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中的影像主體《媒體入侵》
12月
14
2020
媒體入侵(舞蹈空間舞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0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鏡頭下的身體,是真實,還是虛構?」通過這樣的問題意識,《媒體入侵》結合舞蹈、錄像、言語,探究當代充斥虛擬圖像環境裡的身體定義。舞作的焦點不單只是舞者的肉身與動作,亦是舞者身體的影像以及由其展開的造型,兩者共同組成如原題名Second Landscape給予人的聯想,亦即一道二級的、溢出的、次於起初的,或者說人工的風景。在舞台上併發出差異的存在感、再現的隱喻,透過身體影像的投影,也透過身體本身與影像之間的對比。

曾經,Lucinda Childs的經典作《舞》(Dance,1979)於現場舞蹈演出的同時,將預錄的舞作放大投射於舞台前的透明薄紗,整體表現出純粹動作之於時空的韻律、感知或永恆性等意義。Alain Buffard的小品《Les Inconsolés》(2005)運用愛撫動作的等身疊影,營造出極度私密卻又富含張力的感官性。而舞蹈空間與Marina Mascarell的《媒體入侵》借助且進一步擴大投影效果的伸縮靈活性和戲劇感染力,時而也呈現如錄像藝術家Tony Oursler作品中既幽默又譏諷的情境(如大眼球或身體影像的變形),並將投影從陪襯、伴奏的角色,提升為主役。一如作品靈感《景觀社會》(Guy Debord,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1967)著作標題的啟迪,spectacle既是關於視覺、光學的術語,其拉丁文字根spectrum,也意指幻象 、幽靈,就像始終浮動,沒有根基的幢幢鬼影。於是,以捕捉影像化、虛擬化的身體感受或意識,作爲挑戰或反思身體存在現況的手段,遂成為作品的操作策略,並且徹底執行。

流動性滿盈的舞台設計,用於鋪陳多變、多重但也短暫零散易碎的關係,如場刊裡說這是對於社會學概念「液態現代性」(Zygmunt Bauman, Liquid Modernity,2000)的呼應,強調固態秩序失去,個體四處游移,身份急速切換,生命充滿不確定性。舞台上,三具看似體積各異的大型充氣塊狀道具,連同緊湊的段落內容、富於敘事性的配樂,進行消漲或位移,成為影像投射的載體、抽象場景的背景。投影於柔軟質地充氣體上的巨大嘴型,連同舞者的扭動,演繹身體遭受吞噬的心理情境。即時特寫的皮膚表層、肢體局部,如紋身圖形、五官表情等細節,注視個人隱私的被揭秘。又或者是,投射舞者們交談中的座像於直立如巨石的充氣體,視覺上猶如圍坐的巨人們,相互訴說著關於表演與身體感受的經歷。此外,在一個燈光略為陰暗的片刻裡,其中一位舞者的投影,以縮小的比例,輕緩地落於自己的身體,彷彿一度走失的影子,終於回歸出生之地。身體的影像被視為分身碎片,也被看作是身份的代替,在失序中,不斷地重新建構自己。

作為壓軸的視覺造型,將科技介入日常所致的當代瞬息萬變,化為層次繁複迷離的場景。不斷轉化的身體畫面如活物般晃動、扭曲,在與現場舞動的交錯和拼湊裡.影像的龐大聚集,就像《景觀社會》裡所主張,並非只是表象的集合,而是以圖像為中介而建立的社會關係。人的存在環境整體,完全不是一目了然的設計。迷宮般的人際網絡、物化的世界裡,身體的真實顯得卑微,卻尚未失去精力。舞作接近尾聲之際,獨自一名女性舞者,在影像與充氣道具逐漸褪去的舞台上邁力舞蹈,地板動作持續進行,沒有倦意。宛如一則科幻寓言,在這近似終局的情節裡,預示希望的契機;卻也早在看似平淡的橋段中,埋下警世的伏筆。

開場,舞台上的投影,播放著一位現場手持攝影機的舞者,自觀眾席走上舞台時所拍攝的畫面。這樣的即時投影,於網路世紀的今日,或許不再令人驚奇,然而當中所揭示的反身性(reflexivity),就像錄像藝術先驅白南準的《電視佛陀》(TV Buddha,1974),藉由觀看本身影像的永恆循環,所提示的個體自我指涉等主題,影像與實體之間的弔詭關係,始終不失當下意義。在媒體入侵的當代,以影像作為中介的虛擬關係,已讓身體從此落入質疑。舞者緩步拍攝並播放身體影像的過程,因而是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的反身模擬。肉身的存在,轉而成為鏡像期(mirror stage)的虛構幻影。影像化的主體,正在成形。

《媒體入侵》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20/11/28 19: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結束獨舞後,舞者消失在舞台上,卻出現在即時投影裡並且不停地詢問:「你們有聽見我的心跳嗎?」,對我來說,這個片段反應了舞蹈藝術的當下性——舞蹈的迷人之處在於舞者當下所呈現的靈光,而一但離開了舞台、離開了當下的時空背景,就再也感受不到彼此之間的心跳了。(石汶欣)
12月
23
2020
《觀看的方式》一書中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1926-)提出:「我們的知識與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在未能全面觀看時,個人已會從自身視角(鏡頭)產出了一套論述,再經由具備凝視者霸權的錄影機決定被觀看者的露出面向與詮釋後,事件的全貌便經過了數次的擷選難以客觀呈現⋯⋯(莊漢琳)
12月
16
2020
即便台灣版的《媒體入侵》可能未觸及瑞典版欲深入的議題,但對臺灣觀眾而言,已經是大膽而直接地將視覺遊走在觸覺上。⋯⋯舞者們於此處展現了臺灣編舞作品少有的質地,那種戲稱為「很歐洲」的身體,在現代化/全球化的臺灣身體上依然成立,這或許印證了Marina於節目單的宣言⋯⋯(陳盈帆)
12月
04
2020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