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的、遺落的、集結的──2020鈕扣十週年演出計畫《雙排扣》
9月
16
2020
鈕扣計畫 雙排扣(何曉玫MeimageDance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2次瀏覽
張懿文(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發酵中

看似對照組合的身體,演繹完全不同的兩種身體想像:開場在黑色劇場道具箱之上,身穿發散金屬光澤布料緊身衣包的林燕卿,以物件的方式被推進場,她以鬼魅的步態抖動身軀,呈現彷彿去人化的形象;如果說林燕卿是一個非人的變形蟲樣態,那麼雲門資深舞者周章佞則以古典旗袍、高梳髮髻的角色,與林燕卿形成完全不同質地的對比。

在低沈重擊的電音聲響中,林燕卿以脫殼的方式,撕扯下金屬光澤的表皮,又露出底下桃紅色金屬光感的內襯包裹,她破繭而出拉著脫下的外殼,拖曳在舞台地板上行走,讓人想到節肢動物脫殼後的形象,而這些外骨骼閃耀著金屬的鮮豔光澤,既有著後人類的科幻感,卻又帶著生物擬態的奇妙氣氛。而一旁的周章佞拿起黑色雨傘,以中國民族舞蹈的手勢跟身段,優雅地舞動著讓人熟悉的姿態,她的高跟鞋讓舞蹈重心提高,也就不會有雲門經典太極導引的韻勢,而當姚莉1950年代〈人生就是戲〉社交雙人舞恰恰恰的音樂響起時,包裹在去人化金屬外骨骼之中的林燕卿,也開始隨著音樂有著較多的腹部擺動,在周章佞也脫下古典黑色旗袍,露出底下銀黑色金屬亮光的衣著時,兩人彷彿終於有了一點對彼此的呼應和交集。

結尾處,林燕卿再一次脫去他的亮桃紅色金屬外股骨,露出人類赤裸的身軀,也彷彿從鮮豔未來感十足的色澤中,轉化為活生生人類的血肉毛髮,揭露從非人轉化為人的現實,在邀請觀眾拍照攝影回應的當下,營造出奇異的現實錯亂效果:究竟是人/非人、剛剛是動物/現在是人、林燕卿/周章佞、表演者/觀眾⋯⋯。

遺室

一齣有著北藝大優雅抒情風格的舞蹈作品,音樂情緒強烈,在四平八穩的詩意氣氛中,營造出人與人之間孤獨寂寥、同時又需要溫暖的矛盾感受。

雖然整支作品有許多裝飾性的舞蹈動作(抬腳、提舉轉圈、踢腿等標準「漂亮的舞蹈動作」),但洪綵希和許程崴兩人師出同門的氣質,依舊在雙人舞的互動上,展現出流暢和諧的氣質。特別的是,洪綵希快速擺動的手臂和手指細微的轉折動作、不時向後彎身的強壯力量,身體語彙迷人、帶來一絲有趣的新意,而許程崴倒立的控制、收斂和放鬆,更在每個力度的拿捏中,讓人感受到內在的精力和情緒,非常吸引人。而整個作品最充滿張力之處,莫過於兩人互望凝視不動時,那一瞬間彷彿出現某種莫名的狀態,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沈默,更能讓人關注放大時間中動與不動的中介處的變化。只是〈遺室〉的互望凝視太過短暫而稍縱即逝,讓人不禁思考:或許某些時候,舞蹈進行中的「不動」,反而能蘊藏更多意思?

阿媚仔與珍姐

在這次《雙排扣》的雙人組合中,蘇品文與董柏霖的作品,似乎最像是共同實驗的合作創作,從蘇品文系列關於「裸」的女性主義創作概念探討,兩人「裸」與「不裸」之脈絡起始,〈阿媚仔與珍姐〉以母親作為共同發想的命題展開。

舞作一開始,梅艷芳在九零年代電視劇《東方母親》主题曲〈女人花〉老歌響起,鋪陳了懷舊的時代背景,梅艷芳滄桑低沉的嗓音,唱出女人豪爽重情背後寂寞的心情,而舞台上昏暗的黃光照射,董柏霖和蘇品文以幾個靜止不動still images的形象,將兩人身體不動雙人姿勢組合的片段,巧妙擺弄的姿態,營造出老舊照片復古懷舊的質感,在這些靜止圖像的變換過程中,兩人流暢溫柔地接觸舞動,帶來一種呵護彼此的溫柔互動感,細膩的肢體編排也暗示了編舞者對每個靜止景框與移動換場的思考,帶領觀眾進入時光隧道中,關於母親的歷史脈絡。

蘇品文略帶機械感、拆解身體關節的舞蹈方式,與董柏霖張狂、流動而又充滿張力的身體能量,在兩人的撫觸交集中,展現出溫潤而細膩的互動,有趣的是,舞作中幾次抬舉擁抱,都是蘇品文(女)抬起董柏霖(男),或許也暗示了作為母親這個女人角色需要的「奮不顧身」能量。而蘇品文從董柏霖身體口袋各處抽出紙條,朗誦與母親的點點滴滴回憶,帶入舞作結尾處,董柏霖唱起自己創作的〈1974〉歌曲,緬懷1974年自己出生後的青春,他接著唱起讓人耳熟能詳的美國歌曲〈What’s Up〉(And I say, hey-ey-ey Hey-ey-ey I said "Hey, a-what's going on?),從一開始因為剛跳完舞而顯得有些疲累的微小聲音,到越唱精力越旺盛手揮搖擺的姿勢(也許未來可以加入更多不同的動作語彙來配合歌唱演出,實驗唱與舞之間的可能性?),也讓整場演出不落俗套,充滿仔細安排的編舞細節與概念的巧思。

《雙排扣》

演出|周章佞+林燕卿、許程崴+洪綵希、蘇品文+董柏霖
時間|2020/08/30 18:00、20: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3館 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2011年由何曉玫、盧健英共同策畫的「鈕扣計畫」已邁入第十年,英文名New Choreographer雖然指向編舞(家),但更大意義是讓台灣觀眾看見、認識很多旅外打拚的優秀舞者⋯⋯過去多年,「鈕扣」召回舞者單打獨鬥上場,2015年開始邀請夥伴同行,今年更大變革是,讓旅外舞者與台灣舞者共同演出。(紀慧玲)
9月
16
2020
2011年由何曉玫、盧健英共同策畫的「鈕扣計畫」已邁入第十年,英文名New Choreographer雖然指向編舞(家),但更大意義是讓台灣觀眾看見、認識很多旅外打拚的優秀舞者⋯⋯過去多年,「鈕扣」召回舞者單打獨鬥上場,2015年開始邀請夥伴同行,今年更大變革是,讓旅外舞者與台灣舞者共同演出。(紀慧玲)
9月
16
2020
《雙排扣》分為兩檔演出,呈現四支「未完成」的作品。演出中穿插了講座形式的製作人與創作者訪談,由對話得知,每支作品發展的時間短則不到兩週,長則不超過一個月,加上空間與疫情等等限制,使得創作者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推出時長十來分鐘的作品。因篇幅有限,本文僅討論林燕卿與周章佞的〈發酵中〉,以及蘇品文與董柏霖的〈阿媚仔與珍姐〉。(李宗興)
9月
16
2020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