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化裡的自我對話《tiativ─末代山林・衝擊》
12月
23
2019
tiativ-末代山林・衝擊(羽・擊舞藝術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5次瀏覽

陳姵霖(專案評論人)


2019年六月,新北市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開幕,是新北市首座擁有四面式觀眾席的場館,可變換成單面、三面及四面式觀眾席,提供表演團隊更多樣的演出形式,同時也徵選駐館團隊,如驫舞劇場、紘采樂集、賴翠霜舞創劇場與水影舞集。

作為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試營運節目之一,是羽‧擊舞藝術的《tiativ─末代山林‧衝擊》。於2012年正式成立的排灣族打擊樂團「羽・擊舞藝術」,由慈姆達斯創立,是台灣原住民族中首次以排灣族為主體的打擊樂團。創立者慈姆達斯,以教導青少年孩童排灣族的古謠祭儀、歌舞為方法,去重新認識自己族群的文化;相較於其他專業打擊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薪傳打擊樂團……等),樂團的根本立意在於讓排灣族青少年重拾對族群的認同感,以及肩負傳承的意涵,如此次演出的《tiativ─末代山林•衝擊》,就以部落之語「tiativ」為意象去發想──tiativ(音為底亞底),風之羽之意,又意謂配戴真正信息之羽的人──,不僅僅是傳信者(傳訊部落間的消息),亦是守護、捍衛部落的戰士(災難發生時的救援者)。

本場演出以排灣族古謠為主體,並結合擊樂、舞蹈肢體演出,在六十分鐘無中場休息的演出時間內,表演《tiativ生命意境》四個樂章,藉由音樂、舞蹈肢體和說書人的口白引導(用溫暖的口語引導觀眾進入tiativ生命意境的故事),帶領觀眾透視心靈最深的自我,並探討生循環的定律,圍繞著一個疑問:誰才能看見真正的心和自己,讓時間停留在山林萬物之間,透視你我的心靈,【1】運用擊樂手蝶的聲響、手鼓、小提琴、大提琴,加上排灣族的傳統樂器陪襯(口簧、鼻笛、排灣族陶壺鼓、甕),有時運用長竿敲、擊、打地板營造原始原住民的生活,樂聲時而衝擊又緩慢但又寧靜層次交織在一起,甦醒了你我心靈的渴望。

此場演出跨領域結合了各種元素,也使得整體表演風格與內容呈現上都有別於一般音樂會演出模式,帶了一些音樂劇場的元素。當筆者走進演藝廳裡,舞台前放了四顆本團自創的傳統鼓──排灣族陶壺鼓,左邊有大提琴,右邊則放沙鈴和電子樂器,暖色的光線照亮著整個舞台,好似整個劇場都是表演空間。此外,舞台後方佈景打上了許多排灣族圖騰,單一又組合在一起的變化使整體生動有趣,讓觀眾可以看見與聽見原住民的真誠純樸感,勾畫出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舞者們在台上行動自如一邊轉圈跳舞又打鼓和唱歌,那流暢的轉圈與高亢宏亮的聲音,著實看到他們的炫技功力與感動;之後其他演奏們拿起竹竿敲打地板並吶喊,屬於他們獨特的肢體語彙與音樂展現,完善地運用整個演藝空間。

 

tiativ-末代山林・衝擊(羽・擊舞藝術提供)

《tiativ─末代山林‧衝擊》這部作品,雖然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六十分鐘的演出時間,已有十足誠意和努力去整理布農族古謠的音樂內涵精神,因此,無論是音樂、服裝、圖騰彩繪、肢體編排,都能在其中看到許多排灣族文化素材的身影。整場演出無疑是多元且豐富,除了給予觀眾聽覺上的洗禮,更在說書人溫暖的話語又帶點感性的情感中,增加現場觀眾對於原住民文化的認識。

綜觀整場演出,《tiativ─末代山林‧衝擊》並非一般音樂會形式,在其結合舞蹈、說書人語彙等表演形式下,更趨近於讓創作者所理解的傳統與現代文化進行交織演出;至於,其音樂表現則不刻意著重技術,而是展現排灣族古謠的最初原貌。羽‧擊舞藝術藉此次演出,恰似一道隱喻:告訴觀眾排灣族的文化、環境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同時讓人感受到純樸的寧靜感,體會故鄉的純淨,生命的力量與情感共鳴。然而,若要去回應創作者所設下的疑問:究竟誰才能看見真正的心和自己?那麼,此題無解。


註釋:

1、《tiativ─末代山林‧衝擊》演出節目單。

《tiativ-末代山林・衝擊》

演出|羽‧擊舞藝術
時間|2019/11/17 14:30
地點|新北市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