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本色的情感表現《王魁負桂英》
6月
16
2015
王魁負桂英(台灣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55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王魁故事廣被各個劇種搬演,且成為保留劇目,如越劇《情探》,粵劇《焚香記》,京劇《王魁負桂英》,歌仔戲同京劇名稱,內容都是書生發跡負心悲劇,但重點依書生妓女雙人感情,或書生妓女與周邊的人際關係而有不同,也因劇種特色產生殊異風貌,越劇版本纏綿宛轉,京劇的莊嚴雅重,歌仔戲的人情繁瑣,臺灣豫劇團版的劇本移自大陸鄭州豫劇院《情斷狀元樓》,以王魁、桂英感情戲為主,文詞不因才子佳人身份故意吊書袋,表現了平凡家常,貼近豫劇的生活化風格。

所謂的生活化,指的是活潑爽朗、鄉土平凡氣息濃郁,在豫劇團歷年來像《大腳皇后》、《三打陶三春》、《抬花轎》、《劉姥姥》……等作品中,都因保有劇種這種本色,顯得好看生動,臺豫版《王魁負桂英》也如此。主角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眷侶,第二場〈伴讀〉刻劃了成家張羅柴米油鹽醬醋茶,金錢施加於生活的艱難壓力;接著〈誓別〉演出王魁上京趕考行前,桂英不道相思,叮嚀的盡皆「上言加餐飯」那類瑣碎平常事,情愛纏綿比不上過活實際。除了情節家常外,人物形象也趨向凡俗,桂英出身寒微,使用的語言淺白直接,譬如〈告廟〉一場,她在【二八板】哭訴自身的委屈:

既然是嫌我煙花丟他臉,為什麼想當年:

穿我煙花衣,吃我煙花飯,

住我煙花樓,花我煙花錢,

煙花煙花悔當年,聲聲菩薩叫不完!

沒有當年的煙花女,哪來如今的王狀元?

「煙花」為唱詞關鍵,全段不咬文嚼字,簡單明瞭傳達強烈的悲憤力度,這正是豫劇本色文字,淺顯易懂以便渲洩奔放情感。這場唱詞不加修飾,務求直陳動人心弦,表演上也有相應的簡潔特點。由於情緒在此波動起伏極大,訴諸於視覺化的身段自然大有設計餘地,如大陸豫劇該場的焦桂英即做了許多水袖翻揚袖(雙手回抓一部分水袖,留大幅長度,當快速翻轉時會飛揚成兩塊方形旗面),示意精神與感情都瀕臨崩潰邊緣,加上演員高亢激昂唱腔,此處的桂英只像殺氣騰騰的潑婦,理所當然要討公道,卻失去情的曲折與人物的美好,無法獲得同情。

臺灣豫劇團並非仿做,就研究資料來看,原演出者王海玲曾以為這是齣情感張力很大的戲,必須注重真實情感,表演不能炫技,所以更動部分場次表演方式。情感為重心的臺豫版〈告廟〉,先取消其他版本由演員出飾海神廟神像的作法,主角改面對臺下、以觀眾作神明訴諸公論。其次,不做讓觀眾瞠目的高超戲曲身段,更多是水袖散亂揮舞、頹唐跪坐、匍匐哀哀痛哭等近似生活化動作。張愛玲曾形容戀愛中的女子是這樣的:「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當青年演員謝文琪(飾桂英)倒伏哭泣時,那姿態彷彿張氏所言將自己萎縮於地,卻是滿腹辛酸的可憐人,儘管舞臺空無他物,我們仍被深深觸動了,不在於任何表演技巧,而是演員表現出來欲訴無人的情感。

這戲改良其他版本外,還援引其他劇種長處並加以轉化。〈冥判〉在海神廟判官、小鬼排場與焦桂英唱詞上,豫劇團吸收京劇判官鬼卒的身段,並增加小鬼數量為四名,強化陰間執法群的氣勢;以及選用曲劇音樂結合越劇《情探‧行路》唱詞,刪減掉其中引古人古事自況的文句,純粹描述桂英魂魄由山東萊陽魂飛至汴京的沿途景物與心境;表演上,魂旦擺動適長而止的水袖,搭配執法者們的手舞足蹈,具化景情於肢體歌舞。一場戲,判官代表的法理、桂英私情體現在京劇與越劇當中,融合剛健又婉約多重美感。

本戲最後一場〈情探〉,亦化用越劇在裡頭,明顯以情為要,不興火爆高難度索命身段,故不名〈活捉〉,這與王海玲指出全劇重點為情感張力是相符的。演出是日,當王海玲與朱海珊並坐臺下,觀賞謝文琪與劉建華等人演出時,我想,經典劇目的傳承內容除是前輩唱腔身段的準確再現外(唱腔因先天條件、後天努力難做到百分百肖似,可身段學習對於年輕演員絕非難事),重要是將戲的深刻感發力量,傳予青年演員,後者如何掌握得當,證明經典的魅力所在?而謝、劉倆當天的表演,確實做到讓人動容。再要提及謝幕時,最後出場的謝文琪立於舞臺後方中央,先分向兩旁同戲演員點頭致意,再款款走向臺緣向觀眾感謝,顯現「功成不盡在我」的謙虛,是演員不可或缺的態度。臺灣豫劇團後進在前人「母雞帶小鴨」手把手栽培下,漸露頭角,欣見未來可期。

《王魁負桂英》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5/06/06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陽告〉先是哭訴滿腹委屈,再利用水袖翻袖揚袖表達其不甘願勢必要向王魁討回公道,至最後吐血伏地低吟,字字鏗鏘。這樣的表演不在於任何技巧,而是演員本身由內而外表現出來欲訴無人無奈之情感。(謝孟吟)
5月
14
2018
王海玲綿厚紮實的聲嗓詮釋,單是感受字裡行間所蘊釀的情感堆疊累積過程,便已十足過癮,加上跟自己的師妹在台上相搏較勁,也為本次演出擦撞出精采火花。(王妍方)
5月
04
2015
判官與小鬼在冥界那一幕舞得最精彩,不只翻筋斗,判官甚至還多次從嘴裡吐出火花,技法之高超,無不令在場觀眾拍手喝采。(張簡亦杰)
11月
19
2013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