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多彩視覺系‧濃鹽赤醬燕歌行《燕歌行》
10月
09
2012
燕歌行(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7次瀏覽
張啟豐

《燕歌行》是一齣令人期盼的戲,光是重寫曹子桓、為曹丕翻案,這樣的企圖就值得令人耐心等待;至於舞台上的《燕歌行》,也實實是一項令人震撼的製作!

戲曲故事中的曹丕,總是曹植和甄宓愛情之間的阻礙,即使甄宓是曹丕的妻子,觀眾都還是喜歡文采風流的曹子建,以他純真爛漫的一往深情,構築出和他的宓姊的愛情夢幻。至於曹子桓,則逐漸被定型為長於武略、藉七步成詩陷弟於死地的負面形象;少有人在意他本身文采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貢獻。終於,《燕歌行》讓觀眾看到了深情至性的曹子桓,看到了展露人性的曹丕,看到了在愛情和權力之間抉擇的太子。更有甚之,《燕歌行》讓觀眾感受到「飽滿」-飽滿的戲劇呈現、飽滿的舞臺空間、飽滿的色彩運用、飽滿的音樂表現,以及飽滿的企圖心。

這一齣戲的舞台空間設置別出心裁,令人印象深刻。上舞台處為一高台,高台之下向前鋪拉出一片大斜坡到下舞台近台緣處,亦即整個舞台平面大約有四分之一是高台,四分之三是坡度不小的斜坡。斜坡坡面以反光質材鋪成,人物在上,皆可歷歷反映其中。這樣的反映效果,在一開始曹丕為曹操守靈的序場,就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到了第一場曹丕操練水師更發揮指涉水面的功用,成為新鮮的觀劇經驗。(當然,這一齣戲所使用的斜坡,不禁令人聯想到該團今年上半年的《碧桃花開》,同樣使用斜坡,但是斜度低很多;由今視之,《碧桃花開》的斜坡或許是讓演員練習/習慣,以為《燕歌行》展現之用。)

這一齣戲舞台設計與影像設計的契合度相當高,尤其以眾人登銅雀臺一景最令人驚豔!前一場視角為由地面仰視銅雀臺,就在眾人登上高臺的同時,原來懸於上空的飛簷景片下降、兩側樓臺景片進入,背景原來仰之彌高的裊裊雲霧竟然跟著就雲開霧散,至此,在場觀眾視角如同和劇中人一同登臺般產生變化--用一個較為誇張的比喻,就像是原來在地面仰望101的雲霧,之後登上101觀景台,雲霧已在身邊、甚至在腳下。景片升降與影像變化同氣同息,節奏配合得恰到好處,這一場場景轉換手法,不啻開發了戲曲舞臺視角的多元性。

該劇戲劇表現手法飽滿,無處不見導演的「具象」思考;情節進行時有倒敘憶往、內心交戰,更使得畫面一直變化,以幫助劇本說話。此外,全劇的視覺元素色彩運用飽滿,除了頗有重量感的玄朱二色,還有大畫面、具象夢幻的繽紛影像,以及吸睛多彩的服裝造型。在音樂方面則幾乎全場連綴不斷,有歌仔戲曲調、有開展情節、渲染重點、烘托場景、營造氛圍的交響樂,由於交響樂音量頗大,因此演員擴音的音量也不能小…..所以,觀眾在色彩飽滿的空間及眾聲交響的時間中,有時不免不易辨視舞台上演員何在。

是的--演員何在?在導演用力呈現的脈絡裡。很用力、很飽滿,使得演員成為整齣戲的戲劇呈現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要的一大部分。演員的表現當然還是像以往一樣精彩、令人動容;只是,觀罷全劇,不免令人想到,要在麻辣鍋裡品嚐食物原味,還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呢。

《燕歌行》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2/10/0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看見的是缺乏關懷的曹子桓以愛為救贖,他的雄圖霸業,他的文學追求,都成了愛的附庸。而這所謂的愛,又只以甄宓一人為載體。與曹丕本人藉〈典論‧論文〉留下的致力於「千載之功」的形象實在難以相合。(陳涵茵)
7月
15
2014
權力、情愛,一切恍若夢幻泡影。導演戴君芳、舞台設計王世信似要強調這一點:傾斜地板強化鏡像效果,人影映照交疊於上,開場曹丕長坐撫琴回首過往一景就隱含鏡花水月的意象。賴德和的音樂設計氣象萬千。若要挑剔,我只能說意象太美但太多太滿,若能稍做割捨,應會更乾淨有餘韻。編劇施如芳多年未與唐美雲合作,這次一出手,往「情」字著墨,又探「文」之不朽,兩人的組合令人懷念。(謝筱玫)
10月
10
2012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