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膨脹所吞噬《媒體入侵》
12月
23
2020
媒體入侵(舞蹈空間舞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1次瀏覽
石汶欣(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學生)

《媒體入侵》是舞蹈空間舞團於2020年的作品,也是舞團第五次和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合作,而瑪芮娜的創作風格是在作品中加入帶有意涵的物件,來突顯想傳達的議題,這次作品中的物件是使用攝影機、影像投影以及大型充氣物體來呼應此次主題,將「媒體入侵」這個因科技帶來的社會現象議題帶給觀眾。

從觀眾進場時,大幕不像平時降下預備著,眼前所見的景象是舞者已經準備好在台上,並且有位身在觀眾席的舞者,手持著攝影機拍攝著從觀眾席一路到台上的動態,舞台上的銀幕則投射即時影像,揭開了舞作序幕;這似乎暗示著觀者和表演者無分彼此,都是一同生活在充斥著人造的圖像世界裡,我們和媒體之間的距離近到幾乎分不開,因為它無所不在且隨手可得,而琳瑯滿目、資訊爆炸讓我們的感官被衝擊也間接影響著思想和行為,於是作品中的每個段落就像現實中的現況,如實、赤裸地呈現著。在即時投影裡,呈現局部放大的某些部位、扭曲變形的四肢,甚至轉換著不同拍攝手法⋯⋯等,這些都是拍攝者的選擇,而實際在舞台上的則是整體視角,兩種畫面交織,反映、象徵著盲目地跟從、模仿因此失去自我——被影像環繞的情況下若沒有判斷識別力、沒有進行反思再做選擇,只會被裹著高度包裝美化過後的產物所吞噬。

舞作的另一個片段中,舞者在大型充氣物體中穿梭移動,時而控制、時而擺弄著它。從無到有、從一個到三個的充氣物體一步步成型,在變化過程中,舞者與其之間的互動關係,有如同媒體的形與力侵入我們的生活中,看似毫無重量、可以輕易控制,膨脹程度卻超出了預期範圍,幾近失控狀態。我認為,當真實和虛擬已逐漸模糊,兩者的虛實也被混淆,在迷失自我的狀態下應該回歸身體這個實質,去聆聽、關照自身最深層的想法,珍惜身體給予的真實回饋。

有位舞者在即時投影的畫面中展開獨舞,獨舞的過程就像舞作裡出現的台詞,舞者完全沈浸在音樂裡,忘記所有的事情,有種「被帶走」的感覺,不過不是實質身體的消失,也不是自我意識的消失,而是讓整個空間充滿能量,讓舞者和觀者可以因為同步觀看表演而聚在一起,一起呼吸、一起感覺彼此的心跳。在結束獨舞後,舞者消失在舞台上,卻出現在即時投影裡並且不停地詢問:「你們有聽見我的心跳嗎?」,對我來說,這個片段反應了舞蹈藝術的當下性——舞蹈的迷人之處在於舞者當下所呈現的靈光,而一但離開了舞台、離開了當下的時空背景,就再也感受不到彼此之間的心跳了。

我想,創作者想要藉由這個作品提供觀者不同面向的思考——瑪芮娜認為「身體」之於舞蹈的重要性,比在任何藝術形式中都來的關鍵;舞者擁有聰明、敏感的身體,能成為探索新世界的非物質性的場域。在舞作某個片段中,舞者闡述著自己每天感受到的身體改變,以及不斷嘗試和身體對話的過程,想藉此讓多數人接觸、了解這些特別的感受,希望人們在虛擬佔據日常社交的時代下,多加關注仔細感受擁有生命力且心臟持續跳動的身軀。

《媒體入侵》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20/11/29 14:30
地點|臺北 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看的方式》一書中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1926-)提出:「我們的知識與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在未能全面觀看時,個人已會從自身視角(鏡頭)產出了一套論述,再經由具備凝視者霸權的錄影機決定被觀看者的露出面向與詮釋後,事件的全貌便經過了數次的擷選難以客觀呈現⋯⋯(莊漢琳)
12月
16
2020
在媒體入侵的當代,以影像作為中介的虛擬關係,已讓身體從此落入質疑。舞者緩步拍攝並播放身體影像的過程,因而是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的反身模擬。肉身的存在,轉而成為鏡像期(mirror stage)的虛構幻影。影像化的主體,正在成形。(謝淳清)
12月
14
2020
即便台灣版的《媒體入侵》可能未觸及瑞典版欲深入的議題,但對臺灣觀眾而言,已經是大膽而直接地將視覺遊走在觸覺上。⋯⋯舞者們於此處展現了臺灣編舞作品少有的質地,那種戲稱為「很歐洲」的身體,在現代化/全球化的臺灣身體上依然成立,這或許印證了Marina於節目單的宣言⋯⋯(陳盈帆)
12月
04
2020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