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的抑揚頓挫《沈孟生鋼琴獨奏會—主題與變奏》
7月
04
2017
沈孟生鋼琴獨奏會(文水藝文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79次瀏覽
劉馬利(資深音樂人、媒體人、文字工作者)

每次的呈現,在原形、變形、逆行、平行中不斷翻轉,一個簡短的主題,透過不斷的變化、堆疊、衍生,用不同的語句對過往頻瀕回首,縈繞著相同的主題。

變奏曲是所有音樂展演最具挑戰性的,不論是作曲家的創意及演奏家的技巧都必須精雕細琢,方能達到統整性及藝術性。而從19世紀以降,變奏曲更是每一位音樂家展現演奏功力的試金石,以多采多姿的面向無限挑戰技法的可能性。

沈孟生,這位來自台中,並曾在國內外的鋼琴比賽中履獲佳績的年輕鋼琴家,目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第音樂院攻讀音樂藝術博士,演出及教學經驗豐富,他勇於挑戰自我,全場的曲目皆為重量級的變奏曲作品,分別為貝多芬《英雄變奏曲》、蕭邦《唐璜變奏曲》、拉赫瑪尼諾夫《科瑞里主題變奏曲》。當天沉穩的表現,足以看出對自己的期許。曲目中的這三位作曲家,皆早已將鋼琴音樂交響化了,在單一樂器的表現上,做出最立體感的表現,在變奏曲的形式中更力求鋼琴演奏藝術的極致。

一出場的《英雄變奏曲》降E大調和絃所主導的頑固低音的序奏,從八度音程的進行中,每顆音符皆賦予不同的功能性,就像是弈棋時的深思熟慮,在布局及樂句的細部處理,皆一步棋,一步著的惟意所適。之後再陸續加入其他聲部,直到逐次增加到四聲部時,引出「普羅米修斯」的主題,從序奏主音與屬音的對答,到反行旋律的開展,尤其在最終的賦格層次分明,仍秉持主題優先的原則,讓聽眾在聆聽時不至產生陷入迷宮的失落感。

但不知是鋼琴本身與空間的限制,在聽覺上竟感「有志難伸」之窘,尤其在第15變奏的聖詠部份,理因表現出合唱團或管風琴的音色,但鋼琴為擊絃樂器,無法像擦絃樂或管樂能保持長音的效果,以致於樂句不夠綿長,聲音太乾,但或許在可能的範圍內將彈奏速度加快,或多利用觸鍵及踏瓣來延長持續音,或用空間的殘響保有和聲延續的效果。

拉赫瑪尼諾夫《科瑞里主題變奏曲》亦有類似的問題,作曲家不只將鋼琴當成交響樂在架構,他更將鋼琴絃樂化了,沈孟生在運指上的確四平八穩,譬如說第八變奏的左手跳音如小提琴的撥奏,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俐落乾脆,但是第九變奏右手的旋律線應如長連弓一般圓滑,可是當一遇到需持續的長音,在延續性上就捉襟見肘了。

此外,蕭邦《唐璜變奏曲》是根據莫札特的歌劇二重唱《讓我們手拉手》的主題所寫,是極具歌唱性的旋律,不論蕭邦再怎樣用艱澀的鋼琴技巧在樂曲中「小題大作」,甚至到了氣勢磅礡的樂段,都不可遺忘歌唱性的原則,每一個句尾終止式宜更舉重若輕,所以如能讓鋼琴來唱歌,這首曲子的詮釋會更到位。

整體來看,這場音樂會的曲目安排重技巧性及藝術性,並非如一般的沙龍音樂會,而是貨真價實的超技獨奏會,會後的分享會是與觀眾近距離交流的好機會。但若能再多考量一些現實的情況,如場地的使用、空間的配置、鋼琴的選擇等等因素,皆與呈現的效果皆環環相扣,佐以在節目冊中多增加一些樂曲解說,讓觀眾更瞭解音樂的核心價值及藝術的初衷。

在一次次抑揚頓挫中,聽見鋼琴家的誠意及對藝術的虔敬,沈孟生從當年的文建會人才庫的少年鋼琴家蛻變為身經百戰的成熟音樂家,也衷心期盼未來持續向自己的極限挑戰,為觀眾呈現不同風貌的音樂作品,非僅炫技,而是更多的深刻琢磨。

《沈孟生鋼琴獨奏會—主題與變奏》

演出|沈孟生
時間|2017/06/23 20:00
地點|文水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