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好一齣不合時宜古味好戲《馬鞍山》
10月
27
2021
馬鞍山(全西園掌中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1次瀏覽

紀慧玲(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傳統節奏能有多慢?譬如二分之一拍的講話節奏,自報家門,頓頓挫挫,每次出場都還要重複一次。傳統能有多活潑?譬如一桌一椅連人一體,搖搖晃晃成了船身,江上行舟,大湧小湧落下,浪頭翻飛如快矢。傳統能有多老?譬如說道伏羲製琴,取梧桐三丈三尺,堯舜禹湯商紂周文王……一悲線一喜線……,「使洪荒之力」開天闢地講起這麼老。傳統又有多前衛?伯牙摔琴本是古冊故事,演著演著,伯牙子期知音情愫竟如曖昧私慕,愛到棄官侍老,奉知音老爸為父,重組「多元家庭」,能不驚訝感動,完全是年輕人心頭好啊!

這齣《馬鞍山》,又名《伯牙碎琴謝知音》,是全西園掌中劇團洪啟文近日於大稻埕戲苑演出的劇目。洪啟文師承小西園藝師許王風格與劇目,近年來多演古路戲,除了《馬鞍山》,三國系列《戰馬超》、《左慈戲曹》、《戰濮陽》、《追韓信》、《白門樓》,隋唐演義系列《南陽關》,也有劍俠戲風格《萬教之王》,甚至也騁力製作新戲《虎姑婆》、《國姓魚好滋味》、《土地公公的老虎》等。但筆者緣慳一面,過去並未「追戲」。事實上,傳統布袋戲日益澆薄,市面上得見者幾稀,廟口市場完全退出,文化場缺乏注目,適合的場地更少,大稻埕八樓曲藝場及目前暫停營運的納豆劇場是少數支持的場館。而其餘團體如台北木偶劇團、弘宛然劇團新舊共治,創新與傳統並行,只要是傳統劇目仍立馬少光芒。當日曲藝場觀眾亦不過十人左右,俱是鐵粉,蒼疏髮色間彷彿感到昔年小西園「椅子會」身影綽綽,看戲資歷數十年吧。這些觀眾為何喜看傳統布袋戲?言談間只聞他們對哪裡有傳統布袋戲演出仔細叮嚀,比如接下來大稻埕戲苑還有天宏園、春秋閣、新西園掌中劇團,相互提醒,計入日程。傳統布袋戲若有知音,這群「戲虎」絕對是田調訪述對象。

正因為《馬鞍山》演述的是鍾子期與俞伯牙知音之誼,很可以聯想傳統布袋戲何覓知音。但看戲就是看戲,戲得好看,才能不為傳統而傳統。而傳統況味不比尋常,如前述,劇情推動節奏悠緩,未換得適當心境進劇場,恐未識三昧;西園派氣口特殊,學者吳明德謂許王口白藝術「咳唾成珠玉」,即辭藻豐富優美,出口成章,兼又聲漱講究,吞吐平仄在齒頰喉腹間上下滑移,非輕易可練成,也需仔細聆聽。再者,《馬鞍山》劇情雖緩,但場次簡明,不拖泥帶水,幾個站頭(表演精華段落)如行舟、鍾子期論琴、馬鞍山賢士村尋友、祭墓碎琴,都精緻美好,一來聆聽北部傳統布袋戲特有口白韻味與訓練漢文讀音聽力,再來驚訝「琴論」竟如科舉古文深奧難懂但唸得出,也不乏絕妙好辭,如論「悲線/喜線」,論「六忌、七彈、八絕」,所以才得出「潯陽江上且鳴琴,高山流水識知音」,頗有拍案叫絕的覺醒。

馬鞍山(全西園掌中劇團提供) 

最後,還得讚賞主演洪啟文之外,擔任二手但主要操偶的吳國華,其掌中技藝細膩,表現人物神態個性分明,戲中共有老生(文鬚文)俞伯牙、小生(文生)鍾子期、公末(白闊)子期父親,三人體態、個性、行為動機不同,和著洪啟文口白,悠緩之中呼吸自然,栩栩如生,大概是近年來少見細緻的操偶功力。而《馬鞍山》也啟動唱段,板橋潮和社社員余柏緯主唱,幾段北管高昂,聲腔飽滿。只有最後一段祭墓演唱崑曲【鷓鴣天】,洪啟文自己來,但曲律難度甚高,未達精準。

《馬鞍山》從俞伯牙述職返晉路過潯陽,江邊遇鍾子期論琴藝,子期交待父親立碑面江告友,俞伯牙尋友祭墓碎琴奉老還鄉,幾次斷琴弦急破音、論藝驚知音、哭好友悲聲,因為感情線下得重,觀眾被聲音、偶身、音樂牽注,往兩人情深意摯內心小劇場走。於是最後子期交待遺言,伯牙為好友侍親,成了結眷想像,讓人想入非非。但戲還是有些段落未能滿足觀眾期待,比如兩人揮淚相別,戲收得太快;比如彈琴、碎琴,前後場沒完全配妥,琴聲與動作也少了絲絃纏綿的空間。

傳統布袋戲如老件,識愛的人讚賞,不識的人即使路過櫥窗,都不見得駐足。當日席中有十歲學童,據洪啟文說,每次都是媽媽帶著來看戲,這個孩子愛戲愛到想拜師習藝。老與少之間,彷彿金線牽繫著,不知道這絲線如何連綴,何時啟,何時織,如何能盤結?傳統布袋戲需要展示櫥窗、適當的場域,如果厭煩了塵囂,躲進老件,至少換得一晌沈浸,「不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馬鞍山》

演出|全西園掌中劇團
時間|2021/10/16 14:00
地點|大稻埕戲苑八樓曲藝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