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誌說一半,打帶跑的緬懷文《交趾陶之舞》
2月
28
2023
交趾陶之舞(劉冠詳提供/攝影張詩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5次瀏覽

文 陳品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曾為父親病逝創作了《英雄》(2014)、又因母親離世作了《我知道的太多了》(2016),而今屆齡35歲的劉冠詳,又回到《英雄》首演的牯嶺街小劇場,再度為高中同窗陳威宇的父親的去逝,編作了《交趾陶之舞》。「親人生死兩隔」成為劉冠詳創作最重要的主軸,或說藉由生死兩別,闡述「人的存在」對他的意義、與對幽冥的質問,一如他近期的創作《SH0VA濕婆》(2022)所展現。然而在《交趾陶之舞》,對傳統(鬼魂)與當代(活人)對話的探索,卻與生死佔有同樣的位置。


傳統當代論輸贏 徒如口沫飛逝

陳威宇的父親陳瑞連,是交趾陶的傳統藝師,師承剪黏與交趾陶燒兩項技藝,以融合淋塘及交趾陶技術改良而成的陶瓷化廟宇工藝技術而聞名。然此次《交趾陶之舞》的創作,聚焦在陳瑞連最初、也最具創作特色的塑像作品《鬼王》為核心。《鬼王》不僅只是陳瑞連的替身,也披上了創作者從當代對傳統提問的衣裳。

開場前,《鬼王》就擺放在舞台地板最前緣的中心位置。原本赤裸黝黑的半身塑像,戴上了時髦的墨鏡、假金項鍊,怒伸崢張的右手指還夾著一根香菸,塑像前還供著兩包「檳榔」,成了十足台客造型的黑鬼。

塑像兩旁地上以V字形鋪展十數個交趾陶,《鬼王》身後坐著兩名表演者──130公斤、胖碩的陳威宇,和台南街舞出身、猴瘦的徐國恩。陳威宇對觀眾介紹交趾陶藝術傳統及工法,徐國恩則反從現代人喜好的產品概念切入,不斷打斷陳威宇的敘述,兩人以道地的台語飛快對嗆,身後的投影跟著快速切換。然而,傳統與當代的辯論終究如唇舌口沫般飛逝,不可能有結論。


交趾陶之舞(劉冠詳提供/攝影張詩言)


交趾陶之舞(劉冠詳提供/攝影張詩言)


學院、流行 讓位給原初的身體 

而僅管有李梅樹於三峽祖師廟樹立的「臺雅」典範,有陳三火(陳瑞連的師兄)破陶隨緣而造的創意塑像,處身廟宇的交趾陶藝術,仍是屬於黎民百姓的、俗世的藝術。相較於舞蹈,學院技法是精緻藝術的,而流行街舞是俗世大眾的。

在《交趾陶之舞》裡,徐國恩暢快地跳著街舞,還露了一手臺語口溜的Rap更是一絕。對比陳威宇「滯礙難行的素人身體」(他其實是學院出身),霹靂舞的地位應該相對技高一籌。然而真正打動觀眾的,卻是陳威宇不講求技法的表現:一開場,陳威宇臉部抽動、張口猙獰,專注復刻鬼王的表情(後來觀眾才知道,鬼王的面部表情是他父親攬鏡自照摸索而來);又後來,他抖動身軀、費力跟隨徐國恩的「大招」(絕招)舞步,真實的身體感令人動容。


斷裂的敘事 率性的實驗 

在編作的結構上,《交趾陶之舞》總是陳述與舞蹈斷片地交錯進行。陳威宇時而對國恩、對觀眾陳述他所認識的父親,但總像飄乎的思緒,沒有一個完整的段落──要嘛突然出神,進入抽象的情緒狀態表達,要嘛突然被國恩拖去跳舞──但如此蒙太奇跳接,或許在發「檳榔糖」給觀眾、說說笑笑地出入表演時有轉圜悲情的效果,可惜並沒有在作品最後匯整出力道。借一句演出中陳威宇對觀眾說的話來說:「本來不是要這樣斷斷續續演的,冠詳說舞評人來看,會要看解構、重構啊,所以昨天才改的。」可見劉冠詳對於作品的結構仍在實驗中,包括中間插入幾段從「業力」討論到「外星人」、《七龍珠》等各種「練痟話」形式包裹的插曲。

換個角度來看,這種以「代誌說一半」、「打帶跑」接續的結構方式,或許也可能側面描繪了陳威宇對父親的離世未有羈絆的實際感受。

演出最後,陳威宇告訴觀眾,他唸的這封寫給父親的信,其實是編舞家寫的,他也怎樣都哭不出眼淚。或許這種陽剛直男終究說不出造作的思念之情,以致於讓劉冠詳在演出最末,硬是用柔情軟調來處理陳威宇與父親的關係。在講述父子之情的愛爾蘭歌曲《Danny Boy》聲中,陳威宇懷抱著鬼王,像捧著牌位的姿態般,緩步起舞。地上鋪排成愛心造型的交趾陶,還加上耶誕燈,浪漫地閃爍著。劉冠詳或許終究沒能挖掘出陳威宇心靈深處的傷痛,但藉由《交趾陶之舞》,劉冠詳又一次表達了他對父親的孺慕之情。

《交趾陶之舞》

演出|羅基朗開米舞蹈團主辦、劉冠詳編舞
時間|2023/02/25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