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篇章《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
8月
03
2021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9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就從那一拍G大調和聲,為今年兩廳院的「微解封」揭開序幕。這是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霍爾堡組曲》(Aus Holbergs Zeit , Op.40)〈前奏曲〉起拍的那一瞬間,絃樂團奏出突強ffp,彷彿敲響了「後疫情」的第一聲春雷,之後兩部小提琴與中提琴再不斷的以急促的漸強、上行音高、扶搖直上,用無窮動的開展,如信號曲般的振奮人心。

睽違兩個多月的國家音樂廳與國家交響樂團(以下簡稱NSO),這場音樂會別具意義,充滿著久別重逢的喜悅,格外的令人欣慰、感動,也帶有些許的依依不捨。因為這是呂紹嘉在藝術顧問任內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卻是帶領樂團進行了疫情降級後的第一場直播音樂會,共同寫下了浴火重生的篇章,送給台上台下、線上下線的所有人無限的祝福與安慰。

呂紹嘉,這位名揚國際的客家子弟,在歐洲建立職業指揮家的名聲。早年在臺大合唱團擔任樂訓,憑著極佳的鋼琴演奏能力,替時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陳秋盛的課堂上擔任鋼琴合作,並且在陳秋盛提攜與指導下,不斷的追求成長,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在他榮獲法國貝桑頌(Besançon Competition)、義大利佩卓地(Antonio Pedrotti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荷蘭孔德拉辛(Kirill Kondrashin Competition)三大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後,先後擔任德國國家萊茵愛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98-2004)、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2001-2006),並於2004年5月獲文化部長頒贈象徵文化最高榮譽的「彼得.科內利烏斯(Peter Cornelius)」獎章,是名副其實的「臺灣之光」。

但他也不忘回饋國內的音樂界,這三十多年來,呂紹嘉多次回國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NSO的客席指揮,並且在2010年接任NSO音樂總監一職,直到2020年卸任並且接下藝術顧問的職務,他以「精緻、深刻、悸動」為指標,專注於樂團的演奏品質,開拓更寬廣的視野,積極培養國內古典音樂的觀眾,開闢了「呂紹嘉時間」,親自導聆音樂會的作品。

卸任後,他用另外的身份與方式繼續在音樂界耕耘。呂紹嘉從音樂廳的舞台走上學校的講台,成為臺北藝術大學的特聘講座教授,傳承自身的經驗與學養給音樂系的莘莘學子。因此,回看這場音樂會,更是用音樂折射出回憶的意象,流露出對呂紹嘉由衷的感激。

音樂會的四首曲子:葛利格《霍爾堡組曲》、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Symphony No.5, mvt.IV Adagietto)、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序奏與快板》(Introduction and Allegro),皆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也都是十九世紀後半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們用古典的語彙、巴洛克的形式,遊藝於時間的聲響絮語中。所以這短短的六十分鐘的音樂會裡,就像是經典之間隔著世代,進行對話與思辨,也是作曲家們用當下的視野,提煉過往的經典,成為超越時代的經典。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整體來說,NSO的演奏具一定的完整度。雖然《霍爾堡組曲》在演奏的一開始,聲部的平衡與聲音的統整,似乎尚未融入演出的場域,稍有力不從心之感,主要是這類型純絃樂的作品在演奏時需要面面俱到,不容太多失誤的空間,除了技術上的高度要求,更需團隊精神才能達到完美境界。但就在〈嘉禾舞曲〉的中段「彌塞特舞曲」(Musette)開始進入狀況,合奏的感覺逐漸回溫。從低音聲部的完全5度與兩部小提琴的8度和聲,支撐住中提琴的八分音符旋律,幾個小節之後,中低音聲部再以級進下行的四分音符,每隔兩拍的倚音和聲節奏,產生音樂張力,讓整個演奏的氣氛勢如破竹,每一個旋律樂句都能靈巧的充分發揮,足以見得呂紹嘉與NSO的多年默契是無庸置疑的,能在短時間之內掌握音樂的律動,展現出十足的專業精神。

之後就像是乘勝追擊,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艾爾加《序奏與快板》的表現皆四平八穩,大家開始享受於合奏的美好,尤其是《序奏與快板》賦格樂段部份,從結構佈局到聲部的平衡,皆處理的層次分明。

這是一場令人感動的演出,六十分鐘無中場休息、一氣呵成,五百多位觀眾報以如雷的掌聲,表達心中埋藏多日的感恩與悸動,有著對呂紹嘉的感激,以及對解封的雀躍。待掌聲散去、台上的團員退場後,觀眾們也都很有秩序依照工作人員的指示分流散場,整場演出就在這平靜祥和的氣氛下結束。

7月31日那一晚,同樣是揚名異域、土生土長的臺灣之光,分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的舞台與東京奧運的球場上,不約而同為臺灣的歷史,開創出承先啟後的紀元。場內的呂紹嘉與團員們在舞台上一同揮灑生命而充滿感動,場外的李洋與王齊麟在男子羽球雙打的球場上奪金而舉國歡騰,那晚的情緒是感動與希望互相交織。感謝呂紹嘉與NSO十年來的努力耕耘,也持續為臺灣加油,為音樂界喝采、為未來祝福。

註釋:直播演出連結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Ka8w0HK4Q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

演出|國家交響樂團、呂紹嘉
時間|2021/07/31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線上直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音樂會,我是透過YouTube線上直播欣賞的。少了現場的渲染力與氛圍,呂紹嘉的指揮予人與現場不同的感受。⋯⋯在線上直播的這端,一言以蔽呂紹嘉在《深刻・如歌》的詮釋風格,就是「對於流暢的迷戀」。(顏采騰)
8月
04
2021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