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準與模糊之間《當代男聲:微音樂起》
7月
05
2017
當代男聲:微音樂起(木樓合唱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63次瀏覽
劉馬利(資深音樂人、媒體人、文字工作者)

以當代音樂為主軸,試圖呈現前衛藝術的抽象性及藝術性,帶領大家進入全新的聲響局面,足以見得這個合唱團挑戰極限的鴻鵠之志,藉由男聲合唱的聲響帶領大家馳騁於具現代感的想像空間。

木樓合唱團能在普遍男聲人力吃緊的狀況下,自1999年成立至今穩定發展,在台灣音樂界已擁有一席之地,這一群由建中校友為班底的合唱團,多年來總是不斷探索更精緻的合唱藝術,在國內外合唱比賽中履創佳績。

翻開節目冊,藝術總監彭孟賢的簡介多達三頁,身兼多團的指揮及藝術總監,是一位指揮經驗豐富、音樂比賽的常勝軍,可謂戰果輝煌,在合唱藝術中努力不懈是有目共睹的。企圖帶領合唱團「破繭」而出,在音樂中帶入形而上學,在演繹中加入深層的哲思,斷開調性的鎖鏈,擺脫傳統古典形式,懷有「合唱不設限」的理想不言而喻,相信這與她在台北室內合唱團參與多場演出,接觸大量的當代作品,有絕對的影響力及啟發力。

當代音樂總會給人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所以在曲目的安排更需精心規劃,除了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及表現力外,更需考慮團員的能力是否遊刃有餘。尤其男聲合唱作品本就選擇性有限,比起混聲合唱在表現力及聲音的變化性本較不易發揮,在選曲上宜更審慎思考,應選難易適中且結構完整的作品,否則會陷入揠苗助長的窘境,吃力不討好。

曲目的同質性太高亦容易讓人在聽覺上疲憊不堪,更何況音樂會長度超過兩個小時,在感謝演出團隊的誠意十足之餘,也佩服著台上的演出者及台下的觀眾的驚人耐力及包容力。

委託創作雖值得鼓勵,但並非每一首詩作皆適合譜成歌曲,作曲家試圖在音樂中以糊化調性來表現宇宙間的可變性及物質間的對比性,但如要強調詩詞的語韻及音樂的意境,又要考慮和聲的配置及聲響的營造,難免顧此失彼,導致在聽覺上陷入迷宮、一頭霧水。但如果像是向陽的詩《講互暗暝聽》及游彌堅的《落大雨》本身就具有歌唱性,在音樂創作上較易發揮,所以演出的效果也勝過其他的國人作品。

就聲音的表現來看,內聲部的表現四平八穩,但很多時候外聲部的發聲位置太低,以致高音不夠圓潤,而低音的表現也力有未逮,譬如說《心之映象》最後幾小節的高聲兩部的二度音程的「打架音」就無法展現和聲的張力,聽出內外聲部的不平衡。

再者,托爾米斯的《詩二折》是深邃具隱喻性的作品,在〈我想唱一首歌〉中,採用愛沙尼亞象徵主義詩人蘇特的詩作,在重疊及重覆性的樂句中,使用完全一度到二度堆疊的宣敘樂句,營造出神秘且蓄勢待發的音響,利用殘響創造空間感激起一股強大的巨浪,這部份大致詮釋得宜,但在之後的全音符和聲,高聲部聽起來相當勉為其難,著實替他們捏了一把冷汗。而在〈星空〉低音部的音堆,及之後的降E持續音,應如磐石般的堅不可摧,結果正因低音的支撐力不夠,讓整首曲子在聽覺上有些頭重腳輕,甚為可惜。

此外,麥克風的使用也是一門學問,像在《豈非吾主拯救但以理?》之中,獨唱者的聲音氣息應要對準麥克風音頭的中心,所傳出的聲音才會有共鳴,麥克風才能發揮如虎添翼的效果,同時亦可在舞台上放置監聽喇叭,隨時調整各聲部的平衡度,才不會讓合唱團的音量蓋過獨唱者。此外,母音沒有唱滿,導致很多時候歌詞的內容模糊不清,很多地方迷失了和聲節奏、音樂張力、文字清晰度,功虧一簣。

男聲比混聲在合唱表現上更具挑戰性,開出全場具實驗性的合唱曲目固然勇氣可佳,但最重要的仍是歌手的基本功紮實與否。猶如創作單一色調的水墨畫,要有能力表現出「墨分五色」的層次架構,才能鉤勒出明確精準的空間比例,揮灑出優雅深邃的聲響局面,否則這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共處時光,竟讓人感到一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種模糊的失落感。期盼日後能聽到木樓能用更精良的技術及審慎的選曲來詮釋任何形式的音樂,帶領觀眾走出當代音樂抽象的迷宮。

《當代男聲:微音樂起》

演出|木樓合唱團、彭孟賢(指揮)、王乃加(鋼琴)
時間|2017/06/2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