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酷兒賽博格的數位衣櫃:《出發吧!楊桃!》
12月
14
2022
山喊商行提供/攝影賴沛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9次瀏覽

藍髮少女在次元之間

闃黑的舞臺上垂掛兩道投影幕,上頭是繪製的萬人演唱會景況。漸而,實體舞臺燈光亮起,藍髮少女驚慌奔走。眼見她連忙套上直排輪鞋,身旁的白幕內亦切換成動畫的房間陳設。寧靜明亮,與她此刻的匆忙境遇截然對反。隨著劇情推進,這二、三次元總如斯並置。在舞臺上,另有一機器,是為「智慧型AR直播機器人」,負責動作捕捉與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始終,不同維度的現象將劇情交織成現實與夢境的雜揉,是特屬於當代的具體幻象。

楊桃武蓮子眼看是個渾身動漫節奏的女孩,日常對話充斥機關槍般迅疾也猛烈的自言自語。她激動地盤算著該如何與心儀的學長狹暱接觸,也幽默復刻了二次元獨白特長的人格分裂。同時,楊桃武蓮子於現實企望成為偶像,在虛擬實況(virtual streaming)1的世界中則不斷搬演星夢。怎料其在終於擠進偶像面試之時,赫然意外死亡。身後,二次元之神嘹亮詢問其如何選擇,未來作為幽靈存在於三或二次元之中,並稱其目前所在之處為二點五次元。


山喊商行提供/攝影賴沛雋

隨後,二次元的楊桃現身,與觀眾寒暄。在長幕上的她所處的背景,隨著直播機器人的移動,從幽暗的舞臺轉向雜沓的觀眾席。在與挑選的觀眾鬥過猜拳之後,後者願賭服輸地講述關於自己的一個秘密。當眾人還喜笑著二、三次元謬趣地接軌,故事亦向後攤曝楊桃武蓮子實際上經受霸凌與排擠的生命真相。


虛擬實況的「皮」與「魂」

深思《出發吧!楊桃!》以時下興盛的虛擬實況作為形式,與楊桃武蓮子的真切經驗連結。虛擬實況主同時擁有觀眾可見的虛擬人物,「皮」,以及操作者,「魂」2。楊桃武蓮子滿心冀望擠身超級偶像,其鮮活可愛的虛擬外皮,恰是其求而不得之潛意識虛夢。舞臺上現身的直播機器人,與畫外音現聲的二次元靈體,實為「機器神」(Deus ex machina)3的雙層疊影。祂們在楊桃武蓮子羸萎生命的終局,於次元間膠著時獻上解方。然而,迎面扎實血肉的生命,縱是機器神亦無能給予此當代悲劇清晰完美的諫言。於世界種種、種種世界層次中流離的人,僅能為己鍊定生命之途。

《出發吧!楊桃!》中,可見種種二元對立的模糊:人體/機器、物質/非物質以及現實/夢境。楊桃武蓮子作為真人與虛擬實況的「皮」,同時存在於舞臺上。更使人意會到「魂」,或說心智,與肉體的錯縱曖昧。實體的以及虛擬的,都是真實的楊桃武蓮子。於此二點五次元的矛盾場域裡,自然與建構皆漸次斑駁。身為當代賽博格(Cyborg)4的楊桃武蓮子,具有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分裂認同。其原為女人,無奈卻又幸運,較男人更貼近這自然生命與媒體調控之間,滿布微觀支配的中介空間(liminal space)。不僅是她,甚而,在這齣當代悲劇中,連神都被解構編碼為次元夾層中的電子奇觀。


山喊商行提供/攝影賴沛雋


山喊商行提供/攝影賴沛雋

虛擬實況在此作中,化成當代的自我書寫,也是賽博格與酷兒現身之寓5。酷兒賽博格,意謂暫脫性別囹圄。即便如此,虛擬實況主仍常因各類原由,卻於揭示其肉身皮相,也讓此酷兒賽博格實踐遺有一座「數位衣櫃」。本作自始至終,皆並置現實與虛擬的楊桃武蓮子。其同時盼望被現實與虛擬納見,更憑藉次元游移,挑戰皮/魂二元,以及主體和衣櫃的絕對關係。此在在顯示著賽菊寇(Eve Kosofsky Sedgwick)之《暗櫃認識論》(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中珍視之價值:非進也非出(櫃)的非二元基進策略以毀壞框架6。《出發吧!楊桃!》,嘗試在次元罅隙間建立嶄新的感知與關係形式,更是存在的懷疑論與現實的認識論間叨思喧鬧的癲詭實驗。

酷兒賽博格顯身於數位場域實為一篇當代諷諫寓言:旨在點靈我輩關注,那些始終被體制退困於衣櫃裡的人們,究竟是誰,並攜手勉力,助彼此於世界、次元間恆常地積極躍動,也戒慎臨履自由。


註解:

1、臺灣與國外多稱VTuber,意為virtual YouTuber。但其實虛擬實況不僅發生於YouTuber平臺上,因而選擇更為泛用之詞。

2、虛擬角色之扮演者或稱為「中之人」。

3、古希臘戲劇中,突然現身作品以解決腳色及情節困境的外力與技巧。

4、其為機械與有機體的混合,常游移於傳統社會限制之外,超越男女之性別分立,或同時身兼二者。參閱Donna Haraway(2010),〈賽博格宣言〉,《猿猴、賽伯格和女人》。

5、酷兒理論著重性別及主體邊緣性,而賽博格理論則論述後人類的人機關係。皆意在非二元,且兩者時常被並置著討論。本評論欲同時強調此二軸線,便以酷兒賽博格論之。

6、參閱何春蕤(1998),〈簡介Eve Kosofsky Sedgwick〉,《性/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

《出發吧!楊桃!》

演出|山喊商行&在地實驗媒體劇場
時間|2022/11/06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