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酷兒賽博格的數位衣櫃:《出發吧!楊桃!》
12月
14
2022
山喊商行提供/攝影賴沛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3次瀏覽

藍髮少女在次元之間

闃黑的舞臺上垂掛兩道投影幕,上頭是繪製的萬人演唱會景況。漸而,實體舞臺燈光亮起,藍髮少女驚慌奔走。眼見她連忙套上直排輪鞋,身旁的白幕內亦切換成動畫的房間陳設。寧靜明亮,與她此刻的匆忙境遇截然對反。隨著劇情推進,這二、三次元總如斯並置。在舞臺上,另有一機器,是為「智慧型AR直播機器人」,負責動作捕捉與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始終,不同維度的現象將劇情交織成現實與夢境的雜揉,是特屬於當代的具體幻象。

楊桃武蓮子眼看是個渾身動漫節奏的女孩,日常對話充斥機關槍般迅疾也猛烈的自言自語。她激動地盤算著該如何與心儀的學長狹暱接觸,也幽默復刻了二次元獨白特長的人格分裂。同時,楊桃武蓮子於現實企望成為偶像,在虛擬實況(virtual streaming)1的世界中則不斷搬演星夢。怎料其在終於擠進偶像面試之時,赫然意外死亡。身後,二次元之神嘹亮詢問其如何選擇,未來作為幽靈存在於三或二次元之中,並稱其目前所在之處為二點五次元。


山喊商行提供/攝影賴沛雋

隨後,二次元的楊桃現身,與觀眾寒暄。在長幕上的她所處的背景,隨著直播機器人的移動,從幽暗的舞臺轉向雜沓的觀眾席。在與挑選的觀眾鬥過猜拳之後,後者願賭服輸地講述關於自己的一個秘密。當眾人還喜笑著二、三次元謬趣地接軌,故事亦向後攤曝楊桃武蓮子實際上經受霸凌與排擠的生命真相。


虛擬實況的「皮」與「魂」

深思《出發吧!楊桃!》以時下興盛的虛擬實況作為形式,與楊桃武蓮子的真切經驗連結。虛擬實況主同時擁有觀眾可見的虛擬人物,「皮」,以及操作者,「魂」2。楊桃武蓮子滿心冀望擠身超級偶像,其鮮活可愛的虛擬外皮,恰是其求而不得之潛意識虛夢。舞臺上現身的直播機器人,與畫外音現聲的二次元靈體,實為「機器神」(Deus ex machina)3的雙層疊影。祂們在楊桃武蓮子羸萎生命的終局,於次元間膠著時獻上解方。然而,迎面扎實血肉的生命,縱是機器神亦無能給予此當代悲劇清晰完美的諫言。於世界種種、種種世界層次中流離的人,僅能為己鍊定生命之途。

《出發吧!楊桃!》中,可見種種二元對立的模糊:人體/機器、物質/非物質以及現實/夢境。楊桃武蓮子作為真人與虛擬實況的「皮」,同時存在於舞臺上。更使人意會到「魂」,或說心智,與肉體的錯縱曖昧。實體的以及虛擬的,都是真實的楊桃武蓮子。於此二點五次元的矛盾場域裡,自然與建構皆漸次斑駁。身為當代賽博格(Cyborg)4的楊桃武蓮子,具有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分裂認同。其原為女人,無奈卻又幸運,較男人更貼近這自然生命與媒體調控之間,滿布微觀支配的中介空間(liminal space)。不僅是她,甚而,在這齣當代悲劇中,連神都被解構編碼為次元夾層中的電子奇觀。


山喊商行提供/攝影賴沛雋


山喊商行提供/攝影賴沛雋

虛擬實況在此作中,化成當代的自我書寫,也是賽博格與酷兒現身之寓5。酷兒賽博格,意謂暫脫性別囹圄。即便如此,虛擬實況主仍常因各類原由,卻於揭示其肉身皮相,也讓此酷兒賽博格實踐遺有一座「數位衣櫃」。本作自始至終,皆並置現實與虛擬的楊桃武蓮子。其同時盼望被現實與虛擬納見,更憑藉次元游移,挑戰皮/魂二元,以及主體和衣櫃的絕對關係。此在在顯示著賽菊寇(Eve Kosofsky Sedgwick)之《暗櫃認識論》(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中珍視之價值:非進也非出(櫃)的非二元基進策略以毀壞框架6。《出發吧!楊桃!》,嘗試在次元罅隙間建立嶄新的感知與關係形式,更是存在的懷疑論與現實的認識論間叨思喧鬧的癲詭實驗。

酷兒賽博格顯身於數位場域實為一篇當代諷諫寓言:旨在點靈我輩關注,那些始終被體制退困於衣櫃裡的人們,究竟是誰,並攜手勉力,助彼此於世界、次元間恆常地積極躍動,也戒慎臨履自由。


註解:

1、臺灣與國外多稱VTuber,意為virtual YouTuber。但其實虛擬實況不僅發生於YouTuber平臺上,因而選擇更為泛用之詞。

2、虛擬角色之扮演者或稱為「中之人」。

3、古希臘戲劇中,突然現身作品以解決腳色及情節困境的外力與技巧。

4、其為機械與有機體的混合,常游移於傳統社會限制之外,超越男女之性別分立,或同時身兼二者。參閱Donna Haraway(2010),〈賽博格宣言〉,《猿猴、賽伯格和女人》。

5、酷兒理論著重性別及主體邊緣性,而賽博格理論則論述後人類的人機關係。皆意在非二元,且兩者時常被並置著討論。本評論欲同時強調此二軸線,便以酷兒賽博格論之。

6、參閱何春蕤(1998),〈簡介Eve Kosofsky Sedgwick〉,《性/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

《出發吧!楊桃!》

演出|山喊商行&在地實驗媒體劇場
時間|2022/11/06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