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膨脹所吞噬《媒體入侵》
12月
23
2020
媒體入侵(舞蹈空間舞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3次瀏覽
石汶欣(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學生)

《媒體入侵》是舞蹈空間舞團於2020年的作品,也是舞團第五次和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合作,而瑪芮娜的創作風格是在作品中加入帶有意涵的物件,來突顯想傳達的議題,這次作品中的物件是使用攝影機、影像投影以及大型充氣物體來呼應此次主題,將「媒體入侵」這個因科技帶來的社會現象議題帶給觀眾。

從觀眾進場時,大幕不像平時降下預備著,眼前所見的景象是舞者已經準備好在台上,並且有位身在觀眾席的舞者,手持著攝影機拍攝著從觀眾席一路到台上的動態,舞台上的銀幕則投射即時影像,揭開了舞作序幕;這似乎暗示著觀者和表演者無分彼此,都是一同生活在充斥著人造的圖像世界裡,我們和媒體之間的距離近到幾乎分不開,因為它無所不在且隨手可得,而琳瑯滿目、資訊爆炸讓我們的感官被衝擊也間接影響著思想和行為,於是作品中的每個段落就像現實中的現況,如實、赤裸地呈現著。在即時投影裡,呈現局部放大的某些部位、扭曲變形的四肢,甚至轉換著不同拍攝手法⋯⋯等,這些都是拍攝者的選擇,而實際在舞台上的則是整體視角,兩種畫面交織,反映、象徵著盲目地跟從、模仿因此失去自我——被影像環繞的情況下若沒有判斷識別力、沒有進行反思再做選擇,只會被裹著高度包裝美化過後的產物所吞噬。

舞作的另一個片段中,舞者在大型充氣物體中穿梭移動,時而控制、時而擺弄著它。從無到有、從一個到三個的充氣物體一步步成型,在變化過程中,舞者與其之間的互動關係,有如同媒體的形與力侵入我們的生活中,看似毫無重量、可以輕易控制,膨脹程度卻超出了預期範圍,幾近失控狀態。我認為,當真實和虛擬已逐漸模糊,兩者的虛實也被混淆,在迷失自我的狀態下應該回歸身體這個實質,去聆聽、關照自身最深層的想法,珍惜身體給予的真實回饋。

有位舞者在即時投影的畫面中展開獨舞,獨舞的過程就像舞作裡出現的台詞,舞者完全沈浸在音樂裡,忘記所有的事情,有種「被帶走」的感覺,不過不是實質身體的消失,也不是自我意識的消失,而是讓整個空間充滿能量,讓舞者和觀者可以因為同步觀看表演而聚在一起,一起呼吸、一起感覺彼此的心跳。在結束獨舞後,舞者消失在舞台上,卻出現在即時投影裡並且不停地詢問:「你們有聽見我的心跳嗎?」,對我來說,這個片段反應了舞蹈藝術的當下性——舞蹈的迷人之處在於舞者當下所呈現的靈光,而一但離開了舞台、離開了當下的時空背景,就再也感受不到彼此之間的心跳了。

我想,創作者想要藉由這個作品提供觀者不同面向的思考——瑪芮娜認為「身體」之於舞蹈的重要性,比在任何藝術形式中都來的關鍵;舞者擁有聰明、敏感的身體,能成為探索新世界的非物質性的場域。在舞作某個片段中,舞者闡述著自己每天感受到的身體改變,以及不斷嘗試和身體對話的過程,想藉此讓多數人接觸、了解這些特別的感受,希望人們在虛擬佔據日常社交的時代下,多加關注仔細感受擁有生命力且心臟持續跳動的身軀。

《媒體入侵》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20/11/29 14:30
地點|臺北 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看的方式》一書中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1926-)提出:「我們的知識與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在未能全面觀看時,個人已會從自身視角(鏡頭)產出了一套論述,再經由具備凝視者霸權的錄影機決定被觀看者的露出面向與詮釋後,事件的全貌便經過了數次的擷選難以客觀呈現⋯⋯(莊漢琳)
12月
16
2020
在媒體入侵的當代,以影像作為中介的虛擬關係,已讓身體從此落入質疑。舞者緩步拍攝並播放身體影像的過程,因而是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的反身模擬。肉身的存在,轉而成為鏡像期(mirror stage)的虛構幻影。影像化的主體,正在成形。(謝淳清)
12月
14
2020
即便台灣版的《媒體入侵》可能未觸及瑞典版欲深入的議題,但對臺灣觀眾而言,已經是大膽而直接地將視覺遊走在觸覺上。⋯⋯舞者們於此處展現了臺灣編舞作品少有的質地,那種戲稱為「很歐洲」的身體,在現代化/全球化的臺灣身體上依然成立,這或許印證了Marina於節目單的宣言⋯⋯(陳盈帆)
12月
04
2020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