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的抑揚頓挫《沈孟生鋼琴獨奏會—主題與變奏》
7月
04
2017
沈孟生鋼琴獨奏會(文水藝文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4次瀏覽
劉馬利(資深音樂人、媒體人、文字工作者)

每次的呈現,在原形、變形、逆行、平行中不斷翻轉,一個簡短的主題,透過不斷的變化、堆疊、衍生,用不同的語句對過往頻瀕回首,縈繞著相同的主題。

變奏曲是所有音樂展演最具挑戰性的,不論是作曲家的創意及演奏家的技巧都必須精雕細琢,方能達到統整性及藝術性。而從19世紀以降,變奏曲更是每一位音樂家展現演奏功力的試金石,以多采多姿的面向無限挑戰技法的可能性。

沈孟生,這位來自台中,並曾在國內外的鋼琴比賽中履獲佳績的年輕鋼琴家,目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第音樂院攻讀音樂藝術博士,演出及教學經驗豐富,他勇於挑戰自我,全場的曲目皆為重量級的變奏曲作品,分別為貝多芬《英雄變奏曲》、蕭邦《唐璜變奏曲》、拉赫瑪尼諾夫《科瑞里主題變奏曲》。當天沉穩的表現,足以看出對自己的期許。曲目中的這三位作曲家,皆早已將鋼琴音樂交響化了,在單一樂器的表現上,做出最立體感的表現,在變奏曲的形式中更力求鋼琴演奏藝術的極致。

一出場的《英雄變奏曲》降E大調和絃所主導的頑固低音的序奏,從八度音程的進行中,每顆音符皆賦予不同的功能性,就像是弈棋時的深思熟慮,在布局及樂句的細部處理,皆一步棋,一步著的惟意所適。之後再陸續加入其他聲部,直到逐次增加到四聲部時,引出「普羅米修斯」的主題,從序奏主音與屬音的對答,到反行旋律的開展,尤其在最終的賦格層次分明,仍秉持主題優先的原則,讓聽眾在聆聽時不至產生陷入迷宮的失落感。

但不知是鋼琴本身與空間的限制,在聽覺上竟感「有志難伸」之窘,尤其在第15變奏的聖詠部份,理因表現出合唱團或管風琴的音色,但鋼琴為擊絃樂器,無法像擦絃樂或管樂能保持長音的效果,以致於樂句不夠綿長,聲音太乾,但或許在可能的範圍內將彈奏速度加快,或多利用觸鍵及踏瓣來延長持續音,或用空間的殘響保有和聲延續的效果。

拉赫瑪尼諾夫《科瑞里主題變奏曲》亦有類似的問題,作曲家不只將鋼琴當成交響樂在架構,他更將鋼琴絃樂化了,沈孟生在運指上的確四平八穩,譬如說第八變奏的左手跳音如小提琴的撥奏,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俐落乾脆,但是第九變奏右手的旋律線應如長連弓一般圓滑,可是當一遇到需持續的長音,在延續性上就捉襟見肘了。

此外,蕭邦《唐璜變奏曲》是根據莫札特的歌劇二重唱《讓我們手拉手》的主題所寫,是極具歌唱性的旋律,不論蕭邦再怎樣用艱澀的鋼琴技巧在樂曲中「小題大作」,甚至到了氣勢磅礡的樂段,都不可遺忘歌唱性的原則,每一個句尾終止式宜更舉重若輕,所以如能讓鋼琴來唱歌,這首曲子的詮釋會更到位。

整體來看,這場音樂會的曲目安排重技巧性及藝術性,並非如一般的沙龍音樂會,而是貨真價實的超技獨奏會,會後的分享會是與觀眾近距離交流的好機會。但若能再多考量一些現實的情況,如場地的使用、空間的配置、鋼琴的選擇等等因素,皆與呈現的效果皆環環相扣,佐以在節目冊中多增加一些樂曲解說,讓觀眾更瞭解音樂的核心價值及藝術的初衷。

在一次次抑揚頓挫中,聽見鋼琴家的誠意及對藝術的虔敬,沈孟生從當年的文建會人才庫的少年鋼琴家蛻變為身經百戰的成熟音樂家,也衷心期盼未來持續向自己的極限挑戰,為觀眾呈現不同風貌的音樂作品,非僅炫技,而是更多的深刻琢磨。

《沈孟生鋼琴獨奏會—主題與變奏》

演出|沈孟生
時間|2017/06/23 20:00
地點|文水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