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奏反戰的悲愴曲——《回家》
8月
08
2022
回家(複象公場提供/ 攝影 Annabelle Chih)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6次瀏覽

簡韋樵


士兵的破碎與離身

家,總是令人想到讓身體安居的休憩處,亦是充斥溫暖與愛的棲所。而《回家》的主人翁,被迫上戰場上的「士兵」,卻是帶著支離破碎的身體、不堪的記憶和狀態,回到這曾是撫慰自身惶恐的煙硝之地,並試著重建自己,重憶那首童年之歌。在這齣戲當中,士兵不再是一般孩童認為的嚴肅、威嚴不屈的面貌,而是處於危險且脆弱不安的境地,對交鋒中破爛不堪的場面所展現的懼怖與衝擊,他該何以克服與面對?

士兵生命的危脆性(precarity)彷彿像一面鏡子,折射著被「準戰爭」的暗影早已籠罩我們自身,我們已隨時被暴露在不斷暴力與死亡邊緣之中,喪失自我和能動性。難道人就只能像《回家》裡,身上每一處皆是冰冷的軍事工具組件,是為打仗服務的機械螺絲,所有的生命就像劇中那些被炸毀的手、腳、軀體、頭顱,沒有名字與主體,沒有辨別性?


回家(複象公場提供/ 攝影 Annabelle Chih)


藉由傾聽,辨認和組裝自我

當然,這還是一齣親子劇。此戲的主角雖然是一隻被炸碎的「右手」在戰地當中探尋身體的其他部位,重新組裝,就像一縷殘存的幽魂縈繞於烽火之中,似活非活,卻感覺逼真傳神。這樣看似苦痛、血腥及悲切的場面,創作者則選擇以魔幻的手法呈現這趟尋找自我的旅程;同時,演員發揮創造性戲劇(creative drama)之形式,以象徵性的表演和物件來擬音塑形,取代直觀寫實的表現,如人聲、桌上積木敲擊聲等,循序漸進地「鷹架」建立,從腳步聲、車水馬龍的街道、火車及飛機經過,到戰鬥機的飛越,將觀眾導引至故事的戰場當中,搭配光影及多媒彩表現爆破及人們逃難的場面,被炸碎的男孩只剩下一隻右手得以行動,也是男孩最印象深刻、最喜歡,且會彈吉他的右手。創作者藉由遊戲替孩童創建了世界,「借彼喻此」透過寫意物件和聲響輔助了詮釋,反而讓情境顯得趣味,更能保持舞台轉換的流暢性,多樣性的場景能開啟想像之鑰而不讓節奏拖沓。

然而,不管是一旁口語敘述的演員,或者坐在右上舞台的配樂者,皆細膩地配合操偶演員的肢體展現、能量、情緒及行動的節奏,例如右手和左手和雙腳難以確定地相認,音階的變化性製造多重語言,使其確認彼此是同為「一體」之後才相互結合;還有現場吹奏雙簧管和擊鼓烘托了緊張氛圍,以及右手在火車站聽見親子的離別之歌,卻與他夢裡及童年記憶之聲相似。原來傾聽,成了尋找自我與歸屬的覓徑線索,亦是《回家》的敘事表達的著重元素。


回家(複象公場提供/ 攝影 Annabelle Chih)


回家(複象公場提供/攝影 Annabelle Chih)


拾起被賤視的裸命

故事到了後來,我們得知上述情節所涉及的旅程、兵戎相見的慘烈和肉體的破碎等,皆來自於士兵潛意識的膽怯與恐懼。身體的崩解,使他成為畸零的殘餘樣態存活,宛如懸宕於人、非人和鬼魅之間的裸命(bare life),使他只保留活著的存在事實而不允許擁有他的慾望或被正視的權利,他連自己生命已經逝去還不自知,只剩下恐懼的意識遊蕩人間。

每當夜裡,懷想吉他彈出的熟悉旋律總是壓不過心跳的顫動聲,如此怯怯是一種極其私密,卻被國家或體制無情否定的情感,渺小到微不足道,只能從幽暗無望的夢裡,從記憶堆之中覓尋微弱的存在感,並慢慢地藉由熟悉的聲音分辨、重拾自己的離異之身,重建原本自我的主體與尊嚴。士兵在他理想、與世無爭的烏托邦世界裡,道出他最後的想望:「我想要活下去!」這是多麼無情的結局,個人的身體和慾望早就交託出去,每一尊被炸毀的人體具有同質性和可取代性,皆是統計數據中的微小數字,亦是被抽空意識和剝除脈絡的器官和肉身,沒人知道誰是誰。我們只知道,《回家》給予的光輝和唯一的反抗之力,就是在死亡面前,記起曾被擯棄的自己和家園、想像自身回到那沒有戰火的「家」,以抵抗被政治機器抹滅個體的可能,僅此而已。


回家(複象公場提供/ 攝影 Annabelle Chih)

此戲試著尋找貼近孩童能夠理解且共感的方式去談論「最黑暗的時刻」,不僅沒有刻意形塑慘不忍睹的場面,沒有濫情和激憤的歷史創傷,還透過玩趣的表現蓋過遭炸藥「分屍」的主角,卻銘刻出犧牲者之悲愴記憶和經驗,更表露出無限的感慨;其中,正也提醒著我們,在當下,戰役的發生不再只是歷史或者遠方,各種屠殺依舊進行當中,我們的身體隨時都有可能處於備戰狀態,經常要將個人私慾和意識放棄、交給當權者,再去慢慢重拾起淪為「戰廢品」(war trash)的自己。總的而言,《回家》充分實現批判性和教育意涵,利用簡練的故事和意象隱含寓言和詩意,並將詮釋與聯想空間交給親子,透過劇場擬情的引導,重新轉化對人道精神和戰爭殘酷的思維。

《回家》

演出|複象公場
時間|2022/07/23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們俐落的表演與導演的巧思,用溫暖的氛圍來呈現冷酷的戰爭,筆者在現場的感官體驗相當的衝擊,因為故事的本質是如此嚴肅,但看戲的孩子們卻是因為那流暢的場面調度與落下的紙花感到驚艷無比⋯⋯(林煒盛)
7月
28
2022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