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編制龐大,1910年首演時動員了約八百多名演奏者,樂譜出版商因而冠上了《千人》標題。整部作品結構複雜,聲響獨特,然而要將它演奏的精彩、深刻,卻相當不容易。只因為眾多的樂團團員加上合唱團、八位獨唱歌者,增加了練習上的困難,如何在滾滾音潮中不只表現出樂曲大氣壯闊的一面,還能將樂曲中比較細緻、微妙的樂段表現的出色,在在考驗了指揮以及整體演奏(唱)者的合奏程度。也正因為樂曲極為困難,此曲在台灣並不常演出。繼民國一百年國慶音樂會後,今年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開季音樂會特別選擇搬演此大部頭作品,與北市交(TSO)聯合演出。由水藍指揮,結合台中在地合唱團及國內外共八位聲樂家,於台中台北兩場次共同演出。
筆者欣賞的是台北場次,當晚演出者與聽者心情都十分高昂,兩個公立樂團聯手雖非首次(民國一百年的馬勒第八為國家交響樂團與北市交聯合演出),卻非常態,此次的演出無疑是值得紀念、討論的。綜觀此次演出成果,筆者給與了高度肯定。五個業餘合唱團能夠發揮極高的專注力,並且徹頭徹尾做到了樂譜上的指示,其用心與背後的努力可想而知。NTSO與TSO在水藍的指揮下也維持著穩定的表現,對於馬勒第八這樣困難的曲子,兩個樂團這次能有這樣的成果,已是不易。馬勒第八並非首次在台灣上演,如何在每一次的演出中學習,並且再下一次的演出中持續精進,或許是大家要努力的方向。眾多團體聯合演出固然新鮮,卻不該只是流於形式上的好大喜功,當晚的演出,仍必需較客觀的分析、加以討論。
水藍的馬勒第八基本上速度偏慢,整個樂曲在穩定的格局中鋪展開來。在降E大調管風琴壯闊的和聲後,合唱團唱出的第一主題氣勢十足,然而卻讓筆者感到有些擔心,因為聽下來產生了音質不平均的問題。為了表現出音樂的力度而犧牲了音色可能表現的空間,在樂曲第一部分中的大合唱大致都有這個問題。不可否認合唱團確實唱出了該有的張力,有著驚天動地般的聲響,然而縱向的和聲效果卻被忽略了。像是第一部分第二主題,合唱團與獨唱女高音搭配的旋律,層次與細緻度都還有進步的空間。惠文國小合唱團在此次演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合唱聲中,未經世事的兒童純淨之聲有著淨化般的效果。當晚惠文國小合唱團全員背譜演唱,筆者認為就態度而言,必須要給這群小小演唱家極大的鼓勵,看著他們專注認真的演唱神情,讓在場許多聽眾動容。不過,兒童合唱團其實沒有必要背譜演唱,看譜演唱或許能減少孩童們上台的緊張,或是不馬虎、更仔細的在樂譜中琢磨。可惜的是惠文國小兒童合唱團音色緊繃,在第二部份靠近結尾處(接在葛麗卿後的合唱)的一段合唱〈他在我們身上〉(Er überwächst uns schon),團員演唱有時壓著喉嚨,導致音色缺乏了該有的彈性。平時對於音樂性、基本功的訓練,都能幫助在演唱這種大型曲目時增加穩定性。
對比眾多的指揮詮釋版本,水藍在速度的選擇上雖有著彈性空間,基本上卻還是相當節制,尤其偏慢的速度,使得此曲聽起來是十分紮實、平穩的。然而樂團團員對於音樂的掌握或許不能單靠指揮,筆者發現,當晚演出樂團往往是被動的被指揮帶領,很多音樂線條過於呆板。第二部份開頭是小聲卻極為豐富的自然描繪,不過當晚的表現流動性不足,音樂性的表達也流於空泛。低音聲部常常無法支撐起整首樂曲。在銅管高音聲部突出的同時,卻讓人感覺少了些中、低音聲部的共鳴。不過樂團在第一部份「發展部」樂段卻表現得層次分明、相當精采,尤其樂曲中有些不安的效果被做的很充分。第二部份管風琴長音與木管聲部應和的樂段,產生了明顯的音準問題。長笛、雙簧管與管風琴,三者間的音色、音準欠缺了更精細的調配。整體來說,樂團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弦樂合奏的細緻度、木管的音色(尤其雙簧管)、音準,都可以有更好的表現。吃重的銅管聲部是全曲的靈魂之一,不過除了大聲之外,或許法國號、長號的音色可再圓潤些。
翻看國台交新樂季安排,幾乎都是德奧大型的後期浪漫交響曲。筆者以為或許多增加一些編制較小、傳統古典時期的音樂,藉由這些曲目奠定樂團的基本功夫,待下次再有挑戰馬勒第八等這種大型樂曲的機會時,就能讓樂團的細緻度大有提升。此次演出獨唱家的部分無疑是最為出色的,這八位聲樂家均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演唱「負大罪女子」的女高音艾瑪‧貝爾(Emma Bell)高音域音色清亮,在管絃樂與合唱團大聲的總奏中,艾瑪仍能將聲線拋出,漂亮的凌駕於管弦之上。台灣女高音左涵瀛的「一名負罪女子」更是令人興奮的演唱,飽滿圓融的音色,在第二部份最後葛麗卿的獨唱〈請俯身看我〉(Neige,neige)一段,其音樂十分動人。女低音陳珮琪(埃及的瑪麗亞)與前二者在樂曲最後有著一段重唱,溫暖的音色與漂亮的線條,都使得筆者有著深刻的印象。
比較可惜的是在三樓包廂演唱「光明聖母」角色的黃莉錦,過於拘謹的演唱,以至於未能表現出有些神聖、帶領眾人飛昇的情緒。男中音巫白玉璽的演唱極為出色,他已不是第一次演唱「感奮的神父」一角,音樂與歌詞的意境都被細膩的演唱出來。而男高音貝瑞‧班克斯(Barry Banks)音色細緻,幾段重要的獨唱也都撐起了應有的份量。最後與合唱團的一段讚美瑪麗亞合唱,有著動人的聲音表現,音樂層層遞進,與合唱團音色融合。樂曲結尾前的神祕合唱,筆者認為情緒的醞釀不足,合唱團可以更小的音量演唱,這部分指揮或許要更要求。樂團編制方面,只有一隻曼陀林,使得它的聲音十分不清楚,常常被淹沒在樂團之下;總譜上要求應有兩個定音鼓,然而此次演出卻只有一個定音鼓,多少影響了低音部分份量。總而言之,這次大規模的馬勒第八演出,讓人看到了演出單位的用心與投入,然而許多問題卻仍待解決,包括台灣缺少職業合唱團、也少了循序漸進的練習機會,每一次演出大型作品總像是熱鬧的總動員般,至於演出成果似乎已被興奮的愛樂者忽略了,而未能引起較多的意見討論。期望筆者的評論能夠提出些不一樣的想法,並點出此次演出優異和能更進步的地方,為的無疑是希望下次的演出能更好。期待國台交與北市交新樂季的演出。
《宇宙之音—馬勒千人》
演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17/09/1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