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褪下後的田園畫《萊茵黃金》
6月
11
2014
萊茵黃金(河床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5次瀏覽
白斐嵐(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華格納的歌劇儘管艱澀難以親近,卻「革命性」地以總體藝術概念徹底改變了西方歌劇、甚至是西方劇場的發展。其中的長篇史詩四部曲《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更是跨時代的經典劇作,集結神話題材、心理剖析、實驗聲響、甚至是社會批判,在美學與時代精神上皆形成了革命般的力量,為日耳曼民族奏出了大國崛起的序曲──這或許也是本製作《華格納革命指環》在時空轉換後,以「革命」命名的原因之一。不過,總與「大」脫不了關係的華格納歌劇,如今要委身於四個台灣「小」劇團中。若民族崛起、菁英極權式的劇場實踐,不再是《華格納革命指環》要追求的目標,革命動能又將轉化成什麼樣貌?

由河床劇團演出來自河床上的《萊茵黃金》,成了此次《華格納革命指環》相當巧妙的安排。但除了這個連結之外,作為觀眾實在很難從舞台上的一動一靜推敲《萊茵黃金》的劇情脈絡。《指環》的故事情節本來就並非為觀眾所熟知(其援引延伸之作《魔戒》恐怕是最為接近的想像),若非拜民族主義興起所賜,這段日耳曼神話恐將永遠隱沒在希臘羅馬諸神之下,或是在作為西方文化「正統」的基督一神信仰中永遠噤口,更別提在歐亞大陸另一側的台灣能對劇情有多深刻的了解。即使如此,河床劇團似乎依然沒有打算讓觀眾「看懂」《萊茵黃金》的劇情故事。劇中演員不曾說出任何一句台詞,而所有的歌曲皆以德文、英文演唱(僅有一兩首中文),以歌曲作為片段鋪陳,取代了連貫的情節推展。

在五十分鐘的《萊茵黃金》中,最搶眼的視覺畫面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框。戲開演前,舞台牆上掛著好大一幅畫作;接著,述說著指環起源的神話故事,依序在各個框中發生;畫作甚至被取下,成了另一個框,框內是與畫中房間景象具有相同空間感的小房間,將框的概念延伸至三度空間。倒臥的框、直立的框、平面的框、立體的框,還有穿透地面的框,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割了舞台畫面。劇情方面亦然,不見整體敘事流動,只能在劇情大綱與歌詞的輔助下,片段式的辨識場景。即便指認了巨人蓋神殿、指環出現與爭奪之戰、或從半身隱沒地下的演員推測劇情已進展至地底的侏儒世界,終究無法拼湊出完整的故事全貌。在此,河床劇團把磅礡的歌劇史詩以方框概念切割解構,放進極簡詩化的各式框架中。

在音樂上,龐大的交響配置也被放入由一台鋼琴與一把大提琴所架構的「聲響框架」中。開場時撥弄鋼琴低音琴弦營造非寫實/非和聲/非敘事般的氛圍,就已預示了再度「革命」華格納音樂的企圖。在樂器輔以人聲的搭配下,絲毫不顯單薄。在現代歌劇與中世紀田園詩般相異卻不違和的風格搭配中,與被框住的詩意畫面共同打造了時空曖昧不明的神話世界,更為迷失在劇情中的觀眾提供了避風港。有趣的是劇中前半段登場的〈侏儒之歌〉,竟是由鋼琴家本人出場演唱。既然難以理解侏儒一角與掌控全劇的聲響主角(鋼琴)關聯何在,反而更證明了劇中刻意抹滅了角色塑造與敘事情節。

來到侏儒國度後,奪取指環一景可算是《萊茵黃金》中最具戲劇張力的高潮。半身埋入地下的兩名演員固然令人第一時間就得以辨識其為「住在地底的侏儒」身分,卻也讓人聯想到貝克特作品中人類動彈不得的存在。此般虛無的等待,同樣瀰漫於這高潮橋段,重複的和弦推展堆疊到一定程度後,反而略顯疲態,情緒因而停滯不前,再度破壞了劇情(指環爭奪、一再轉手)的流動性。無止盡的迴圈就好像被困在另一個框中,找不到下一個去處。

在河床劇團有意或無意的片段式呈現下,音樂與畫面雖美,卻美得有種疏離感。若說華格納的革命能量是激昂外放的,河床劇團《萊茵黃金》的殘酷權力卻是內蘊隱晦的。天上諸神濃烈的愛恨情仇,至此轉化成格格方框內平靜如詩、卻暗潮洶湧的歐洲田園畫,而我們成了畫作前一步之遙的旁觀者。在這時空不明的神話世界中,我始終難以就宣傳文案中「革命」、「時代」等概念來理解此劇,或許放下了這「框架」,才能見到此劇作為華格納再現的真正樣貌。

《萊茵黃金》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14/06/07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四連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移植歌劇傳統」作為起點的動機,最後卻導向選擇「非傳統歌劇」的階段性結局。《萊茵黃金》並非那些連接著歌劇院與時代通俗美學的義式浪漫歌劇,而是華格納以哲學革新音樂,將劇場「總體藝術(total art)」拉抬到全新境界的美學企圖。(白斐嵐)
10月
06
2016
特別值得一提的,此次參與演出的台灣歌手,均有出色的表現。尤其幾位近年來常常參與歌劇演出的新生代歌手們:飾演東內(Donner)的葉展毓、飾演艾達(Erda)的石易巧等人,不斷的進步,演出水準也不斷地提升,由這次《萊茵黃金》便可明顯看出。(武文堯)
10月
04
2016
 
導演用了一種較保守的策略,但純熟的技術之外,最重要對於《萊茵黃金》的藝術想像,如果其想像最多只到融合後現代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風格式的歌劇導演路線,那自然會陷入諸多細節難以整合的困境。(謝東寧)
6月
13
2014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