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毀滅與再生《麵包以後》
12月
19
2019
麵包以後(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3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入夜之後的大溪和平老街,當店面商家與攤販一一歇息,觀光人潮漸散去,安靜的氣息立刻撲天蓋地而來。「源古本舖」這一棟快兩百年歷史的老宅二進中庭,舞台區燈亮,《麵包以後》這齣偶戲無聲悄然的開始上演。很安靜,周遭僅剩竹筒之水流瀉在古甕裡的聲音,隱約還可聽見兩位演員的肢體動作聲。那契合道家老子主張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美學境界,卸除了所有繁複富麗表象,回返觀看最素樸潔淨的本質。

一方矮桌檯面上,鋪墊著一層麵粉。然後,演員把手插入麵粉堆裡搓動,再加上水,揉成團,瞬間捏塑成了海龜,物品幻化成偶,有了生命氣息。那瞬間,彷彿看著天地從一片洪荒混沌中甦醒,因為神造了生物,天地於是有了活力,也象徵著文明曙光即將到來。至於,海龜身旁看不見的想像的海洋,也被埋下伏筆——看起來平靜無波的海洋,也有不可預見洶湧可怕的另一面。

麵包以後(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隨著預先烤好的造型麵包一一放置在檯面上,各種形態殊異的大樹或灌木,以及長頸鹿、牛、羊、鳥等動物現身,共構出一座寧靜和諧的森林。麵包烘焙後的蓬鬆變形,自由伸展出不可預期的樣子,當這件廚房手藝轉化在劇場裡表現,似也在告訴我們,戲劇本質也如烤麵包,每一個當下都充滿未知變數,是自由與有機的組合、變化。戲劇之迷人,將創意創造在舞台上的結果,不就像麵包烤出爐,每一次的焦度會有一點點不同,每一次的香氣濃郁口感會有一些些差距。換言之,每一次演出雖是行動的重演,卻又是無可複製,不會完全雷同的面貌。戲劇與烘焙的精神竟如此巧妙的連結在一起,共同訴說著身心五感的投入帶來的滿足喜悅。

當身心五感全然的投入,會是賞味《麵包以後》這齣偶戲最好的姿態,同時我們也在賞味源古本舖這棟老建築修復如舊的古意,坐在一棵桂花樹飄香的露天中庭裡,看著前方裸露出黃泥土塊的牆壁,壁上的窗戶和鐵柵,儼然另一個烤箱的樣子,是「歷史」緩慢悠長烘烤出老宅的芳馥韻味;也是「歷史」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快速地轉動變形,把人類的文明帶往科技機械進步,但原始的自然生態,同時被快速地摧毀破壞。一棟棟房子狀的麵包,取代了花與樹;一個個人類繁衍介入,動物退守消失了。代表核能輻射的旗幟無聲出現,冷冷看著大地的感傷落寞,被城市的噪音淹沒,忽而一陣陣搖動,米色的桌巾變成海嘯,衝擊淹沒了所有物。核電廠倒了!一場毀滅萬物的浩劫降臨!

我們依然沉浸在無聲的演出中,歷劫重生般的淚光閃爍著。此刻一片狼藉的桌面與麵粉堆,又因為一株存活的小樹苗,復育再生便有了希望。雨聲劃破了寧靜,草木潤澤,花顏重綻,那動物與森林快樂相依共生的景象又回來了。再生,讓這齣戲的結尾更顯美麗療癒,也更有醒世懺悔的深刻力道。

最後演員將剛烤好的釘狀麵包,一一分送給觀眾,這不單單只是送禮物般的行為而已,更像一種儀式的邀約,邀約我們一起為生態環境的美好願景作出許諾和禱祝,把愛地球之心牢牢釘住。

《麵包以後》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19/12/16 19:00
地點|桃園源古本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