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熱鬧的千人交響《宇宙之音—馬勒千人》
9月
20
2017
馬勒千人(NTSO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1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編制龐大,1910年首演時動員了約八百多名演奏者,樂譜出版商因而冠上了《千人》標題。整部作品結構複雜,聲響獨特,然而要將它演奏的精彩、深刻,卻相當不容易。只因為眾多的樂團團員加上合唱團、八位獨唱歌者,增加了練習上的困難,如何在滾滾音潮中不只表現出樂曲大氣壯闊的一面,還能將樂曲中比較細緻、微妙的樂段表現的出色,在在考驗了指揮以及整體演奏(唱)者的合奏程度。也正因為樂曲極為困難,此曲在台灣並不常演出。繼民國一百年國慶音樂會後,今年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開季音樂會特別選擇搬演此大部頭作品,與北市交(TSO)聯合演出。由水藍指揮,結合台中在地合唱團及國內外共八位聲樂家,於台中台北兩場次共同演出。

筆者欣賞的是台北場次,當晚演出者與聽者心情都十分高昂,兩個公立樂團聯手雖非首次(民國一百年的馬勒第八為國家交響樂團與北市交聯合演出),卻非常態,此次的演出無疑是值得紀念、討論的。綜觀此次演出成果,筆者給與了高度肯定。五個業餘合唱團能夠發揮極高的專注力,並且徹頭徹尾做到了樂譜上的指示,其用心與背後的努力可想而知。NTSO與TSO在水藍的指揮下也維持著穩定的表現,對於馬勒第八這樣困難的曲子,兩個樂團這次能有這樣的成果,已是不易。馬勒第八並非首次在台灣上演,如何在每一次的演出中學習,並且再下一次的演出中持續精進,或許是大家要努力的方向。眾多團體聯合演出固然新鮮,卻不該只是流於形式上的好大喜功,當晚的演出,仍必需較客觀的分析、加以討論。

水藍的馬勒第八基本上速度偏慢,整個樂曲在穩定的格局中鋪展開來。在降E大調管風琴壯闊的和聲後,合唱團唱出的第一主題氣勢十足,然而卻讓筆者感到有些擔心,因為聽下來產生了音質不平均的問題。為了表現出音樂的力度而犧牲了音色可能表現的空間,在樂曲第一部分中的大合唱大致都有這個問題。不可否認合唱團確實唱出了該有的張力,有著驚天動地般的聲響,然而縱向的和聲效果卻被忽略了。像是第一部分第二主題,合唱團與獨唱女高音搭配的旋律,層次與細緻度都還有進步的空間。惠文國小合唱團在此次演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合唱聲中,未經世事的兒童純淨之聲有著淨化般的效果。當晚惠文國小合唱團全員背譜演唱,筆者認為就態度而言,必須要給這群小小演唱家極大的鼓勵,看著他們專注認真的演唱神情,讓在場許多聽眾動容。不過,兒童合唱團其實沒有必要背譜演唱,看譜演唱或許能減少孩童們上台的緊張,或是不馬虎、更仔細的在樂譜中琢磨。可惜的是惠文國小兒童合唱團音色緊繃,在第二部份靠近結尾處(接在葛麗卿後的合唱)的一段合唱〈他在我們身上〉(Er überwächst uns schon),團員演唱有時壓著喉嚨,導致音色缺乏了該有的彈性。平時對於音樂性、基本功的訓練,都能幫助在演唱這種大型曲目時增加穩定性。

對比眾多的指揮詮釋版本,水藍在速度的選擇上雖有著彈性空間,基本上卻還是相當節制,尤其偏慢的速度,使得此曲聽起來是十分紮實、平穩的。然而樂團團員對於音樂的掌握或許不能單靠指揮,筆者發現,當晚演出樂團往往是被動的被指揮帶領,很多音樂線條過於呆板。第二部份開頭是小聲卻極為豐富的自然描繪,不過當晚的表現流動性不足,音樂性的表達也流於空泛。低音聲部常常無法支撐起整首樂曲。在銅管高音聲部突出的同時,卻讓人感覺少了些中、低音聲部的共鳴。不過樂團在第一部份「發展部」樂段卻表現得層次分明、相當精采,尤其樂曲中有些不安的效果被做的很充分。第二部份管風琴長音與木管聲部應和的樂段,產生了明顯的音準問題。長笛、雙簧管與管風琴,三者間的音色、音準欠缺了更精細的調配。整體來說,樂團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弦樂合奏的細緻度、木管的音色(尤其雙簧管)、音準,都可以有更好的表現。吃重的銅管聲部是全曲的靈魂之一,不過除了大聲之外,或許法國號、長號的音色可再圓潤些。

翻看國台交新樂季安排,幾乎都是德奧大型的後期浪漫交響曲。筆者以為或許多增加一些編制較小、傳統古典時期的音樂,藉由這些曲目奠定樂團的基本功夫,待下次再有挑戰馬勒第八等這種大型樂曲的機會時,就能讓樂團的細緻度大有提升。此次演出獨唱家的部分無疑是最為出色的,這八位聲樂家均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演唱「負大罪女子」的女高音艾瑪‧貝爾(Emma Bell)高音域音色清亮,在管絃樂與合唱團大聲的總奏中,艾瑪仍能將聲線拋出,漂亮的凌駕於管弦之上。台灣女高音左涵瀛的「一名負罪女子」更是令人興奮的演唱,飽滿圓融的音色,在第二部份最後葛麗卿的獨唱〈請俯身看我〉(Neige,neige)一段,其音樂十分動人。女低音陳珮琪(埃及的瑪麗亞)與前二者在樂曲最後有著一段重唱,溫暖的音色與漂亮的線條,都使得筆者有著深刻的印象。

比較可惜的是在三樓包廂演唱「光明聖母」角色的黃莉錦,過於拘謹的演唱,以至於未能表現出有些神聖、帶領眾人飛昇的情緒。男中音巫白玉璽的演唱極為出色,他已不是第一次演唱「感奮的神父」一角,音樂與歌詞的意境都被細膩的演唱出來。而男高音貝瑞‧班克斯(Barry Banks)音色細緻,幾段重要的獨唱也都撐起了應有的份量。最後與合唱團的一段讚美瑪麗亞合唱,有著動人的聲音表現,音樂層層遞進,與合唱團音色融合。樂曲結尾前的神祕合唱,筆者認為情緒的醞釀不足,合唱團可以更小的音量演唱,這部分指揮或許要更要求。樂團編制方面,只有一隻曼陀林,使得它的聲音十分不清楚,常常被淹沒在樂團之下;總譜上要求應有兩個定音鼓,然而此次演出卻只有一個定音鼓,多少影響了低音部分份量。總而言之,這次大規模的馬勒第八演出,讓人看到了演出單位的用心與投入,然而許多問題卻仍待解決,包括台灣缺少職業合唱團、也少了循序漸進的練習機會,每一次演出大型作品總像是熱鬧的總動員般,至於演出成果似乎已被興奮的愛樂者忽略了,而未能引起較多的意見討論。期望筆者的評論能夠提出些不一樣的想法,並點出此次演出優異和能更進步的地方,為的無疑是希望下次的演出能更好。期待國台交與北市交新樂季的演出。

《宇宙之音—馬勒千人》

演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17/09/1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