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與I-Move(愛暮)樂齡舞蹈劇場的聯手作《望》,為台北的炎夏,注入一股緩慢、優雅的調性。年齡涵蓋不同世代的素人表演者們,帶著各自不同的外型與個性,神情若有所思,姿態專注自若,動作不疾不徐,展開肢體語彙的象徵性,刻劃關於記憶的主題。內容猶如一場私密的時空穿越,不是直接從現實中逃離,而是將過往的種種遭遇與思緒一一喚起,透過凝望人生,以及為凝望賦予形體。
戶外的演出場地,沒有搭景。在近午豔陽與樹蔭的光影下,形成一種優遊的情境。古蹟建築花園本身的巴洛克式設計,散發著自由與想像的空氣。然而其受洋式建物圍繞而成的中庭格局,讓明亮開敞的空間,營造出特殊的隱密性。就在這天地一隅,庭園本身的年代感、現場音樂的流動性,以及熟齡舞者們自然流露出的年華風貌與不臣服於速度的身體,為在場節奏注入內在的聲音,時間的流速於此獲得從容的旋律。
於是,在慢步、位移、停頓於庭園某處的過程裡,依序形成三段場景。情節無關乎線性故事,與其說是敘事(narrative),更接近於沈思(meditation)的語境,將一系列對於日常感受的再現與回應,拼貼於三個段落裡。從個人感觸走向各種關係的梳理,觸及親密,也探索人際。開場,由一段宛若細語呢喃的獨白開啟,呈現如照鏡梳妝、家事料理時的個人畫面;傳達情緒牽動、衝突等心理歷程。再隨著登場人物的增加與交替,展現生命累積的各種酸甜與細膩、情感世界裡的內心戲等。整齣作品由女性表演者七名、男性表演者一名共同組成,形成懸殊的性別比例,這似乎也透露出熟齡人士的舞蹈參與於現實中的情形。
這齣以回憶為主軸的小品,同時也安排有奇想的插曲。兩位表演者,出現於平行的兩側走道,樣子就像測度對方出招的俠女,緩步朝向中央水池前方,手持無形刀劍,展開虛擬對決。曾經,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春光乍洩》(Michelangelo Antonioni,Blow Up,1966),在它著名的片尾,呈現一場公園露天球場上的網球賽默劇。這段引發觀眾進入存在、虛無等哲學性辯證的神來一筆,透過荒誕卻又耐人尋味的手法,除去真實與想像的距離。《望》裡的空氣刀劍決鬥戲,本身即是個充滿幻想的劇情,在立有渡渡鳥(Dodo)雕像的水池前,彷彿重現已逝的童年,抑或諧擬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結局。再加上女子對手雙方的實際年齡與歲數差距(一位約六、七十歲,一位約三、四十歲 ),及其正經、嚴肅的神情,令這段奇妙的過招,產生詩意、詼諧與親和的氣氛,勝於製造批判或質疑。
此外,服裝設計所採用的昔日風尚造型,為作品烘托出懷舊、風雅的情調。表演者與樂手們身穿白、淺色的腰身繫帶洋裝或西式襯衫,質地看似柔軟輕盈,頭上戴著裝飾有花朵或緞帶的草帽,在都市花園的舊日風華裡,伴隨音樂和步伐的悠閒感,散發自由、瀟灑的氣息,外型如同早期留法畫家肖像中的人物(如劉振祥的〈黃衣坐婦〉,1938),也似1930年代的日治時期,受西洋文明影響的時髦男女「モボ・モガ」(モダン・ガールmodern girl、モダン・ボーイmodern boy的簡稱)身影。固然,這些年代並不完全對應於I-Move(愛暮)樂齡舞蹈劇場諸表演者們的真實青春時期,卻是個流行文化逐漸興起,年輕人嚮往新世界、熱愛新潮物質、跟隨歌曲翩翩起舞的時代。而對此精神面向的呼應,流露於這群熟齡者們的舞蹈熱情和勇敢追尋,在其釋放速度的動作與韻律裡,也在其為人生展開的新篇章和盼望裡。
《望》
演出|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愛暮樂齡舞蹈劇場
時間|2020/08/27 11: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巴洛克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