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子弟的故事與新聲——《霧中刣雞》鹿港新聲閣北管劇場2022春季公演
3月
30
2022
霧中刣雞(鹿港新聲閣提供/攝影陳顗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8次瀏覽

梁家綺(專案評論人)


鹿港老屋的三合院內,北管排場面對廳堂展開,一桌一椅一壺茶,北管樂下,說書人道起故事。

鹿港新聲閣春季公演共有「我毋爾是一个刣雞的」與「彼一日,罩霧」兩個場次,文宣上所說的「北管劇場」脫離傳統北管戲的範式,無腳色行當,是以北管為後場音樂,加上說書或現代戲劇的表現形式。下晡場「我毋爾是一个刣雞的」,採集並改編自當地角頭牛墟頭,為北管先賢創建新聲閣的故事,個人的生命勞動史與北管軒社之起落,交映出台灣農工社會的轉型與流變。

說書人憑藉語言起落,無走位無肢體,也幾乎沒有場面調度,單一的場面並不無聊,反倒使感官由慣性的視覺轉向聽覺,分成兩個層面,首先是說書人王麒愷所操持的鹿港腔台語鏗鏘有致,偏泉州的聲腔對外地人如我,耳朵需追逐語意,然而差異的發音在前後文的脈絡下被補足語意而得以被辨識,若棄絕語意,閉上眼睛,語言自身也可因為陌異而成為一種音聲節奏。


霧中刣雞(鹿港新聲閣提供/攝影陳顗文)


霧中刣雞(鹿港新聲閣提供/攝影陳顗文)

其二則是北管樂不以配樂的形式存在。長段落的北管牌子置於段落敘事之間,說話與北管樂互為主體,分量不相上下,甚至透過仿雞啼之嗩吶,伴隨情節唱名喊聲的大鑼、鈔、響盞等,讓北管樂器獨立亮相/聲。

北管樂的使用並不以一概之,暗暝場「彼一日,罩霧」便將主體度讓給戲劇,多以殼仔弦與三弦之旋律為懸疑故事行進的基底,鑼鼓點與梆子搭配說話作結。故事演譯自真實流傳在鹿港北頭漁村船仔頭的一起失蹤懸案:阿春仔與鄰人到山林遊覽,就此失去蹤跡。各個角色輪番進場,以讀劇進行獨白,各異的立場還原事件經過,輔以說書人拉出敘事主軸前後串接,將羅生門的開放結局留給觀眾。

新子弟與說故事的人

做社區工作的「彰小孩」,與近年透過自學北管(音樂)復團的「鹿港新聲閣」皆非戲劇表演團體,非演員背景的組成,使表演略有參差,但仍不乏充滿戲劇張力的時刻,扮演地藏王的王柏仁手持小圓木凳成為手轎仔再現向神明問事,聲線所營造的氛圍引人入勝。「劇場」在此成為「聚場」,作為邀請的入口,是讓觀眾接觸北管的中介,也是社造組織發展地方關係的方法。


霧中刣雞(鹿港新聲閣提供/攝影陳顗文)


霧中刣雞(鹿港新聲閣提供/攝影陳顗文)

正因劇場並非本意,整體演出呈現出一種「鬆」的質地,鬆指的並非鬆散(事實上我覺得整體相當精緻),而是沒有強烈展現要根植傳統、力圖顛覆的姿態與包袱。這裡似乎形成一種當代的「新子弟」類型【1】,他們組成年輕,來自各行各業,不(或無興趣/無能力)往傳統戲曲的路數走,因對地方文化的好奇,從摸索北管樂器開始,懷抱著做好玩的事,讓年輕人也能聽/玩北管、重新挖掘地方故事,連結在地過往與個人生命經驗等想望,展現新取向的子弟面貌。

新子弟們善於使用不同媒介如影像、劇場、Podcast【2】,並以古老卻恆久迷人的形式——說故事——串接北管樂與其他。從《我毋爾是一个刣雞的》到《彼一日,罩霧》看似戲劇元素豐富起來,但演員在角色裡說書,實際上並不脫說故事的本質。定居的農夫與貿易的水手,被認為是說故事者的兩種原型【3】,前者是揣有故事的村人,後者在當代指的不再僅是從遠方歸來的人(移動與資訊傳遞已如此容易),更是願意與前者交混見聞,並熟稔各式媒材並加以收整之人,兩者兼具,才得血肉豐滿。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人們已經失去口頭交流經驗的能力,但彼一日,這項技藝/記憶被重新拾掇。演後,觀眾對故事中「牽竹(車藏)」【4】找阿春仔的祭儀反覆追問,觀眾成為下一位說故事的人,在戲散後流連地說著兒時參與「牽(車藏)」的故事。未曾見聞的祭儀之形制,透過其他觀眾的補述與比畫,重新被搭建起來。

想來,諦聽故事的同時,說故事的能力與慾望也勾連著滋長。我湊在散場後的一小撮人群中繼續聽著奇聞與軼事,津津有味,嘖嘖稱奇。


註解:

1、早期由農村子弟所組成的業餘北管戲團稱為「子弟戲」。

2、成員之一的王麒愷經營Podcast節目「阿愷之聲」

3、華特.班雅明著,莊仲黎譯,〈說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克夫的作品〉,《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台北:商周出版,2020,326-328頁。

4、「車藏」為道教科儀中的專用字,為長圓筒形的法器。「牽(車藏)」(又作「牽狀」)為台閩一帶接引死於非命之亡靈,脫離水獄或血汙的拔度儀式。

《霧中刣雞》

演出|彰小孩X鹿港新聲閣
時間|2022/2/26 16:00、20:00
地點|樑露工房(鹿港鎮後車巷47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
歌劇男高音泰特曼在整場音樂會中,運用其嘹亮的嗓音和深厚的美聲技巧,為台下觀眾精彩地展現了歌劇世界中,男高音的力與美。從這次來台的演出,可以預測在未來,他絕對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且令人期待的世界級男高音。
3月
21
2025
微光古樂集這次邀請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來台共同演出,進行了一場台灣與比利時的古樂交流。這次的音樂會節目設計,微光古樂集秉持著一貫嚴謹、用心的水準,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俱足的古樂饗宴。
3月
17
2025
他深情柔軟的音色,利用半聲弱音的演唱技巧,漸進式地將情緒推進並深入角色之中,尤其是在長樂句的詮釋中顯得十分動人。這也讓我們見證到:一個成功且努力修練的聲樂家,能用運用其卓越的美聲技術,在舞台上戰勝疾病的侵襲與干擾。
3月
15
2025
其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肯定、並順從了當前的文本規範力量(即「作品概念」),先是遵循作品的完整性與權威性,再進行不同層面(內、外、間)的開掘。
3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