也能在線上與演員交流,對於傳統戲曲的線上演出,另有一番趣味。

以直播演出而論,自然補足了實體演出受疫情影響而取消延期的缺憾,但是對於傳統戲曲來說,多數時候要看的是整體場面的調度情形,而在直播演出時,鏡頭焦點的轉換,會另外形成劇團要給予觀眾著重的視角。如以《真假美猴王》來說,當鏡頭是採全景時,確實難分兩組取經僧隊的真假;當鏡頭拉近時,孫悟空、八戒和悟淨大抵只能從聲音和身手略為辨別,但真假唐僧的扮相卻讓人能夠一眼分辨身分──蔡岳勳飾演的真唐僧自是一臉正氣,林璟辰飾演的假唐僧的小生扮相俊美,卻帶有僧人不該有的「妖」感,兩人的差異,在鏡頭下一覽無遺,更讓真與假兩組人馬從難以區分,增加了幾分可辨識的機會。


真假美猴王(台北新劇團提供/攝影劉耀武)

至於在聊天室的互動中,除了劇團小編、未參與演出的演員也會在線上與觀眾互動,或說劇作的傳承背景、或說演員的習藝經過,過去播出以唱功為主的演出時,也會說明音樂板式等,讓觀眾在觀看演出時,也能了解到京劇的演出形式與劇團的發展動態,讓「看熱鬧」的觀眾能夠從這樣的互動中得以逐漸「看門道」,也是傳統實體演出難以做到的事情。

台北新劇團採用直播演出,雖然讓觀眾的眼睛跟著劇團鏡頭的視角走,少了觀看整體的演出意義,但能夠與劇團互動,卻是罕有的機會,作為戲曲推廣──特別是傳統老戲的推廣──線上直播與互動,自是種可行的形式,儘管有播放時限,但可在一週的時間內反覆觀看,實是享受。

《真假美猴王》

演出|台北新劇團
時間|2022/06/26 19:30
地點|台泥大樓士敏廳演出、Youtube頻道「酷雲劇場」2022/06/26 首播(觀賞期限至07/3)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