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膨脹所吞噬《媒體入侵》
12月
23
2020
媒體入侵(舞蹈空間舞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3次瀏覽
石汶欣(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學生)

《媒體入侵》是舞蹈空間舞團於2020年的作品,也是舞團第五次和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合作,而瑪芮娜的創作風格是在作品中加入帶有意涵的物件,來突顯想傳達的議題,這次作品中的物件是使用攝影機、影像投影以及大型充氣物體來呼應此次主題,將「媒體入侵」這個因科技帶來的社會現象議題帶給觀眾。

從觀眾進場時,大幕不像平時降下預備著,眼前所見的景象是舞者已經準備好在台上,並且有位身在觀眾席的舞者,手持著攝影機拍攝著從觀眾席一路到台上的動態,舞台上的銀幕則投射即時影像,揭開了舞作序幕;這似乎暗示著觀者和表演者無分彼此,都是一同生活在充斥著人造的圖像世界裡,我們和媒體之間的距離近到幾乎分不開,因為它無所不在且隨手可得,而琳瑯滿目、資訊爆炸讓我們的感官被衝擊也間接影響著思想和行為,於是作品中的每個段落就像現實中的現況,如實、赤裸地呈現著。在即時投影裡,呈現局部放大的某些部位、扭曲變形的四肢,甚至轉換著不同拍攝手法⋯⋯等,這些都是拍攝者的選擇,而實際在舞台上的則是整體視角,兩種畫面交織,反映、象徵著盲目地跟從、模仿因此失去自我——被影像環繞的情況下若沒有判斷識別力、沒有進行反思再做選擇,只會被裹著高度包裝美化過後的產物所吞噬。

舞作的另一個片段中,舞者在大型充氣物體中穿梭移動,時而控制、時而擺弄著它。從無到有、從一個到三個的充氣物體一步步成型,在變化過程中,舞者與其之間的互動關係,有如同媒體的形與力侵入我們的生活中,看似毫無重量、可以輕易控制,膨脹程度卻超出了預期範圍,幾近失控狀態。我認為,當真實和虛擬已逐漸模糊,兩者的虛實也被混淆,在迷失自我的狀態下應該回歸身體這個實質,去聆聽、關照自身最深層的想法,珍惜身體給予的真實回饋。

有位舞者在即時投影的畫面中展開獨舞,獨舞的過程就像舞作裡出現的台詞,舞者完全沈浸在音樂裡,忘記所有的事情,有種「被帶走」的感覺,不過不是實質身體的消失,也不是自我意識的消失,而是讓整個空間充滿能量,讓舞者和觀者可以因為同步觀看表演而聚在一起,一起呼吸、一起感覺彼此的心跳。在結束獨舞後,舞者消失在舞台上,卻出現在即時投影裡並且不停地詢問:「你們有聽見我的心跳嗎?」,對我來說,這個片段反應了舞蹈藝術的當下性——舞蹈的迷人之處在於舞者當下所呈現的靈光,而一但離開了舞台、離開了當下的時空背景,就再也感受不到彼此之間的心跳了。

我想,創作者想要藉由這個作品提供觀者不同面向的思考——瑪芮娜認為「身體」之於舞蹈的重要性,比在任何藝術形式中都來的關鍵;舞者擁有聰明、敏感的身體,能成為探索新世界的非物質性的場域。在舞作某個片段中,舞者闡述著自己每天感受到的身體改變,以及不斷嘗試和身體對話的過程,想藉此讓多數人接觸、了解這些特別的感受,希望人們在虛擬佔據日常社交的時代下,多加關注仔細感受擁有生命力且心臟持續跳動的身軀。

《媒體入侵》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20/11/29 14:30
地點|臺北 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看的方式》一書中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1926-)提出:「我們的知識與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在未能全面觀看時,個人已會從自身視角(鏡頭)產出了一套論述,再經由具備凝視者霸權的錄影機決定被觀看者的露出面向與詮釋後,事件的全貌便經過了數次的擷選難以客觀呈現⋯⋯(莊漢琳)
12月
16
2020
在媒體入侵的當代,以影像作為中介的虛擬關係,已讓身體從此落入質疑。舞者緩步拍攝並播放身體影像的過程,因而是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的反身模擬。肉身的存在,轉而成為鏡像期(mirror stage)的虛構幻影。影像化的主體,正在成形。(謝淳清)
12月
14
2020
即便台灣版的《媒體入侵》可能未觸及瑞典版欲深入的議題,但對臺灣觀眾而言,已經是大膽而直接地將視覺遊走在觸覺上。⋯⋯舞者們於此處展現了臺灣編舞作品少有的質地,那種戲稱為「很歐洲」的身體,在現代化/全球化的臺灣身體上依然成立,這或許印證了Marina於節目單的宣言⋯⋯(陳盈帆)
12月
04
2020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