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文抒情重說曹子桓《燕歌行》
10月
10
2012
燕歌行(唐美雲歌仔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99次瀏覽
謝筱玫

有些人就是才氣渾然天成,做事手到擒來輕鬆從容;有些人則要比別人更加倍付出,然努力也不見得會受到肯定。自小生在弟弟曹植光環下的曹丕,個性因而內斂壓抑,所幸他有甄宓,幾乎所有的男人(包括他的弟弟)都傾慕於她,於是佳人對他的愛使他不凡,成了曹丕在茫茫塵世不得志之時的救贖。

當世人以成全才子佳人之眼看兄嫂小叔的不倫戀時,曹丕則成了猜忌權謀陰沉的化身。編劇施如芳卻轉換了一個角度,挖掘曹丕內心的柔軟處。在她筆下,曹丕之所以留下曹子建《洛神賦》這部讓後人衍生無限八卦綺想之作,原因之一乃曹丕這位詩人帝王對於文字不朽的魔力有著敬畏與嚮往,其二則是他對妻子甄宓的愛:靈思高妙的文字永久封存了妻子的美,他不捨也不忍毀去。於是,《燕歌行》一戲雖然講了許多主題:曹操宛若降靈傳遞於曹丕的野心,手足間的瑜亮競爭情結等,我覺得刻畫著力最完滿最深刻的還是夫妻之情。

兩個動人難忘之景都與情愛嗔癡有關:一是丕帶著妒意,負氣與心灰意懶間上了沙場,前一畫面戰火映著妒火,下一畫面夜涼如水,甄宓(許秀年飾)倚在露臺前(身後一扇美麗的隔窗)等待的身影,曹丕(唐美雲飾)風塵僕僕返家,思念使他歸心似箭,本該是夫妻相擁重歸於好的場面,卻只見另一廂踏著醉意而來的曹植(林芳儀飾)一心賴著神仙姐姐說話。畫面上三人各據一方,前一刻柔情似水,後一刻一觸即發。場面調度、舞美設計、文辭劇情,在此交織得恰到好處。

另一景是在甄宓自縊之後,丕悔恨思念莫名,忽見愛妻在白幡隊伍隨行間款款而來與他訣別。頓時場上又出現了一批喜轎人馬,彷彿回到青春年少時,丕將之迎娶回門,兩人合唱起【七字連空奏】,一時悲喜交加,既是昔日過往的甜蜜恩情浮現,也是今後即將天人永隔。曲罷,方覺一切是夢。

權力、情愛,一切恍若夢幻泡影。導演戴君芳、舞台設計王世信似要強調這一點:傾斜地板強化鏡像效果,人影映照交疊於上,開場曹丕長坐撫琴回首過往一景就隱含鏡花水月的意象。賴德和的音樂設計氣象萬千,尤其上半場結束前曹丕守靈夜野心被激起,此時的配樂很能烘托這個詭譎又澎湃的場面。導演戴君芳早以小劇場崑曲闖出名號,今番登上大舞台,更顯亮眼,若要挑剔,我只能說意象太美但太多太滿,若能稍做割捨,應會更乾淨有餘韻。編劇施如芳多年未與唐美雲合作,這次一出手,往「情」字著墨,又探「文」之不朽,兩人的組合令人懷念。

施如芳的曹丕,令人想到莎士比亞的奧賽羅,而唐美雲也以深情、抑鬱、懷疑、怨毒、悔恨成功詮釋了這個個性複雜的角色。編劇穿插了「不死靈」一角,像個說書者,又像曹丕心中另一個聲音,也是作者的意念展現,然而有時感覺又說得太白,幸而小咪以一分鬼誕、二分精怪、三分滑稽突梯賦予這個角色靈活喜感。許秀年的甄宓到後來令人肝腸寸斷;呂瓊珷(飾曹操)唱作俱佳,真是繼陳昇琳之後台灣歌仔戲老生的第一交椅;新生代林芳儀在眾家資深演員之間並未遜色,果有接班人之勢。

《燕歌行》從製作團隊到演員組合都是一時之選。喜見唐美雲這次暫時放下度化勸世意味過濃的佛教劇,以文學抒情的戲路,做為她得到國家文藝獎後的第一個代表作。

《燕歌行》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2/10/0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看見的是缺乏關懷的曹子桓以愛為救贖,他的雄圖霸業,他的文學追求,都成了愛的附庸。而這所謂的愛,又只以甄宓一人為載體。與曹丕本人藉〈典論‧論文〉留下的致力於「千載之功」的形象實在難以相合。(陳涵茵)
7月
15
2014
《燕歌行》讓觀眾看到了深情至性的曹子桓,看到了展露人性的曹丕,看到了在愛情和權力之間抉擇的太子。更有甚之,《燕歌行》讓觀眾感受到「飽滿」-飽滿的戲劇呈現、飽滿的舞臺空間、飽滿的色彩運用、飽滿的音樂表現,以及飽滿的企圖心。(張啟豐)
10月
09
2012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