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雅?重說故事《燕歌行》
7月
15
2014
燕歌行(唐美雲歌仔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08次瀏覽
陳涵茵(社會人士)

臺南場的《燕歌行》,和兩年前的首演相比,除了小咪的妝容稍有改變外,無明顯異動。

綜言之,這是一齣結構完整的戲劇。以「愛」為核心,將「愛」作為解答,回應了關乎生死的大哉問。本劇中的曹丕,在親情、愛情、事業間皆巍巍顫顫,恓恓惶惶惟恐一個差池就萬劫不復,其對於「生」的不知所措又極端戀慕,對「死」的憂懼不安及抗拒厭惡,不僅是在肉體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曹操〈短歌行〉中「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的形象,恰可強借以形容。而「愛」成為其安身立命的關鍵點、超脫輪迴的鑰匙。他的焦慮因愛而生,徬徨及迷失因愛而起,終因愛而落葉歸根。在一以貫之的主軸線上,微帶意識流的敘事手法、蒙太奇的流利換場、不著痕跡的用典唱詞,加上演員們的柔美身段(諸位演員表現皆可圈可點),不僅使幕與幕間環環相扣,更成功在觀眾心中建構「文學大戲」的印象(只是,一體兩面的,這部作品可能「太雅」了,儘管不是新鮮的問題,仍令人不禁要問,如此「精緻」的創作,是基於誰的品味?或者說,哪個階層的品味?)。比如當曹丕終於武器出鞘對著曹植怒吼「必須有人要死」之際,搭著〈龜雖壽〉詩句轉換至的是曹操的死亡;比如以「並不存在」的曹操和甄宓魂魄及「不死靈」象徵曹丕的渴望和怖怕,再再突顯了這齣戲自題材到表現都另闢蹊徑而獨樹一幟。

如果戲劇本身已經自成一個圓,再用個人的矩尺加以量度是否要求太多?然而,或許正因對此劇期待甚高,兩年前曾產生的失落,兩年後重觀依舊存在。

這齣戲名為「燕歌行」,這齣戲以曹丕為主體,這齣戲有一個不死靈,是以,好奇編劇如何呈現諡號為「文」的曹丕於〈典論‧論文〉中表露的終極關懷便成了一個先入為主的高度期待。劇中確實提到了這些面向,但總給人淺嘗輒止的感覺,畢竟,本劇的母題是「愛」,於是觀眾看見的是缺乏關懷的曹子桓以愛為救贖,他的雄圖霸業,他的文學追求,都成了愛的附庸。而這所謂的愛,又只以甄宓一人為載體,也就是說,這份愛,已濃縮至無法溢出男女之間。他之所以接納〈洛神賦〉,也全因對這一份近乎信仰的情感的痛心疾首及無可忘懷,與曹丕本人藉〈典論‧論文〉留下的致力於「千載之功」的形象實在難以相合,何況,史書中的曹丕與甄氏,一點也不是如此這般的風花雪月。又,不死靈這個創意是極好的,象徵著死亡、文學之靈、雄心(或說野心),但一來出於和前述相同的原因,二來角色又以較為幽默的方式形塑,使得這個絕佳的構想終究只變得像是個說書人,甚至被視為近似串場的丑角,其內裡原應有的深刻意涵未能發揮出來。

但,或許這些真的都是苛責(最苛刻的可能在於,一方面又想反思這齣戲的「太雅」,一方面卻要追求更「形而上」的事物),這齣戲到底是名為「燕歌行」,而〈燕歌行〉本來就是一首寫情的詩。唱詞中一句「喜見我妻,雖死猶生」,雖然主體已從自己讓渡到妻子身上,也算是回應了(無論是劇中或劇外的)曹丕期盼在文學中不朽的想望。而歷史,就像是〈典論‧論文〉裡頭所說的,是「假良史之辭」寫出來的,算來仍是一種「偏見」,跳脫所謂史實的束縛,挑戰傳說故事在一般大眾心裡建構的「另一種真實」,而能「今朝重說曹子桓」,或許才是這齣戲真正的意義之所在。謝幕之際,唐美雲以帝王裝出場,彷彿是一種補續,要滿足那份因過度要求而生的遺憾,告訴大家,魏文帝而今魂歸來兮──曹子桓始終是一代帝王。

《燕歌行》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4/07/05 19:30
地點|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權力、情愛,一切恍若夢幻泡影。導演戴君芳、舞台設計王世信似要強調這一點:傾斜地板強化鏡像效果,人影映照交疊於上,開場曹丕長坐撫琴回首過往一景就隱含鏡花水月的意象。賴德和的音樂設計氣象萬千。若要挑剔,我只能說意象太美但太多太滿,若能稍做割捨,應會更乾淨有餘韻。編劇施如芳多年未與唐美雲合作,這次一出手,往「情」字著墨,又探「文」之不朽,兩人的組合令人懷念。(謝筱玫)
10月
10
2012
《燕歌行》讓觀眾看到了深情至性的曹子桓,看到了展露人性的曹丕,看到了在愛情和權力之間抉擇的太子。更有甚之,《燕歌行》讓觀眾感受到「飽滿」-飽滿的戲劇呈現、飽滿的舞臺空間、飽滿的色彩運用、飽滿的音樂表現,以及飽滿的企圖心。(張啟豐)
10月
09
2012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