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星空下的不凡努力《巴黎星空.北國夜語》
6月
09
2021
巴黎星空.北國夜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3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若是曾經參加導聆及音樂講座,或是翻閱過音樂刊物的樂迷,大概都對「顏華容」這個名字不陌生。她是一位在演奏、學術、寫作和教育等方面都有亮眼成績的鋼琴家,近年相當密集地在北中南各地舉辦獨奏會。這些獨奏會雖然不以「主題」、「講座」等詞為號召,在我看來卻是國內最富教育意義、內容最扎實者,這場《巴黎星空.北國夜語》便是以蕭邦、柴科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阿仁斯基(Anton Arensky)、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等作曲家的多首夜曲(Nocturnes)構成的音樂會。

顏華容的鋼琴獨奏會,只有「扎實」一字可形容。對於樂評人(至少對我)來說,也必是極難書寫的對象——光是演出節目冊便厚達三十頁,文字密密麻麻,談盡了國家文化、作曲家生平乃至作品分析等,深入淺出,這使得所有依賴音樂學知識討論演奏、或粗淺地拼湊版面的樂評文字都隨之失效;另一方面,她開出的曲目質量總是驚人,如這回獨奏會便幾乎彈完了蕭邦的全部夜曲,加上其他曲子總長便突破了二小時,若非投身鋼琴音樂多年的研究者/演奏者,是很難詳盡地讀透並討論的。最後,也是因為顏華容個人所帶有的學派脈絡以及認真的態度,太草率地以成見論斷其演奏詮釋恐怕都會自曝無知。

不過,我們還是能稍稍「後設」地談論顏華容的排曲以及演奏風格。如同節目名稱「巴黎星空・北國物語」所指出的,這場獨奏會以創作夜曲的最重要人物蕭邦為軸心,向外延伸至多位受其影響的俄國作曲家,呈現的是蕭邦—俄羅斯的脈絡,符合顏華容本身的習樂背景。不過,如此便遺漏了夜曲之於其他文化時空的側面,如佛瑞(Gabriel Fauré)、普朗克(Francis Poulenc),甚至費爾德(John Field)等人的作品;前者尤其以夜曲為其生平重要作品類型之一,算是選曲下的小小遺珠。

當然單單一場獨奏會本來就不可能完整地展開夜曲的全貌,重要的是顏華容看待、彈奏這些曲子的「態度」相當地健康,前頭提到的教育意義也正是在此:她似乎並無意要透過夜曲抒發個人的情感與審美觀(而像傅聰與白建宇便屬於這種類型),而是和觀眾平起平坐地一同思考,推敲曲子,讓這些音樂盡量如其所是地呈現。意思是,從她極為嚴謹的彈琴態度中可以發現,諸如蕭邦的諸首樂曲,裡頭那些速度彈性的空間、裝飾音的時值排列,好似都是經過鋼琴家無數次的閉門推敲,以及極度精細的樂曲研究而得出的答案,而非某種洋溢的先天才華所自然形塑的,這點可見顏華容是非常學究、努力型的鋼琴家。她的蕭邦,聽來有些類似更謹慎、思考痕跡更多的梅優葉娃(Irina Mejoueva),帶有俄派的觸鍵手法(雄厚扎實的強音、自然人性化的音色與唱法),中立而飽和,非常適合所有音樂入門——只要有足夠耐心與精神——的樂迷,以及想要單純體驗「作品」的聽眾入場聆樂。

雖然定位不是講座音樂會,但顏華容在彈奏前總會簡短地和觀眾談談曲子,三言兩語便點出核心,那姿態是毫無學者或音樂家傲氣的,觀點也無偏頗標異之處,聽眾能非常容易地進入曲子中,這是《巴黎星空.北國夜語》在彈奏之外,最專業、最具教育意涵的一面。

不可否認的是,顏華容的彈奏在多數時候是太過謹慎、太求好心切了,以至於整場獨奏會多有音樂工整但流動僵硬、流於片段化的缺失。在她安可二度彈奏蕭邦降E大調夜曲(Op. 9 No. 2)以及斯克里亞賓降D大調為左手的夜曲(Op. 9 No. 2)等曲子時,她情緒較為放鬆,音樂也是更為自然的。另外,know-what終究也和know-how不同,即使她深知「蕭邦『應』如何如何彈奏」(從她極為詳盡的節目冊文字裡可以讀到),實際的音樂呈現也和理想有所差距。如同傅聰評判蕭邦馬促卡「沒辦法教」一樣,【1】夜曲大約也是有賴鋼琴家以超出智性能力的方式體會的曲子。至於那超出智性的音樂演繹又是什麼,我想,聽一聽紀辛(Evgeny Kissin)演奏的蕭邦,或許能更瞭解。

相較之下,顏華容確實將諸首俄國的鋼琴作品駕馭地較好,尤其在詩曲—夜曲(Op. 61)中,她將神秘肅穆的氣氛掌握地極好(開始彈奏前,她逗趣地和觀眾說「聽不懂的啦」),那是鋼琴家之於斯克里亞賓的演奏技巧與音樂表達真正裡外合一的境地。她在斯克里亞賓作品上的造詣,是比蕭邦高得多了。

雖然曲目如此厚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天觀眾席滿座,竟多是尋常的愛樂民眾,攜幼扶老,而幾乎不見其學生或公關場面的長輩及長官,這是台灣鋼琴界——尤其在教師圈——極為難得的好現象。雖然顏華容並不是能讓人感動肺腑,或讓人為其炫技所震撼的鋼琴家;或者,換個說法,她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而比較像是極為努力、積極擴充曲目、有其排曲堅持的職業鋼琴家。在台灣,我們或許並不乏演奏蕭邦比她迷人萬倍的國際頂尖演出,但她的努力與充實的知識含量所散發的吸引力絕非他人所能比擬,聽眾們是願意和她一齊探索這片遼闊的鋼琴曲目的。那正是不經公關包裝的,樸實無華的職人精神。

註釋

1、焦元溥,〈焦元溥講傅聰:但他只想當音樂家〉,端傳媒。網址:https://reurl.cc/4amaxR

《巴黎星空.北國夜語》

演出|顏華容
時間|2021/05/09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