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星空下的不凡努力《巴黎星空.北國夜語》
6月
09
2021
巴黎星空.北國夜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1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若是曾經參加導聆及音樂講座,或是翻閱過音樂刊物的樂迷,大概都對「顏華容」這個名字不陌生。她是一位在演奏、學術、寫作和教育等方面都有亮眼成績的鋼琴家,近年相當密集地在北中南各地舉辦獨奏會。這些獨奏會雖然不以「主題」、「講座」等詞為號召,在我看來卻是國內最富教育意義、內容最扎實者,這場《巴黎星空.北國夜語》便是以蕭邦、柴科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阿仁斯基(Anton Arensky)、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等作曲家的多首夜曲(Nocturnes)構成的音樂會。

顏華容的鋼琴獨奏會,只有「扎實」一字可形容。對於樂評人(至少對我)來說,也必是極難書寫的對象——光是演出節目冊便厚達三十頁,文字密密麻麻,談盡了國家文化、作曲家生平乃至作品分析等,深入淺出,這使得所有依賴音樂學知識討論演奏、或粗淺地拼湊版面的樂評文字都隨之失效;另一方面,她開出的曲目質量總是驚人,如這回獨奏會便幾乎彈完了蕭邦的全部夜曲,加上其他曲子總長便突破了二小時,若非投身鋼琴音樂多年的研究者/演奏者,是很難詳盡地讀透並討論的。最後,也是因為顏華容個人所帶有的學派脈絡以及認真的態度,太草率地以成見論斷其演奏詮釋恐怕都會自曝無知。

不過,我們還是能稍稍「後設」地談論顏華容的排曲以及演奏風格。如同節目名稱「巴黎星空・北國物語」所指出的,這場獨奏會以創作夜曲的最重要人物蕭邦為軸心,向外延伸至多位受其影響的俄國作曲家,呈現的是蕭邦—俄羅斯的脈絡,符合顏華容本身的習樂背景。不過,如此便遺漏了夜曲之於其他文化時空的側面,如佛瑞(Gabriel Fauré)、普朗克(Francis Poulenc),甚至費爾德(John Field)等人的作品;前者尤其以夜曲為其生平重要作品類型之一,算是選曲下的小小遺珠。

當然單單一場獨奏會本來就不可能完整地展開夜曲的全貌,重要的是顏華容看待、彈奏這些曲子的「態度」相當地健康,前頭提到的教育意義也正是在此:她似乎並無意要透過夜曲抒發個人的情感與審美觀(而像傅聰與白建宇便屬於這種類型),而是和觀眾平起平坐地一同思考,推敲曲子,讓這些音樂盡量如其所是地呈現。意思是,從她極為嚴謹的彈琴態度中可以發現,諸如蕭邦的諸首樂曲,裡頭那些速度彈性的空間、裝飾音的時值排列,好似都是經過鋼琴家無數次的閉門推敲,以及極度精細的樂曲研究而得出的答案,而非某種洋溢的先天才華所自然形塑的,這點可見顏華容是非常學究、努力型的鋼琴家。她的蕭邦,聽來有些類似更謹慎、思考痕跡更多的梅優葉娃(Irina Mejoueva),帶有俄派的觸鍵手法(雄厚扎實的強音、自然人性化的音色與唱法),中立而飽和,非常適合所有音樂入門——只要有足夠耐心與精神——的樂迷,以及想要單純體驗「作品」的聽眾入場聆樂。

雖然定位不是講座音樂會,但顏華容在彈奏前總會簡短地和觀眾談談曲子,三言兩語便點出核心,那姿態是毫無學者或音樂家傲氣的,觀點也無偏頗標異之處,聽眾能非常容易地進入曲子中,這是《巴黎星空.北國夜語》在彈奏之外,最專業、最具教育意涵的一面。

