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表演的閱讀摩擦《X_Xrooms》
10月
04
2016
X_Xrooms(寧森 攝,黑色流明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1次瀏覽
吳孟軒(專案評論人)

在進入對《X_Xrooms》的正式評論前,我必須先坦白地承認,書寫此篇評論讓我產生了不少對評論人身份的省思:首先,由於近年來大量地觀看許多當代舞蹈的作品,這不免讓我已形成了一套習慣的觀看模式與閱讀套路;雖然每個作品的表達方式皆有所不同,每次在觀看時所產生的接收、轉化、消化、連結訊息等過程皆相當動態且複雜,但不可諱言,在此當中確實會產生某種習以為常的閱讀範圍,其邊界雖具一定的彈性與流動性,然而若要說評論人能對所有作品皆具全然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此只會是社交語言中表面的泛泛之詞。

《X_Xrooms》就是一個自外於我的閱讀範圍的作品。的確,我仍然可以在觀看過程隱約感受到,作品中存在著某種創作的內在意圖與動力,只是我還無法抓到切入的著力點。基於認為創作不一定就是要符合某種標準與模式,我並不想武斷地用「應該要如何如何」的語言來斷定這個作品「好」或「不好」,或是其在溝通層面上究竟是「有效」還「無效」,畢竟也許是我已經太熟悉某種模式,而《X_Xrooms》只是在此模式之外,可能其仍具有特殊潛力,發展成某種對既定創作模式的批判與逃逸也說不定。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在觀看時的確發生了閱讀上的不適與摩擦,身為評論人雖需力求公允、客觀,卻仍不免會在此當中浮現自我主觀的喜好與判定。我所能所做的,或許也只是在以下的評論中,誠實地敘述我所看到的視角,並藉由「我」這個主詞,以顯現這份評論所存在的個人主觀性。

舞台上有兩堵高牆,中間則是懸吊於高空的假人,在觀眾進場時如同鐘擺般晃啊晃。燈光逐漸暗去,音響傳來一陣低沈呢喃:「如果你即將死去,你還會坐在這裡看戲嗎?」;高牆的機關門滑開,身著白色科技感服裝的五位舞者從中現身,如同機器人般操演有稜有角的Popping,並不時變換隊形,忽地,集體開始跳著Hip Hop與New jack swing的彈跳律動,雖然有時忽然爆音的重節奏音效令我錯愕,但在簡潔的方塊燈光下,舞者們活像科技實驗下的癲狂新人種,令我開始期待科技、街舞與開頭口白中所暗示的死亡,接下來會交錯出什麼樣的光景。接著,舞台上剩下一男一女,直白地演繹著彼此的相戀與交歡,背後高牆成了投影幕,映照著血管、器官、細胞的影像,頗有子宮與母體的「生」的意味,而對照著前段較為冷調的科技意向,此段則滲出了些許肉的溫度。高牆分離,如摩西分紅海般將舞台切割出具有縱深的狹長通道,一個包覆著薄膜的肉身站在底端;男女舞者緩步趨近,共同撕掉半透明薄膜,其中的舞者便如同初生嬰兒般、以極緩速度縮張臉部肌肉,模仿嬰兒第一聲哭泣。接著,三人以同樣的慢動作向前邁進,父親不時指揮動作方向,母親機械般地遵循、嬰兒則逐步模仿,最後,在舞台的前方,父母為嬰兒套上與自身相同的白色服裝,彷彿意味著社會化的進程已完成,嬰兒終於成長為男人,爾後隨即跟著父親離去,留下痛苦掙扎的母親。

母親為何掙扎、為何痛苦,老實說我並沒有接收到其動機,但創作者似乎認為女性無法掌控自身命運(包括無法留下自己的孩子)是重要的,而將女性種種糾結的情緒,開展成為整個後半場的內容:在高牆形成的空間裡找尋不到出口、被投影的多雙眼睛影像所凝視逼迫、穿著特製LED燈管服裝的野獸在黑暗中爬上她的背、只能在手電筒的光影中擁抱孩子與愛人、在逐漸消失的綠色光束中以哭聲徒勞地重複「我愛你」、在浮泛的多彩影像中撲跌遊走。然而,每個片段如何推進到下一個片段,我始終不得而知;除了科技效果的切換,每個片段女性的生命與情緒歷程究竟經歷什麼變化,我時常毫無頭緒;創作者究竟想透過科技與街舞敘說關於生命的何事,在頻繁的一頭霧水與愕然之下,最後我發現自己已無力探尋。

閱讀與理解上的摩擦便是在此產生:一、科技時代的新女性仍過著如同八點檔的人生,展演著女性的無力與悲情,此種在傳統父權中常見的對母親形象浪漫化與無能化的想像,讓我開始錯亂這到底是創作者的有心(對女性處境的悲觀和諷刺)還是(毫無自覺的)無意。二、科技的角色與作用模糊不清:前身為Luxy Boyz的黑色流明,曾征戰各大夜店秀與達人秀,於是我大膽地猜測,對黑色流明來說,要做到吸睛絢爛的聲光效果應非難事,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創作團隊欲在《X_Xrooms》中刻意不讓科技僅是感官娛樂,而嘗試走另一條路—讓科技幫助舞作推動敘事。然而,就結果論,科技並無構成整體作品的深度,許多片段皆徒具空泛的技術,也無感官上的強度(與爽度)足以呼應劇情的直白與俗爛。三、某種程度上來說,「濫情」、「通俗」、「俗爛」並非貶意,其不僅是具有特定公式的特殊類型,也可作為大眾文化批判菁英思維的利器。《X_Xrooms》確實具有此種潛力,卻只處處徒留沒有動機的情感張力,於是,在一波波莫名強烈卻不明所以的情感浪潮下,我仍碰不到潛伏在其中的觀點為何,最後剩下的就只有疲憊與不耐了。

換個角度說,或許我的不適與不解,只是一個習於觀看現今台灣當代舞蹈作品的觀眾,在面對新興創作團隊在嘗試新形態表演模式時的過程之一。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觀看與詮釋的脈絡與慣習仍有其社會結構的成因,並因此具有力量,會與陌生的表達模式產生齟齬。不過,假情假意的開放與一味猛打的批評,都不是我書寫評論的本意,或許這篇評論的作用也只是誠實地記錄下摩擦的細節與過程,除了作為對觀看模式的反省之外,也是為台灣當代科技表演所走過的路徑留下某種軌跡吧!

《X_Xrooms》

演出|黑色流明
時間|2016/0 9/24 19: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