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誌說一半,打帶跑的緬懷文《交趾陶之舞》
2月
28
2023
交趾陶之舞(劉冠詳提供/攝影張詩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77次瀏覽

文 陳品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曾為父親病逝創作了《英雄》(2014)、又因母親離世作了《我知道的太多了》(2016),而今屆齡35歲的劉冠詳,又回到《英雄》首演的牯嶺街小劇場,再度為高中同窗陳威宇的父親的去逝,編作了《交趾陶之舞》。「親人生死兩隔」成為劉冠詳創作最重要的主軸,或說藉由生死兩別,闡述「人的存在」對他的意義、與對幽冥的質問,一如他近期的創作《SH0VA濕婆》(2022)所展現。然而在《交趾陶之舞》,對傳統(鬼魂)與當代(活人)對話的探索,卻與生死佔有同樣的位置。


傳統當代論輸贏 徒如口沫飛逝

陳威宇的父親陳瑞連,是交趾陶的傳統藝師,師承剪黏與交趾陶燒兩項技藝,以融合淋塘及交趾陶技術改良而成的陶瓷化廟宇工藝技術而聞名。然此次《交趾陶之舞》的創作,聚焦在陳瑞連最初、也最具創作特色的塑像作品《鬼王》為核心。《鬼王》不僅只是陳瑞連的替身,也披上了創作者從當代對傳統提問的衣裳。

開場前,《鬼王》就擺放在舞台地板最前緣的中心位置。原本赤裸黝黑的半身塑像,戴上了時髦的墨鏡、假金項鍊,怒伸崢張的右手指還夾著一根香菸,塑像前還供著兩包「檳榔」,成了十足台客造型的黑鬼。

塑像兩旁地上以V字形鋪展十數個交趾陶,《鬼王》身後坐著兩名表演者──130公斤、胖碩的陳威宇,和台南街舞出身、猴瘦的徐國恩。陳威宇對觀眾介紹交趾陶藝術傳統及工法,徐國恩則反從現代人喜好的產品概念切入,不斷打斷陳威宇的敘述,兩人以道地的台語飛快對嗆,身後的投影跟著快速切換。然而,傳統與當代的辯論終究如唇舌口沫般飛逝,不可能有結論。


交趾陶之舞(劉冠詳提供/攝影張詩言)


交趾陶之舞(劉冠詳提供/攝影張詩言)


學院、流行 讓位給原初的身體 

而僅管有李梅樹於三峽祖師廟樹立的「臺雅」典範,有陳三火(陳瑞連的師兄)破陶隨緣而造的創意塑像,處身廟宇的交趾陶藝術,仍是屬於黎民百姓的、俗世的藝術。相較於舞蹈,學院技法是精緻藝術的,而流行街舞是俗世大眾的。

在《交趾陶之舞》裡,徐國恩暢快地跳著街舞,還露了一手臺語口溜的Rap更是一絕。對比陳威宇「滯礙難行的素人身體」(他其實是學院出身),霹靂舞的地位應該相對技高一籌。然而真正打動觀眾的,卻是陳威宇不講求技法的表現:一開場,陳威宇臉部抽動、張口猙獰,專注復刻鬼王的表情(後來觀眾才知道,鬼王的面部表情是他父親攬鏡自照摸索而來);又後來,他抖動身軀、費力跟隨徐國恩的「大招」(絕招)舞步,真實的身體感令人動容。


斷裂的敘事 率性的實驗 

在編作的結構上,《交趾陶之舞》總是陳述與舞蹈斷片地交錯進行。陳威宇時而對國恩、對觀眾陳述他所認識的父親,但總像飄乎的思緒,沒有一個完整的段落──要嘛突然出神,進入抽象的情緒狀態表達,要嘛突然被國恩拖去跳舞──但如此蒙太奇跳接,或許在發「檳榔糖」給觀眾、說說笑笑地出入表演時有轉圜悲情的效果,可惜並沒有在作品最後匯整出力道。借一句演出中陳威宇對觀眾說的話來說:「本來不是要這樣斷斷續續演的,冠詳說舞評人來看,會要看解構、重構啊,所以昨天才改的。」可見劉冠詳對於作品的結構仍在實驗中,包括中間插入幾段從「業力」討論到「外星人」、《七龍珠》等各種「練痟話」形式包裹的插曲。

換個角度來看,這種以「代誌說一半」、「打帶跑」接續的結構方式,或許也可能側面描繪了陳威宇對父親的離世未有羈絆的實際感受。

演出最後,陳威宇告訴觀眾,他唸的這封寫給父親的信,其實是編舞家寫的,他也怎樣都哭不出眼淚。或許這種陽剛直男終究說不出造作的思念之情,以致於讓劉冠詳在演出最末,硬是用柔情軟調來處理陳威宇與父親的關係。在講述父子之情的愛爾蘭歌曲《Danny Boy》聲中,陳威宇懷抱著鬼王,像捧著牌位的姿態般,緩步起舞。地上鋪排成愛心造型的交趾陶,還加上耶誕燈,浪漫地閃爍著。劉冠詳或許終究沒能挖掘出陳威宇心靈深處的傷痛,但藉由《交趾陶之舞》,劉冠詳又一次表達了他對父親的孺慕之情。

《交趾陶之舞》

演出|羅基朗開米舞蹈團主辦、劉冠詳編舞
時間|2023/02/25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