不可否認的是,顏華容的彈奏在多數時候是太過謹慎、太求好心切了,以至於整場獨奏會多有音樂工整但流動僵硬、流於片段化的缺失。在她安可二度彈奏蕭邦降E大調夜曲(Op. 9 No. 2)以及斯克里亞賓降D大調為左手的夜曲(Op. 9 No. 2)等曲子時,她情緒較為放鬆,音樂也是更為自然的。另外,know-what終究也和know-how不同,即使她深知「蕭邦『應』如何如何彈奏」(從她極為詳盡的節目冊文字裡可以讀到),實際的音樂呈現也和理想有所差距。如同傅聰評判蕭邦馬促卡「沒辦法教」一樣,【1】夜曲大約也是有賴鋼琴家以超出智性能力的方式體會的曲子。至於那超出智性的音樂演繹又是什麼,我想,聽一聽紀辛(Evgeny Kissin)演奏的蕭邦,或許能更瞭解。

相較之下,顏華容確實將諸首俄國的鋼琴作品駕馭地較好,尤其在詩曲—夜曲(Op. 61)中,她將神秘肅穆的氣氛掌握地極好(開始彈奏前,她逗趣地和觀眾說「聽不懂的啦」),那是鋼琴家之於斯克里亞賓的演奏技巧與音樂表達真正裡外合一的境地。她在斯克里亞賓作品上的造詣,是比蕭邦高得多了。

雖然曲目如此厚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天觀眾席滿座,竟多是尋常的愛樂民眾,攜幼扶老,而幾乎不見其學生或公關場面的長輩及長官,這是台灣鋼琴界——尤其在教師圈——極為難得的好現象。雖然顏華容並不是能讓人感動肺腑,或讓人為其炫技所震撼的鋼琴家;或者,換個說法,她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而比較像是極為努力、積極擴充曲目、有其排曲堅持的職業鋼琴家。在台灣,我們或許並不乏演奏蕭邦比她迷人萬倍的國際頂尖演出,但她的努力與充實的知識含量所散發的吸引力絕非他人所能比擬,聽眾們是願意和她一齊探索這片遼闊的鋼琴曲目的。那正是不經公關包裝的,樸實無華的職人精神。

註釋

1、焦元溥,〈焦元溥講傅聰:但他只想當音樂家〉,端傳媒。網址:https://reurl.cc/4amaxR

《巴黎星空.北國夜語》

演出|顏華容
時間|2021/05/09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
值得一提的是,陳含章在安可曲“Days of Wines and Roses”中嘗試演奏了幾段不常見的大跨步(stride)的樂曲。在演出結束之後,我笑著跟她說,上一回聽stride風格的現場演奏已經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候爵士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來臺北演出,就曾經演過這種走紅於1930年代的老派鋼琴音樂。
7月
21
2024
整體來看,今年的《玫瑰騎士》和過往幾年相比,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它有著編導的介入,因此不能和單純的音樂會形式(opera in concert)相比;然而作為半舞台歌劇(semi-stage),它缺乏導演的個人觀點或美學統合,也無形式上的鋪排呈現,一切平穩保守,毫無冒險,是又一次的「歌劇音樂會」,散發著定期音樂會般的秩序與例行公事之感。
7月
20
2024
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
7月
10
2024
但在造境與敘境的同時,要思考的不僅只是透過科技媒材觸發觀眾感官經驗這件事。在透過光線、影像、與聲音交錯下的技術設計僅是佈局手段,沈浸式感官的詮釋僅能創造單次性高潮,直觀表象的刺激有其限制性,若能試圖在團體藝術個性展現上多著墨、強化集體特色創造具目的性強的敘事語言、以及深化科技媒材運用的論述,將能成為具代表性的科技藝術團體。
7月
09
2024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
6月
26
2024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這些熟悉的樂曲片段雖平凡,卻抹去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隔閡,使所有人都被音樂家們強大的室內樂磁場所震懾和感染,流露出感動。音樂中,均衡的聲部、規律的節拍以及適度的刺激,即使在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聽到音樂奏響的瞬間依然如同光芒般閃爍,泛音堆疊出豐富的音質,靈魂的聲響以最美妙的方式呈現,這或許是身為音樂家最幸福的時刻。
6月
07
2024
獨奏音樂會,由於沒有其他樂器的陪伴與襯托,雖演奏上能夠自由地展現,然在樂曲細節與樂段流暢掌控上,與現代作品中難以掌握的演奏技法,對於演奏家的要求更為細緻;而高木綾子在此場獨奏音樂會的表現,除將作品完整演繹外,更是在每個音符中展現自我特色,在樂曲演奏的樂音與呼吸間,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味十足。
6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