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身體的美好II——2022臺北藝穗節《告解房》
9月
07
2022
告解房(黃騰生製作提供/攝影畢學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7次瀏覽

簡麟懿


《告解房》(以下簡稱《吿》)為2022臺北藝穗節的節目,由仍在學的創作者黃騰生獨立創作,其內容以私人的情緒吿解為發展核心,故作品骨架與血液成分,不指涉寬廣艱澀的議題,同時作品分作三部精簡的舞蹈小品,即使更替了順序,抑或拆開獨立觀看,也無礙於觀眾理解作品的純粹與推進;在評論《吿》之前,筆者回憶當晚看見的演出內容,心中其實一邊不斷地在叩問自己「何謂舞蹈最原本的樣子?」然而,在《吿》的演出還沒到達尾聲之前,其實心中也已然有底,而那個「底」便是身體。

如此一來,不免也讓人想再提問道:「什麼時候身體需要憑藉跨領域?」


什麼時候身體需要憑藉跨領域?

在許多合作與跨界的節目當中,或許我們該不諱言地直面,某些作品確實開啟了更多舞蹈與其他領域結合的可能性,譬如《有機體》(2012)、《黃翊與庫卡》(2012)、《苔痕》(2020)等等。不過,相對而言,某些其他作品的舞蹈在參與合作跨界後所獲得到的評價,是相對零碎且限縮的,甚至,似乎有違乎原本創作者讓舞蹈參與的動機與精神。

《吿》在萬座曉劇場中的呈現,沒有多餘的創作雜質,只有純粹的技術流、隊形組合以及我們所熟悉的音樂、燈光等交互變化,雖說三段篇章的過場還略顯生澀,所謂的格局與敘事力,未必能投射到議題或是意識流的層次,但就身體表現,其外顯直接的身體與情感,無疑是將許多技術層面的需求推到最高,也讓人不禁期待《吿》在未來是否會有更精彩的發展與後續。


告解房(黃騰生製作提供/攝影畢學恩)


教科書一般的舞蹈編排

《告》三段篇章的長度,皆只有短短的十到十五分鐘左右,分別是〈自裂〉、〈反抗者〉、〈無傷大雅的悲傷〉。作為三段精簡的小品,黃騰生利用每一個Ending的結尾畫面,細細地遷移原舞者的既有位置,再接著讓下一場的舞者漸進式地移動並取代位置,過程中燈光與音樂並沒有牽涉其中,這樣的畫面讓筆者想到鋼琴獨奏時,演奏家在表演下一首曲子前翻頁的靜默,易懂卻也簡單明瞭。

每位舞者皆有極好的身體能力,在情感輸出上以舞者張佩淇最令人印象深刻。而黃騰生的作品質地海納百川,在〈自裂〉中隱約可嗅出英國舞蹈家Hofesh Shechter所擅長的重低音搖滾與身體質地。下一章〈反抗者〉,則可看出他利用四位女舞者的身體優勢,以較少的技巧使用為前提,將身體的風格化加重,並結合芭蕾等長短的身體線條與隊形之間的排列組合,做出了教科書般的編排與調配。

在最後一段的〈無傷大雅的悲傷〉中,黃騰生加入了舞者的行列,雖說後來得知是頂替原舞者上場,但在第一時間看見編舞者同在場上時,筆者認為黃騰生的出現,並沒有過分地區分編舞者與舞者之間的階級制度。此情形的「階級制度」有別於芭蕾舞劇中的首席、獨舞與群舞等職位區別,此情形單純只因編創過程中,編舞者需要將自己抽出以便於確認作品細節,進入演出時卻無心插柳的呈現僵化階級,例如稻草人舞團《第三人稱‧單數》或聲舞團《一杯眾人的咖啡》可窺見一二。創作者演出時,是否能夠不做主人,其實是一件相當難得且需要時間磨練的事情。


告解房(黃騰生製作提供/攝影畢學恩)

而燈光設計吳品方透過傳統燈與Led燈細小慎微地調色,讓整場演出得以柔和地進行,聚焦了舞者局部的視覺感,同時光源的色彩也不喧賓奪主,雖說萬座曉劇場是一個傳統的黑盒子場域,本身並不是難度太高的挑戰,但對照《告》的簡單易讀,燈光的參與並沒有個人色彩濃厚的浮水印,筆者認為這也是相當關鍵的因素之一。


難得的純身體

雖說縱看整個《告》的表現內容,過程中我們依舊可以看出黃騰生的作品輪廓,有沾染了部分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Nowere》(2009)手部連結的畫面,或是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The Season’s Canon》(2016)直線排列及卡農等等的影子,同時舞者的身體面向也多以正面或背對觀眾為主。《告》在結構上來講,「非常地學院派」,但這也能解釋為,只有學院派才能夠做到的理所當然,同時,「非常地學院派」也是學院派出身的舞蹈家們能否脫穎而出的創作難關。


告解房(黃騰生製作提供/攝影畢學恩)

《吿》的創作觸角既然關注在個人情感的宣洩上,筆者在觀看的過程中也確實不用太傷腦筋,不需要潛入「黃騰生的大海」之中尋找訊息,只需要靜靜地觀看潮起潮落,看浪淘沙,看海面上映來的倒影。這樣純身體的感受曾幾何時已如此難得,至少筆者認為,在觀看了那麼多豐厚而沉重的舞蹈作品之後,這樣獨具匠心但不具匠氣的創作,雖非讓人懷念再三,卻是讓人再三期盼的。

《告解房》

演出|黃騰生
時間|2022/08/26 19: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
他針對當代身體雕塑與城市風景的疊合與擴張,嘗試在物像與想像的透視中,以凝視手法來延展其作品有限性的通透之作。
9月
17
2024
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9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