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的舞曲《望》
9月
11
2020
望(愛暮樂齡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鄭卉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3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與I-Move(愛暮)樂齡舞蹈劇場的聯手作《望》,為台北的炎夏,注入一股緩慢、優雅的調性。年齡涵蓋不同世代的素人表演者們,帶著各自不同的外型與個性,神情若有所思,姿態專注自若,動作不疾不徐,展開肢體語彙的象徵性,刻劃關於記憶的主題。內容猶如一場私密的時空穿越,不是直接從現實中逃離,而是將過往的種種遭遇與思緒一一喚起,透過凝望人生,以及為凝望賦予形體。

望(愛暮樂齡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鄭卉妤)

望(愛暮樂齡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鄭卉妤)

戶外的演出場地,沒有搭景。在近午豔陽與樹蔭的光影下,形成一種優遊的情境。古蹟建築花園本身的巴洛克式設計,散發著自由與想像的空氣。然而其受洋式建物圍繞而成的中庭格局,讓明亮開敞的空間,營造出特殊的隱密性。就在這天地一隅,庭園本身的年代感、現場音樂的流動性,以及熟齡舞者們自然流露出的年華風貌與不臣服於速度的身體,為在場節奏注入內在的聲音,時間的流速於此獲得從容的旋律。

於是,在慢步、位移、停頓於庭園某處的過程裡,依序形成三段場景。情節無關乎線性故事,與其說是敘事(narrative),更接近於沈思(meditation)的語境,將一系列對於日常感受的再現與回應,拼貼於三個段落裡。從個人感觸走向各種關係的梳理,觸及親密,也探索人際。開場,由一段宛若細語呢喃的獨白開啟,呈現如照鏡梳妝、家事料理時的個人畫面;傳達情緒牽動、衝突等心理歷程。再隨著登場人物的增加與交替,展現生命累積的各種酸甜與細膩、情感世界裡的內心戲等。整齣作品由女性表演者七名、男性表演者一名共同組成,形成懸殊的性別比例,這似乎也透露出熟齡人士的舞蹈參與於現實中的情形。

望(愛暮樂齡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鄭卉妤)

這齣以回憶為主軸的小品,同時也安排有奇想的插曲。兩位表演者,出現於平行的兩側走道,樣子就像測度對方出招的俠女,緩步朝向中央水池前方,手持無形刀劍,展開虛擬對決。曾經,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春光乍洩》(Michelangelo Antonioni,Blow Up,1966),在它著名的片尾,呈現一場公園露天球場上的網球賽默劇。這段引發觀眾進入存在、虛無等哲學性辯證的神來一筆,透過荒誕卻又耐人尋味的手法,除去真實與想像的距離。《望》裡的空氣刀劍決鬥戲,本身即是個充滿幻想的劇情,在立有渡渡鳥(Dodo)雕像的水池前,彷彿重現已逝的童年,抑或諧擬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結局。再加上女子對手雙方的實際年齡與歲數差距(一位約六、七十歲,一位約三、四十歲 ),及其正經、嚴肅的神情,令這段奇妙的過招,產生詩意、詼諧與親和的氣氛,勝於製造批判或質疑。

此外,服裝設計所採用的昔日風尚造型,為作品烘托出懷舊、風雅的情調。表演者與樂手們身穿白、淺色的腰身繫帶洋裝或西式襯衫,質地看似柔軟輕盈,頭上戴著裝飾有花朵或緞帶的草帽,在都市花園的舊日風華裡,伴隨音樂和步伐的悠閒感,散發自由、瀟灑的氣息,外型如同早期留法畫家肖像中的人物(如劉振祥的〈黃衣坐婦〉,1938),也似1930年代的日治時期,受西洋文明影響的時髦男女「モボ・モガ」(モダン・ガールmodern girl、モダン・ボーイmodern boy的簡稱)身影。固然,這些年代並不完全對應於I-Move(愛暮)樂齡舞蹈劇場諸表演者們的真實青春時期,卻是個流行文化逐漸興起,年輕人嚮往新世界、熱愛新潮物質、跟隨歌曲翩翩起舞的時代。而對此精神面向的呼應,流露於這群熟齡者們的舞蹈熱情和勇敢追尋,在其釋放速度的動作與韻律裡,也在其為人生展開的新篇章和盼望裡。

《望》

演出|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愛暮樂齡舞蹈劇場
時間|2020/08/27 11: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巴洛克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