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的舞曲《望》
9月
11
2020
望(愛暮樂齡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鄭卉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6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與I-Move(愛暮)樂齡舞蹈劇場的聯手作《望》,為台北的炎夏,注入一股緩慢、優雅的調性。年齡涵蓋不同世代的素人表演者們,帶著各自不同的外型與個性,神情若有所思,姿態專注自若,動作不疾不徐,展開肢體語彙的象徵性,刻劃關於記憶的主題。內容猶如一場私密的時空穿越,不是直接從現實中逃離,而是將過往的種種遭遇與思緒一一喚起,透過凝望人生,以及為凝望賦予形體。

望(愛暮樂齡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鄭卉妤)

望(愛暮樂齡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鄭卉妤)

戶外的演出場地,沒有搭景。在近午豔陽與樹蔭的光影下,形成一種優遊的情境。古蹟建築花園本身的巴洛克式設計,散發著自由與想像的空氣。然而其受洋式建物圍繞而成的中庭格局,讓明亮開敞的空間,營造出特殊的隱密性。就在這天地一隅,庭園本身的年代感、現場音樂的流動性,以及熟齡舞者們自然流露出的年華風貌與不臣服於速度的身體,為在場節奏注入內在的聲音,時間的流速於此獲得從容的旋律。

於是,在慢步、位移、停頓於庭園某處的過程裡,依序形成三段場景。情節無關乎線性故事,與其說是敘事(narrative),更接近於沈思(meditation)的語境,將一系列對於日常感受的再現與回應,拼貼於三個段落裡。從個人感觸走向各種關係的梳理,觸及親密,也探索人際。開場,由一段宛若細語呢喃的獨白開啟,呈現如照鏡梳妝、家事料理時的個人畫面;傳達情緒牽動、衝突等心理歷程。再隨著登場人物的增加與交替,展現生命累積的各種酸甜與細膩、情感世界裡的內心戲等。整齣作品由女性表演者七名、男性表演者一名共同組成,形成懸殊的性別比例,這似乎也透露出熟齡人士的舞蹈參與於現實中的情形。

望(愛暮樂齡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鄭卉妤)

這齣以回憶為主軸的小品,同時也安排有奇想的插曲。兩位表演者,出現於平行的兩側走道,樣子就像測度對方出招的俠女,緩步朝向中央水池前方,手持無形刀劍,展開虛擬對決。曾經,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春光乍洩》(Michelangelo Antonioni,Blow Up,1966),在它著名的片尾,呈現一場公園露天球場上的網球賽默劇。這段引發觀眾進入存在、虛無等哲學性辯證的神來一筆,透過荒誕卻又耐人尋味的手法,除去真實與想像的距離。《望》裡的空氣刀劍決鬥戲,本身即是個充滿幻想的劇情,在立有渡渡鳥(Dodo)雕像的水池前,彷彿重現已逝的童年,抑或諧擬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結局。再加上女子對手雙方的實際年齡與歲數差距(一位約六、七十歲,一位約三、四十歲 ),及其正經、嚴肅的神情,令這段奇妙的過招,產生詩意、詼諧與親和的氣氛,勝於製造批判或質疑。

此外,服裝設計所採用的昔日風尚造型,為作品烘托出懷舊、風雅的情調。表演者與樂手們身穿白、淺色的腰身繫帶洋裝或西式襯衫,質地看似柔軟輕盈,頭上戴著裝飾有花朵或緞帶的草帽,在都市花園的舊日風華裡,伴隨音樂和步伐的悠閒感,散發自由、瀟灑的氣息,外型如同早期留法畫家肖像中的人物(如劉振祥的〈黃衣坐婦〉,1938),也似1930年代的日治時期,受西洋文明影響的時髦男女「モボ・モガ」(モダン・ガールmodern girl、モダン・ボーイmodern boy的簡稱)身影。固然,這些年代並不完全對應於I-Move(愛暮)樂齡舞蹈劇場諸表演者們的真實青春時期,卻是個流行文化逐漸興起,年輕人嚮往新世界、熱愛新潮物質、跟隨歌曲翩翩起舞的時代。而對此精神面向的呼應,流露於這群熟齡者們的舞蹈熱情和勇敢追尋,在其釋放速度的動作與韻律裡,也在其為人生展開的新篇章和盼望裡。

《望》

演出|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愛暮樂齡舞蹈劇場
時間|2020/08/27 11: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巴洛克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