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毀滅與再生《麵包以後》
12月
19
2019
麵包以後(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6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入夜之後的大溪和平老街,當店面商家與攤販一一歇息,觀光人潮漸散去,安靜的氣息立刻撲天蓋地而來。「源古本舖」這一棟快兩百年歷史的老宅二進中庭,舞台區燈亮,《麵包以後》這齣偶戲無聲悄然的開始上演。很安靜,周遭僅剩竹筒之水流瀉在古甕裡的聲音,隱約還可聽見兩位演員的肢體動作聲。那契合道家老子主張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美學境界,卸除了所有繁複富麗表象,回返觀看最素樸潔淨的本質。

一方矮桌檯面上,鋪墊著一層麵粉。然後,演員把手插入麵粉堆裡搓動,再加上水,揉成團,瞬間捏塑成了海龜,物品幻化成偶,有了生命氣息。那瞬間,彷彿看著天地從一片洪荒混沌中甦醒,因為神造了生物,天地於是有了活力,也象徵著文明曙光即將到來。至於,海龜身旁看不見的想像的海洋,也被埋下伏筆——看起來平靜無波的海洋,也有不可預見洶湧可怕的另一面。

麵包以後(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隨著預先烤好的造型麵包一一放置在檯面上,各種形態殊異的大樹或灌木,以及長頸鹿、牛、羊、鳥等動物現身,共構出一座寧靜和諧的森林。麵包烘焙後的蓬鬆變形,自由伸展出不可預期的樣子,當這件廚房手藝轉化在劇場裡表現,似也在告訴我們,戲劇本質也如烤麵包,每一個當下都充滿未知變數,是自由與有機的組合、變化。戲劇之迷人,將創意創造在舞台上的結果,不就像麵包烤出爐,每一次的焦度會有一點點不同,每一次的香氣濃郁口感會有一些些差距。換言之,每一次演出雖是行動的重演,卻又是無可複製,不會完全雷同的面貌。戲劇與烘焙的精神竟如此巧妙的連結在一起,共同訴說著身心五感的投入帶來的滿足喜悅。

當身心五感全然的投入,會是賞味《麵包以後》這齣偶戲最好的姿態,同時我們也在賞味源古本舖這棟老建築修復如舊的古意,坐在一棵桂花樹飄香的露天中庭裡,看著前方裸露出黃泥土塊的牆壁,壁上的窗戶和鐵柵,儼然另一個烤箱的樣子,是「歷史」緩慢悠長烘烤出老宅的芳馥韻味;也是「歷史」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快速地轉動變形,把人類的文明帶往科技機械進步,但原始的自然生態,同時被快速地摧毀破壞。一棟棟房子狀的麵包,取代了花與樹;一個個人類繁衍介入,動物退守消失了。代表核能輻射的旗幟無聲出現,冷冷看著大地的感傷落寞,被城市的噪音淹沒,忽而一陣陣搖動,米色的桌巾變成海嘯,衝擊淹沒了所有物。核電廠倒了!一場毀滅萬物的浩劫降臨!

我們依然沉浸在無聲的演出中,歷劫重生般的淚光閃爍著。此刻一片狼藉的桌面與麵粉堆,又因為一株存活的小樹苗,復育再生便有了希望。雨聲劃破了寧靜,草木潤澤,花顏重綻,那動物與森林快樂相依共生的景象又回來了。再生,讓這齣戲的結尾更顯美麗療癒,也更有醒世懺悔的深刻力道。

最後演員將剛烤好的釘狀麵包,一一分送給觀眾,這不單單只是送禮物般的行為而已,更像一種儀式的邀約,邀約我們一起為生態環境的美好願景作出許諾和禱祝,把愛地球之心牢牢釘住。

《麵包以後》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19/12/16 19:00
地點|桃園源古本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