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自身體逸逃的聲音《發聲》
3月
29
2016
發聲(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9次瀏覽
吳孟軒(專案評論人)

《發聲》是個很賴翠霜的作品。

舞作中時常可見賴翠霜的鮮明標記,就像畫家的簽名般,一看就知道是賴翠霜製造:清晰的結構、明確的訊息、詭譎的身體、具有速度感的動作、眾多變異的符號,以及她總是在描繪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

從觀眾進場之時,巨大的白色塑膠布便掩蓋身著白色上衣、黑色短褲的舞者,這些緩緩蠕動的蜷曲身體,與從音響發出的嬰兒哭聲、共同營造出了詭譎、渾沌的母體胚胎意像。忽地,身著大衣的古竺穎出現在舞台上的斜坡,好似新生兒的母親,身體既如水又碎裂。她走入胚胎,漸漸地,在羊水的劇烈攪動中被淹沒、吞噬。燈光一轉,舞者們已全數穿上了長大衣,活像人們在這世界的防備與偽裝:脫掉大衣時,是男女舞者之間獸性般的互鬥糾纏,是因他人攻擊性言語而發抖錯亂的人格,也是靠老式收音機召喚故鄉記憶、排解寂寞的老兵。穿著大衣時,是在群體中相互牽制也相互依靠的個體,是騎在男舞者頭上的時代新女性,看似握有親密關係的主控權,卻也被底下的男舞者時時刻刻拖曳著,限制著自身的移動。

在舞作的數個段落裡,舞者時而顯露類似荒謬小丑的身體姿態,時而出現如同秒針般連續的停格動作,時而迅速激烈地在空間裡上天下地,時而,舞者在舞台斜坡上不斷奔馳又滑落,對應著舞作開頭的胚胎意像,這些穿著大衣的世俗男女,就好似希臘神話裡面永遠推石上山、卻永遠失敗的薛西佛斯,無論再怎麼努力,只要來到這個世界後,都再也回不去混沌的母體了。這些激烈的肢體碰撞,以及瞬間抽空的詭異定格,皆被三面環繞的舞台所包圍,此讓舞作處處流露出壓迫的張力,舞者在此張力下也達到某種緊繃的精神狀態。

因此,雖然賴翠霜自稱《發聲》並非聚焦在社會議題,而希望探索聲音與肢體的關係,但顯然此作仍不脫賴翠霜擅長的創作範疇:一幅在現代都市生活的精神圖像,既壓迫又緊張。此幅抽象的精神圖像,雖無賴翠霜一向重視的語言敘事,但主要的調性依然與過往的作品如《家.溫∘C》、《Blackout—記憶出軌》相同,色彩灰暗、氛圍詭譎、筆觸清晰,並在呈現許多現代生活的切片時,突顯人與人之間所蘊含著的流動、暴力、錯亂等動態關係。

然而,原本應扮演重要角色的聲音,並未能發展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運用:賴翠霜與聲音藝術家謝瀞瑩,企圖「以多種收放音裝置截取肢體動能做為器樂,並與現場人聲/電音同時發聲」 ,將肢體、聲音、記憶的關聯,藉由多層次的音響空間、環境噪音、日常生活的聲音,產生更多即時的互動與連結,然而,現場演出的謝瀞瑩與DJ陳柏蔚,雖以現場即時錄音的技術,與既有聲音素材即興混音,但在整個舞作裡,聲音仍多半擔任配樂的角色,舞作結構依舊主導著聲音/音樂的發生與走向。

換言之,在《發聲》中的聲音,並未能與舞蹈發生有趣的競逐關係,不僅未如節目單所描述地,隨著舞者的肢體動作發生聲響,也未能作為推動舞蹈片段轉換的動機,或是引發舞者情緒狀態的觸媒,此外,特別打造的環繞聲場與地板收放音裝置,事實上也未能在觀看上產生包覆、滲透、壓迫或其他具有身體性的特殊感受。於是,《發聲》中的「聲」,仍是以舞蹈為主體,也就是以賴翠霜熟練的舞作風格為中心,聲音的主要功能仍是以營造整體舞作氛圍為主,而未在賴翠霜綿密的編排套路與符碼密語中,脫逃出其他更寬廣的詮釋空間。

最終,在這幅結構緊密、符號明確、主旨清晰的巨大圖像裡,令人不免好奇的是,賴翠霜最核心的關懷到底是什麼?從《發聲》可看出,賴翠霜在處理眾多當代社會議題如家暴、阿茲海默症後,在創作上早已形成一鮮明的模式,此讓她的舞作總是自成一格,怎麼運作都能有基本的水準。然而,或許我期待的不是翠霜製造、品質保證,而是編舞家在創作數個與社會議題相關的舞作後,是否累積出了任何階段性的感想,是否能從這些創作經驗裡,進一步地挖掘某種綜合性的觀點,甚至提出對人類社會更核心的提問?

畢竟在這個隨機殺人案件會被不假思索連接到廢死議題的時代,錯亂、暴力、瘋狂早是生活中的常態,已不需編舞家用數個作品再三提醒,但在錯亂之中,我們還在乎什麼?人性又是什麼?當觀眾在混亂的生活中,放下手機、電腦、電視,放下所有紛雜的資訊,特別淨空了一段時間進入劇場,觀看社會議題舞作時,或許並非因為對於特定編舞風格的著迷與追求,而是期盼在觀演中發生對核心問題的相互共感,以及交流對這個時代的共同關懷。

《發聲》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
時間|2016/3/26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