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化裡的自我對話《tiativ─末代山林・衝擊》
12月
23
2019
tiativ-末代山林・衝擊(羽・擊舞藝術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6次瀏覽

陳姵霖(專案評論人)


2019年六月,新北市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開幕,是新北市首座擁有四面式觀眾席的場館,可變換成單面、三面及四面式觀眾席,提供表演團隊更多樣的演出形式,同時也徵選駐館團隊,如驫舞劇場、紘采樂集、賴翠霜舞創劇場與水影舞集。

作為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試營運節目之一,是羽‧擊舞藝術的《tiativ─末代山林‧衝擊》。於2012年正式成立的排灣族打擊樂團「羽・擊舞藝術」,由慈姆達斯創立,是台灣原住民族中首次以排灣族為主體的打擊樂團。創立者慈姆達斯,以教導青少年孩童排灣族的古謠祭儀、歌舞為方法,去重新認識自己族群的文化;相較於其他專業打擊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薪傳打擊樂團……等),樂團的根本立意在於讓排灣族青少年重拾對族群的認同感,以及肩負傳承的意涵,如此次演出的《tiativ─末代山林•衝擊》,就以部落之語「tiativ」為意象去發想──tiativ(音為底亞底),風之羽之意,又意謂配戴真正信息之羽的人──,不僅僅是傳信者(傳訊部落間的消息),亦是守護、捍衛部落的戰士(災難發生時的救援者)。

本場演出以排灣族古謠為主體,並結合擊樂、舞蹈肢體演出,在六十分鐘無中場休息的演出時間內,表演《tiativ生命意境》四個樂章,藉由音樂、舞蹈肢體和說書人的口白引導(用溫暖的口語引導觀眾進入tiativ生命意境的故事),帶領觀眾透視心靈最深的自我,並探討生循環的定律,圍繞著一個疑問:誰才能看見真正的心和自己,讓時間停留在山林萬物之間,透視你我的心靈,【1】運用擊樂手蝶的聲響、手鼓、小提琴、大提琴,加上排灣族的傳統樂器陪襯(口簧、鼻笛、排灣族陶壺鼓、甕),有時運用長竿敲、擊、打地板營造原始原住民的生活,樂聲時而衝擊又緩慢但又寧靜層次交織在一起,甦醒了你我心靈的渴望。

此場演出跨領域結合了各種元素,也使得整體表演風格與內容呈現上都有別於一般音樂會演出模式,帶了一些音樂劇場的元素。當筆者走進演藝廳裡,舞台前放了四顆本團自創的傳統鼓──排灣族陶壺鼓,左邊有大提琴,右邊則放沙鈴和電子樂器,暖色的光線照亮著整個舞台,好似整個劇場都是表演空間。此外,舞台後方佈景打上了許多排灣族圖騰,單一又組合在一起的變化使整體生動有趣,讓觀眾可以看見與聽見原住民的真誠純樸感,勾畫出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舞者們在台上行動自如一邊轉圈跳舞又打鼓和唱歌,那流暢的轉圈與高亢宏亮的聲音,著實看到他們的炫技功力與感動;之後其他演奏們拿起竹竿敲打地板並吶喊,屬於他們獨特的肢體語彙與音樂展現,完善地運用整個演藝空間。

 

tiativ-末代山林・衝擊(羽・擊舞藝術提供)

《tiativ─末代山林‧衝擊》這部作品,雖然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六十分鐘的演出時間,已有十足誠意和努力去整理布農族古謠的音樂內涵精神,因此,無論是音樂、服裝、圖騰彩繪、肢體編排,都能在其中看到許多排灣族文化素材的身影。整場演出無疑是多元且豐富,除了給予觀眾聽覺上的洗禮,更在說書人溫暖的話語又帶點感性的情感中,增加現場觀眾對於原住民文化的認識。

綜觀整場演出,《tiativ─末代山林‧衝擊》並非一般音樂會形式,在其結合舞蹈、說書人語彙等表演形式下,更趨近於讓創作者所理解的傳統與現代文化進行交織演出;至於,其音樂表現則不刻意著重技術,而是展現排灣族古謠的最初原貌。羽‧擊舞藝術藉此次演出,恰似一道隱喻:告訴觀眾排灣族的文化、環境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同時讓人感受到純樸的寧靜感,體會故鄉的純淨,生命的力量與情感共鳴。然而,若要去回應創作者所設下的疑問:究竟誰才能看見真正的心和自己?那麼,此題無解。


註釋:

1、《tiativ─末代山林‧衝擊》演出節目單。

《tiativ-末代山林・衝擊》

演出|羽‧擊舞藝術
時間|2019/11/17 14:30
地點|新北市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音樂
27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
在這場音樂會中清晰可見巴赫清唱劇中所存在的手法和素材上的多樣性。更能聽到音樂中存著新教聖詠曲與天主教複音音樂的作曲手法,在音樂形式上也隱含了義大利的協奏(唱)奏鳴曲中的重現段落形式(Ritornello form),以及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中,三個聲部對位線條的處理。
10月
14
2024
此時此刻,誰能說沈默不語的凝神傾聽,就算它是最好的方式,是古典音樂唯一的欣賞方式?
10月
12
2024
北市交今年的年度歌劇自己獨挑大梁,自製的《波希米亞人》讓樂迷得以欣賞該劇的另一個版本,然而新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導演使否能帶領製作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針對在地觀眾)的獨到見解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反之則僅限視覺上的耳目一新。
10月
11
2024
《桃花謎》並未直面同性議題,韓沖突然接受湘雲之愛意、二人互有情意之轉折讓劇情回歸傳統生旦愛情戲,實以性別霸凌議題為主體,輕輕地觸碰到同性情誼邊界。
10月
10
2024
他用他男低音特有的音色來詮釋,更能感受到旋律中所埋藏的詩意,對生命、對記憶的那種深刻的呼喊,也為今天的這些音樂中的兒女情長和生離死別,做了最好的註解。
10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