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力量《我的身體・我的歷史》
5月
21
2021
勥之2〈我的身體.我的歷史〉(舞蹈空間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1次瀏覽

劉俊德(表演藝術自由工作者)


關於身體的歷史,是身為人的痕跡;然而表演藝術,需要回到人本身。

近年以個人生命為核心的作品越來越多,無論是2020臺北藝術節-共想吧,由林宜瑾所編創的《工尺鼓詩》,抑或是黑眼睛跨劇團與余彥芳的《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以及這次董怡芬所創作的〈我的身體‧我的歷史〉都圍繞在表演者的個人生命經驗與歷史背景,這種似乎與大眾若即若離的內容,觀眾該如何產生回應?與是否有必要產生回應?都是我觀看此類型的作品,會不斷思考的面向。

〈我的身體‧我的歷史〉由編舞家董怡芬於舞蹈空間舞團《勥之2》演出中所編創的舞作。作品開頭已經先以一段滂薄的音樂抓住我聽覺的焦點,隨後舞者一個接一個如同電動遊戲「選角」方式亮相,充分展現出每一名「戰士」的特色,光是這樣就營造出即使沒有炫麗設計的舞步,身體本身就是相當有故事的存在。當身體是舞者說話的工具,我相信個人經歷越豐富,在詮釋當中將有更多的可能,但卻也相當考驗表演者將轉譯生命經驗為表演的能力。

接著,強烈節奏的音樂及閃爍燈光轉換,舞者透過偏向運動的身體,進入類似有氧舞蹈的動態,據舞者說,此段落的動作是沒有固定下來的;同時舞者並輪流走向後方的背板書寫零散的形容詞、名詞等文字。這樣的編排,我順理成章把它歸納成兩個部分:一為個人產出,二為群體影響。個人產出(無論是表演者當下心血來潮所選擇的動作或書寫的文字)具有持續發生,且上一刻已成為歷史的象徵;而群體影響則是因為此段落動作並沒有固定下來,因此表演者需參與他人的當下,共創歷史。再回到闡述自我生命歷史的作品該如何與觀者連結,我想此段落已經提出一個可供大家參考的方向。

正當我沈浸在眼前強而有力的氣氛中,舞作來到另一個調度:一名表演者播放著預錄好的語音,語音內容明顯是取自於台上表演者的生命背景,表演者則是透過自己的身體,詮釋自身的故事。每一位表演者的呈現有著相當不同的選擇,有人很具體呈現出科班舞蹈訓練的樣子,有人透過測量來指涉標準等等⋯⋯似乎都在講述著此刻對於個人生命歷史最有感受之處。而我最在乎的重點,是這些內容,與觀眾產生共感之後,如何持續被意識到;觀賞後是否留下餘韻,是我最在意的。

如果人們每一秒都在創造歷史,那我想談談在這個後疫情時代裡,身為表演工作者的人、創作者們,甚至觀眾有什麼樣子的改變?我試圖從此舞作中,去觀察這個時代造成什麼影響。就拿其中一個段落來說,當時舞台上一位手持麥克風的舞者,用語言敘述舞蹈動作,我想多半觀眾跟我一樣,腦海會產生各自的「舞蹈畫面」。在這邊我先認同腦中「想像的舞蹈」也能稱為舞蹈的說法,不過,疫情期間是否讓我更回到自己本身,因此更去接受這樣的想像?總之,我認同自己已經在「看舞」,是我在這個演出段落中思考的,這正巧就是疫情期間,一種表演藝術與自我的轉化。而回到編舞者董怡芬身上,我近年觀察她的作品,感受到她個人編舞美學逐漸鮮明,包含她受邀至大專院校所創作的作品之中,都可以感覺到她非常在乎表演者個人特色。這次〈我的身體‧我的歷史〉以表演者的個人歷史,來提出、探尋與觀眾之間的相容之處,並期許能與大家共創歷史及未來。我相信這樣的創作方向,是讓表演藝術更貼近「人」。

倘若求學階段的歷史課是在培養我們思辨的能力;那回到自己的身體、生命歷史上,也許能從自我了解當中累積能量,在表演中形成直接有力的對話。


勥之2〈我的身體.我的歷史〉(舞蹈空間舞團提供)

《我的身體・我的歷史》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21/05/08 19:30
地點|舞蹈空間舞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