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歷史停頓的瞬間《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
11月
09
2015
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張震洲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88次瀏覽
汪俊彥(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四把椅子劇團設定「重寫經典計畫」,以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三姊妹》(Three Sisters)為原型,推出由劇作家簡莉穎、導演許哲彬製作之《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後簡稱《全》),五月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後,十月底再次受邀2015「彰化劇場藝術節」於員林演藝廳劇場演出。依據劇作家所言,這齣戲所設定的「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指的就是員林,讓這次演出戲裡戲外充滿對照。

《全》將原著《三姊妹》的四幕劇改為獨幕劇,以一場約莫傍晚至晚餐長短的戲,描述中小學教師廖家大姊、二姊(衍梅、衍蘭)在家裡舉行餐宴,送別三弟(衍竹)前往武漢工作,並邀請生前以當地建設公司致富的父親之下屬徐大哥一同參加。徐大哥雖後來前往大陸(劇中用詞)發展,仍與廖家保持密切情誼;除了安排衍竹武漢台廠的工作之外,也帶了大陸同事(Grace)與學生(James)一同赴宴,前者牽線欲購廖父留下的兩台古董賓士車,後者為馬來西亞華僑也將是衍竹的工作前輩。廖家還有一位常居二樓寫小說的小妹衍菊,始終穿著家居服,堅持以創作(再加上素食、環保等堅持)表達她對這個家庭(也同樣暗指整個臺灣?)的不滿與抑鬱。在父親辭世後,廖家雖看起來暫時沒有立即危機,但顯然家道中落的局勢已難避免;兩位姐姐的期待都放在自幼於澳洲留學返國後卻無所事事的衍竹身上。操著一口英文的衍竹在台海危機的時候,被當時仍為一方土豪的廖父送至澳洲當澳洲人,對廖家而言是買個保險,萬一戰事發生可以接全家到澳洲去。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時局會變,留下來的卻是滿室的不合時宜。

幾組強烈的對照。首先,自是Grace大手筆地開價欲購買廖家的古董賓士,而大姊、二姊逐漸揭底的經濟窘境透露不得不出售的難處,卻始終猶豫不決無法下定決心;同樣的游移也投射在他們對衍竹的保護與放手之間,一會兒決心衍竹必須接受任何工作的挑戰,另一會兒又彷彿家裡靠山一時三刻不會倒,衍竹仍然可以恣意(在臺灣)當他的澳洲人。大陸無所不在的經濟勢力,即使再不願意,大批的觀光客也已經路過這個小鎮;曾經對衍蘭有好感的徐大哥,其今日的發達也對照著衍蘭的選擇:老實卻了無生氣的丈夫。甚至對照廖家與外人的精力表現,除了勉強支撐衍竹的光鮮亮麗之外,這個家就像整個舞台客廳的臺灣豪宅必備:達摩木雕、皮草、鹽燈、如意、蘭花、皮沙發、酒櫃、吊燈、大吊扇等,都歸結在那台更大更寬的電視:遙控器故障,打不開;除了衍竹,沒人能處理。衍竹是全家在上個時代押的寶,是期待開啟下個時代的遙控器,卻沒電了,壞了。

劇作家簡莉穎與導演許哲彬精準地扣合了契訶夫《三姊妹》的神髓,將原著《三姊妹》中所有角色都無可避免被捲入現代進步的暴風(“The storm is what we call progress”--- Walter Benjamin)成功轉化成當今臺灣的現況。有意無意的對話停頓、欲動卻靜的敘事節奏,與滴滴答答無預警終止又繼續走動的鐘擺聲中,讓暴風中角色的堅持、懷疑、畏懼或勇氣,對照出(也因而更加鮮明)人物在歷史轉折處似欲躲藏的不堪卻又終將踏入的尊嚴。簡、許兩人合作的「重寫經典計畫」沒有依賴文化本質的附託,對比歐洲或俄國、亞洲或臺灣,沒有眷戀經典留下龐大的、可能包含語言修辭、文本結構等的遺產,沒有以強烈的口吻控訴當代政治或社會,而以一頓晚餐開始前的幾刻鐘,充分掌握時時刻刻可能中斷卻又彷彿無止無盡延續的臺灣歷史瞬間,留下對才進入21世紀沒多久,卻奄奄一息(又一息尚存)的臺灣精彩的省視。

《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15/10/24 19:30
地點|員林演藝廳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