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創作零雜質《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9月
18
2013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小提包(陳又維 攝 小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2次瀏覽
Joe(特約評論人)

劉彥成《一個房間》,五位表演者,身穿黑色服裝,燈光大多時候是昏暗不明,營造出與外界隔絕的氛圍,舞臺上的五張椅子,畫出五人的範圍,如同每個人的歸屬或者包袱,表演者時常呈現焦躁又壓抑的狀態,五人的關係,有時看似毫無交集,有時卻發生衝突或相互牽連,而宛如巨人腳步聲的鼓聲貫穿整支舞作,使得作品整體風格極為深沉,具有向內(心)探索的傾向。

林祐如《一半的表情》,五位女舞者,著暖色系服裝,燈光相較於前一支作品,顯得格外溫暖柔和,猶如陽光充足地夏日午後,卻因而突顯作品中的一絲哀傷,作品藉由燈光與女舞者的動作,表現出時間流逝之感,整支舞作像是日本小說,沒說太多太重的東西,卻有股淡淡地什麼流了出來。

也許創作是一種需求,為人所理解並非是必要條件,而劉彥成與林祐如的作品或許就是如此,有無共鳴因人而異,如同畫作一般的表現方式,將詮釋空間留給觀眾,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吧。我想這也是新人新視野作品的優勢,創作者有機會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呈現毫無雜質的作品。

原以為楊乃璇《小提包》仍會延續《小小小事》的復古風,沒想到《小提包》是支格外「親切」的作品。《小提包》再度聚集現代舞者、演員和街舞舞者,結合街頭元素,每位表演者個個有態度,耍帥、炫技、爆發力,肢體極具感染力,其中還設計多個童趣橋段,採用流行歌曲等,都讓觀眾能夠輕鬆地進入作品當中,享受單純的舞動愉悅。雖然在舞作最後,表演者換上西裝,彷彿又回到了《小小小事》的小酒館當中,氣氛也轉得較為嚴肅,卻讓人意猶未盡。在這次的作品,可看到創作者企圖打破一些界限,想往外觸及更多的群眾,不變的是,楊乃璇與她的舞者們成功地打造出鮮明獨特的風格,讓《小提包》成為迷人可口的小品。

除了劉彥成外,筆者都曾於「新人新視野」和「下一個編舞計畫」等創作平台觀賞過林祐如和楊乃璇的作品,對獨立創作者而言,藉由創作平台發表作品與累積知名度的確是極為重要的,只是下一步該如何走,或是如何可以走得遠,可能都是新人之後要面對的考驗,作為觀眾,衷心期盼新人們都能保持能量,透過創作,為舞蹈界帶來更多刺激與想法。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演出|劉彥成、林祐如、楊乃璇
時間|2013/09/14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日子》(Days)的鏡子有點嗆,尤其後段三位黑衣女子開始不斷將眾多鏡子越擺越靠近觀眾,大概就是逼著我們檢視自己的日子是否也如黑洞般虛無。(樊香君)
12月
15
2014
在這場長達6.5小時的舞蹈馬拉松中,每位舞者各自擁有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展現自己。是以純演講、純舞蹈表演、先表演再演講的形式都是可預期的,觀眾也須自行為每場演出之間的落差調頻。
12月
08
2023
若是未曾讀過小說原作的觀眾,或許會有點看不太懂舞蹈內容。但是那又何妨?專注欣賞舞蹈不失為美事一件,誰說改編作一定要為原作服務呢?
12月
06
2023
雞屎藤製作團隊不再高度依賴外部物件,為觀眾呈現一段詳實的紀實敘事,而是專注於舞者的身體詮釋,藉此表達他們對於人民與政權體制互動的思考。
12月
06
2023
然而,本該是烘襯身體表現的媒介技術,卻有種理論大於文本之感,倘若消除停止這些風格鮮明的音像效果,回歸舞蹈本身,究竟會剩下什麼?
12月
06
2023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