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多彩視覺系‧濃鹽赤醬燕歌行《燕歌行》
10月
09
2012
燕歌行(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5次瀏覽
張啟豐

《燕歌行》是一齣令人期盼的戲,光是重寫曹子桓、為曹丕翻案,這樣的企圖就值得令人耐心等待;至於舞台上的《燕歌行》,也實實是一項令人震撼的製作!

戲曲故事中的曹丕,總是曹植和甄宓愛情之間的阻礙,即使甄宓是曹丕的妻子,觀眾都還是喜歡文采風流的曹子建,以他純真爛漫的一往深情,構築出和他的宓姊的愛情夢幻。至於曹子桓,則逐漸被定型為長於武略、藉七步成詩陷弟於死地的負面形象;少有人在意他本身文采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貢獻。終於,《燕歌行》讓觀眾看到了深情至性的曹子桓,看到了展露人性的曹丕,看到了在愛情和權力之間抉擇的太子。更有甚之,《燕歌行》讓觀眾感受到「飽滿」-飽滿的戲劇呈現、飽滿的舞臺空間、飽滿的色彩運用、飽滿的音樂表現,以及飽滿的企圖心。

這一齣戲的舞台空間設置別出心裁,令人印象深刻。上舞台處為一高台,高台之下向前鋪拉出一片大斜坡到下舞台近台緣處,亦即整個舞台平面大約有四分之一是高台,四分之三是坡度不小的斜坡。斜坡坡面以反光質材鋪成,人物在上,皆可歷歷反映其中。這樣的反映效果,在一開始曹丕為曹操守靈的序場,就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到了第一場曹丕操練水師更發揮指涉水面的功用,成為新鮮的觀劇經驗。(當然,這一齣戲所使用的斜坡,不禁令人聯想到該團今年上半年的《碧桃花開》,同樣使用斜坡,但是斜度低很多;由今視之,《碧桃花開》的斜坡或許是讓演員練習/習慣,以為《燕歌行》展現之用。)

這一齣戲舞台設計與影像設計的契合度相當高,尤其以眾人登銅雀臺一景最令人驚豔!前一場視角為由地面仰視銅雀臺,就在眾人登上高臺的同時,原來懸於上空的飛簷景片下降、兩側樓臺景片進入,背景原來仰之彌高的裊裊雲霧竟然跟著就雲開霧散,至此,在場觀眾視角如同和劇中人一同登臺般產生變化--用一個較為誇張的比喻,就像是原來在地面仰望101的雲霧,之後登上101觀景台,雲霧已在身邊、甚至在腳下。景片升降與影像變化同氣同息,節奏配合得恰到好處,這一場場景轉換手法,不啻開發了戲曲舞臺視角的多元性。

該劇戲劇表現手法飽滿,無處不見導演的「具象」思考;情節進行時有倒敘憶往、內心交戰,更使得畫面一直變化,以幫助劇本說話。此外,全劇的視覺元素色彩運用飽滿,除了頗有重量感的玄朱二色,還有大畫面、具象夢幻的繽紛影像,以及吸睛多彩的服裝造型。在音樂方面則幾乎全場連綴不斷,有歌仔戲曲調、有開展情節、渲染重點、烘托場景、營造氛圍的交響樂,由於交響樂音量頗大,因此演員擴音的音量也不能小…..所以,觀眾在色彩飽滿的空間及眾聲交響的時間中,有時不免不易辨視舞台上演員何在。

是的--演員何在?在導演用力呈現的脈絡裡。很用力、很飽滿,使得演員成為整齣戲的戲劇呈現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要的一大部分。演員的表現當然還是像以往一樣精彩、令人動容;只是,觀罷全劇,不免令人想到,要在麻辣鍋裡品嚐食物原味,還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呢。

《燕歌行》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2/10/0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看見的是缺乏關懷的曹子桓以愛為救贖,他的雄圖霸業,他的文學追求,都成了愛的附庸。而這所謂的愛,又只以甄宓一人為載體。與曹丕本人藉〈典論‧論文〉留下的致力於「千載之功」的形象實在難以相合。(陳涵茵)
7月
15
2014
權力、情愛,一切恍若夢幻泡影。導演戴君芳、舞台設計王世信似要強調這一點:傾斜地板強化鏡像效果,人影映照交疊於上,開場曹丕長坐撫琴回首過往一景就隱含鏡花水月的意象。賴德和的音樂設計氣象萬千。若要挑剔,我只能說意象太美但太多太滿,若能稍做割捨,應會更乾淨有餘韻。編劇施如芳多年未與唐美雲合作,這次一出手,往「情」字著墨,又探「文」之不朽,兩人的組合令人懷念。(謝筱玫)
10月
10
2012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