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人,庶民的舞台《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
10月
26
2015
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8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台灣的歷史在戲劇中不是新鮮的主題,各個階段的集體記憶未必讓每個人感同身受,例如:在當下時空誰仍在「反攻大陸」【1】?時代中的格言口號快速翻轉,昨日慷慨激昂的口號是今日的謊言,今日的謊言又可能是明日慷慨激昂的口號,這是台灣特有的現象,且在台灣,生活中就算不談政治,依然處處可見,如本劇,在喜劇的氛圍中仍感到「政治」無所不在。

本劇改編自作家段彩華的短篇小說《押解》,是為綠光劇團台灣文學劇場第三部曲。這是一次愉快的觀賞經驗,劇中坦然討論台灣歷史中的政治現象,舉重若輕,時空與人物刻畫完全屬於台灣的文本,對於我這六年級後段的觀眾來說,「在地」的討論頻繁如顯學但台灣歷史還是未竟全貌。台灣生活中漫天蓋地的政治討論,訊息更迭快速,往往沒有消化沈澱的時間(訊息也未必正確),如此狀態之下,劇場可以從何切入且引人興致高昂,創作者表現其觀察與期盼,我想,這齣戲在其商業演出的方向,以及雅俗共賞的目的下,是成功的。

本劇背景為台灣五十年代,在我出生之前,成長過程中長輩也不太提起過往,對於許多生活中的勉強與矛盾未有解答,在觀賞這齣戲時,生活中的長輩樣貌在劇中親切無比,劇中那些熟悉的口號格言,那些歌曲(如萍聚等等),逐漸喚起過去經驗。這是一齣迷人的戲,自畫面,演員,語言到情感,勾起共同回憶,且細緻深刻。

一開始,失智症的阿嬤講述夢境有如連貫整齣戲的隱喻,關於島民對台灣歷史的遺忘與拼貼,於是主角回家的行動也是找回歷史的行動。有形無形的繩子處處可見,被縛的阿嬤,押解的繩索,牽引主角三翅回家的無形的線,警民之間的界線等等,種種束縛對應時代的壓迫與人情。描寫底層人物因時局逼人,而產生的島民性格,小人物的生存韌性一如老鼠的智慧,畏於無所不在的白色恐怖養成表裡不一的習慣,且表現出苟且偷安的心理與集體愚昧,像是透過國片「總鋪師」中由吳念真飾演的「憨人師」,那樣憐憫的雙眼在一旁觀看,非在置高點講道理,而以各種角度分析押解這一天,尤其濃厚的人情世故。自自然然的從語言表現族群之間歧異,以及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靈活運用諧音與雙關趣味,切面各個族群共同記憶。自高功能自閉症青年口中說出的格言,讓故事越來越清晰,將陳腔濫調轉成劇情推展動力,在髒話中表現鮮活在地風格,自主角三翅詮釋的「蘇三起解」,表現混血的台灣文化,列車上的乘客之各種族群與年紀,分層顯現台灣的時代特徵,人物各有瘋狂之處,在瘋狂中反見真實,邊緣的視角最是清晰,假扮的神棍起乩,口吐預言卻是警世,這「庶民的舞台」正如同文化理論家巴赫汀(Mikhail Bakhtin)所提之「狂歡節」中,民間看似無秩序而瘋狂,卻以無窮精力,對抗專制與權威,最後觸發代表「無趣死板」的警察內心深處的「台灣人情」,協助完成「返家 /返回台灣歷史」之行動。

從列車上的百般聊賴,並舞台設計之火車面向表現各各不同的人生視角,以符合現實之觀點,在演出中展開正義與奸惡的辯證,善惡的界線模糊,遊走邊緣的小奸小惡小人生,本劇懸疑布局輕巧純熟,說故事的方式如此吸引人,以戲劇記錄再現,且見證時代。在有限中能完整的運用劇場,設計都能和劇情精采搭配與融合,舞台與投影表現火車的行進如電影運鏡,給予觀眾的感受又較電影更為立體,音樂的節奏與幽默玩的過癮,全劇不艱澀也不賣弄,呈現創作者生命厚實底蘊與視野,角色各自生動,唐從聖展現演員的技藝,一次一次超越觀眾期待的表演,游刃有餘,叫人佩服,而其他角色恰如其分,豐沛情感與導演靈活的編排都使得這齣戲飽滿。

李明澤導演以自己的誠實,時常深刻的剖析男人內心,自其編導作品「男人幫的異想世界」可看出他對於男性面對現實與自我的態度和看法,擅長處理男人的孩子氣與不被理解的浪漫,尤其時常透過卡漫式的誇張肢體外顯角色之瘋狂狀態。在本劇中,呈現台灣男人的男子氣概,以及對於愛情不知所措的落差,不管在異想與現實之間都有處處留情的浪漫,以及生命中「水果園」【2】的必要性,主角三翅浪蕩不羈卻又癡情,女人總是無法對他真正死心,是為「飄泊男子漢」不受拘束的理想典型,本劇改編動人,於演出與設計等技術配合呈現出臺灣這島中的人地風景,隨著劇情與車窗外風景變化,流轉,表達了創作者對複雜而多元的台灣所懷抱的情感與自信。

註釋

1、「反攻大陸」一語出自《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劇中的救國團青年之口。

2、劇末總結主角三翅的情人們,各有水果外號,並以「水果園」稱之。

《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5/10/17 14:30
地點|台中市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喜劇張力的基礎,並不來自於表面笑料,而是深入一戲根本,聚焦於人物、關係與情境,佐以幽默的語言、輕快的調性。全戲在不變而僵化的社會框架中,引入幻化無窮卻又無影無蹤的變形力量。(吳政翰)
10月
29
2015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