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創作零雜質《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9月
18
2013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小提包(陳又維 攝 小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5次瀏覽
Joe(特約評論人)

劉彥成《一個房間》,五位表演者,身穿黑色服裝,燈光大多時候是昏暗不明,營造出與外界隔絕的氛圍,舞臺上的五張椅子,畫出五人的範圍,如同每個人的歸屬或者包袱,表演者時常呈現焦躁又壓抑的狀態,五人的關係,有時看似毫無交集,有時卻發生衝突或相互牽連,而宛如巨人腳步聲的鼓聲貫穿整支舞作,使得作品整體風格極為深沉,具有向內(心)探索的傾向。

林祐如《一半的表情》,五位女舞者,著暖色系服裝,燈光相較於前一支作品,顯得格外溫暖柔和,猶如陽光充足地夏日午後,卻因而突顯作品中的一絲哀傷,作品藉由燈光與女舞者的動作,表現出時間流逝之感,整支舞作像是日本小說,沒說太多太重的東西,卻有股淡淡地什麼流了出來。

也許創作是一種需求,為人所理解並非是必要條件,而劉彥成與林祐如的作品或許就是如此,有無共鳴因人而異,如同畫作一般的表現方式,將詮釋空間留給觀眾,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吧。我想這也是新人新視野作品的優勢,創作者有機會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呈現毫無雜質的作品。

原以為楊乃璇《小提包》仍會延續《小小小事》的復古風,沒想到《小提包》是支格外「親切」的作品。《小提包》再度聚集現代舞者、演員和街舞舞者,結合街頭元素,每位表演者個個有態度,耍帥、炫技、爆發力,肢體極具感染力,其中還設計多個童趣橋段,採用流行歌曲等,都讓觀眾能夠輕鬆地進入作品當中,享受單純的舞動愉悅。雖然在舞作最後,表演者換上西裝,彷彿又回到了《小小小事》的小酒館當中,氣氛也轉得較為嚴肅,卻讓人意猶未盡。在這次的作品,可看到創作者企圖打破一些界限,想往外觸及更多的群眾,不變的是,楊乃璇與她的舞者們成功地打造出鮮明獨特的風格,讓《小提包》成為迷人可口的小品。

除了劉彥成外,筆者都曾於「新人新視野」和「下一個編舞計畫」等創作平台觀賞過林祐如和楊乃璇的作品,對獨立創作者而言,藉由創作平台發表作品與累積知名度的確是極為重要的,只是下一步該如何走,或是如何可以走得遠,可能都是新人之後要面對的考驗,作為觀眾,衷心期盼新人們都能保持能量,透過創作,為舞蹈界帶來更多刺激與想法。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演出|劉彥成、林祐如、楊乃璇
時間|2013/09/14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日子》(Days)的鏡子有點嗆,尤其後段三位黑衣女子開始不斷將眾多鏡子越擺越靠近觀眾,大概就是逼著我們檢視自己的日子是否也如黑洞般虛無。(樊香君)
12月
15
2014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