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褪下後的田園畫《萊茵黃金》
6月
11
2014
萊茵黃金(河床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5次瀏覽
白斐嵐(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華格納的歌劇儘管艱澀難以親近,卻「革命性」地以總體藝術概念徹底改變了西方歌劇、甚至是西方劇場的發展。其中的長篇史詩四部曲《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更是跨時代的經典劇作,集結神話題材、心理剖析、實驗聲響、甚至是社會批判,在美學與時代精神上皆形成了革命般的力量,為日耳曼民族奏出了大國崛起的序曲──這或許也是本製作《華格納革命指環》在時空轉換後,以「革命」命名的原因之一。不過,總與「大」脫不了關係的華格納歌劇,如今要委身於四個台灣「小」劇團中。若民族崛起、菁英極權式的劇場實踐,不再是《華格納革命指環》要追求的目標,革命動能又將轉化成什麼樣貌?

由河床劇團演出來自河床上的《萊茵黃金》,成了此次《華格納革命指環》相當巧妙的安排。但除了這個連結之外,作為觀眾實在很難從舞台上的一動一靜推敲《萊茵黃金》的劇情脈絡。《指環》的故事情節本來就並非為觀眾所熟知(其援引延伸之作《魔戒》恐怕是最為接近的想像),若非拜民族主義興起所賜,這段日耳曼神話恐將永遠隱沒在希臘羅馬諸神之下,或是在作為西方文化「正統」的基督一神信仰中永遠噤口,更別提在歐亞大陸另一側的台灣能對劇情有多深刻的了解。即使如此,河床劇團似乎依然沒有打算讓觀眾「看懂」《萊茵黃金》的劇情故事。劇中演員不曾說出任何一句台詞,而所有的歌曲皆以德文、英文演唱(僅有一兩首中文),以歌曲作為片段鋪陳,取代了連貫的情節推展。

在五十分鐘的《萊茵黃金》中,最搶眼的視覺畫面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框。戲開演前,舞台牆上掛著好大一幅畫作;接著,述說著指環起源的神話故事,依序在各個框中發生;畫作甚至被取下,成了另一個框,框內是與畫中房間景象具有相同空間感的小房間,將框的概念延伸至三度空間。倒臥的框、直立的框、平面的框、立體的框,還有穿透地面的框,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割了舞台畫面。劇情方面亦然,不見整體敘事流動,只能在劇情大綱與歌詞的輔助下,片段式的辨識場景。即便指認了巨人蓋神殿、指環出現與爭奪之戰、或從半身隱沒地下的演員推測劇情已進展至地底的侏儒世界,終究無法拼湊出完整的故事全貌。在此,河床劇團把磅礡的歌劇史詩以方框概念切割解構,放進極簡詩化的各式框架中。

在音樂上,龐大的交響配置也被放入由一台鋼琴與一把大提琴所架構的「聲響框架」中。開場時撥弄鋼琴低音琴弦營造非寫實/非和聲/非敘事般的氛圍,就已預示了再度「革命」華格納音樂的企圖。在樂器輔以人聲的搭配下,絲毫不顯單薄。在現代歌劇與中世紀田園詩般相異卻不違和的風格搭配中,與被框住的詩意畫面共同打造了時空曖昧不明的神話世界,更為迷失在劇情中的觀眾提供了避風港。有趣的是劇中前半段登場的〈侏儒之歌〉,竟是由鋼琴家本人出場演唱。既然難以理解侏儒一角與掌控全劇的聲響主角(鋼琴)關聯何在,反而更證明了劇中刻意抹滅了角色塑造與敘事情節。

來到侏儒國度後,奪取指環一景可算是《萊茵黃金》中最具戲劇張力的高潮。半身埋入地下的兩名演員固然令人第一時間就得以辨識其為「住在地底的侏儒」身分,卻也讓人聯想到貝克特作品中人類動彈不得的存在。此般虛無的等待,同樣瀰漫於這高潮橋段,重複的和弦推展堆疊到一定程度後,反而略顯疲態,情緒因而停滯不前,再度破壞了劇情(指環爭奪、一再轉手)的流動性。無止盡的迴圈就好像被困在另一個框中,找不到下一個去處。

在河床劇團有意或無意的片段式呈現下,音樂與畫面雖美,卻美得有種疏離感。若說華格納的革命能量是激昂外放的,河床劇團《萊茵黃金》的殘酷權力卻是內蘊隱晦的。天上諸神濃烈的愛恨情仇,至此轉化成格格方框內平靜如詩、卻暗潮洶湧的歐洲田園畫,而我們成了畫作前一步之遙的旁觀者。在這時空不明的神話世界中,我始終難以就宣傳文案中「革命」、「時代」等概念來理解此劇,或許放下了這「框架」,才能見到此劇作為華格納再現的真正樣貌。

《萊茵黃金》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14/06/07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四連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移植歌劇傳統」作為起點的動機,最後卻導向選擇「非傳統歌劇」的階段性結局。《萊茵黃金》並非那些連接著歌劇院與時代通俗美學的義式浪漫歌劇,而是華格納以哲學革新音樂,將劇場「總體藝術(total art)」拉抬到全新境界的美學企圖。(白斐嵐)
10月
06
2016
特別值得一提的,此次參與演出的台灣歌手,均有出色的表現。尤其幾位近年來常常參與歌劇演出的新生代歌手們:飾演東內(Donner)的葉展毓、飾演艾達(Erda)的石易巧等人,不斷的進步,演出水準也不斷地提升,由這次《萊茵黃金》便可明顯看出。(武文堯)
10月
04
2016
 
導演用了一種較保守的策略,但純熟的技術之外,最重要對於《萊茵黃金》的藝術想像,如果其想像最多只到融合後現代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風格式的歌劇導演路線,那自然會陷入諸多細節難以整合的困境。(謝東寧)
6月
13
2014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