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篇章《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
8月
03
2021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2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就從那一拍G大調和聲,為今年兩廳院的「微解封」揭開序幕。這是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霍爾堡組曲》(Aus Holbergs Zeit , Op.40)〈前奏曲〉起拍的那一瞬間,絃樂團奏出突強ffp,彷彿敲響了「後疫情」的第一聲春雷,之後兩部小提琴與中提琴再不斷的以急促的漸強、上行音高、扶搖直上,用無窮動的開展,如信號曲般的振奮人心。

睽違兩個多月的國家音樂廳與國家交響樂團(以下簡稱NSO),這場音樂會別具意義,充滿著久別重逢的喜悅,格外的令人欣慰、感動,也帶有些許的依依不捨。因為這是呂紹嘉在藝術顧問任內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卻是帶領樂團進行了疫情降級後的第一場直播音樂會,共同寫下了浴火重生的篇章,送給台上台下、線上下線的所有人無限的祝福與安慰。

呂紹嘉,這位名揚國際的客家子弟,在歐洲建立職業指揮家的名聲。早年在臺大合唱團擔任樂訓,憑著極佳的鋼琴演奏能力,替時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陳秋盛的課堂上擔任鋼琴合作,並且在陳秋盛提攜與指導下,不斷的追求成長,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在他榮獲法國貝桑頌(Besançon Competition)、義大利佩卓地(Antonio Pedrotti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荷蘭孔德拉辛(Kirill Kondrashin Competition)三大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後,先後擔任德國國家萊茵愛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98-2004)、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2001-2006),並於2004年5月獲文化部長頒贈象徵文化最高榮譽的「彼得.科內利烏斯(Peter Cornelius)」獎章,是名副其實的「臺灣之光」。

但他也不忘回饋國內的音樂界,這三十多年來,呂紹嘉多次回國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NSO的客席指揮,並且在2010年接任NSO音樂總監一職,直到2020年卸任並且接下藝術顧問的職務,他以「精緻、深刻、悸動」為指標,專注於樂團的演奏品質,開拓更寬廣的視野,積極培養國內古典音樂的觀眾,開闢了「呂紹嘉時間」,親自導聆音樂會的作品。

卸任後,他用另外的身份與方式繼續在音樂界耕耘。呂紹嘉從音樂廳的舞台走上學校的講台,成為臺北藝術大學的特聘講座教授,傳承自身的經驗與學養給音樂系的莘莘學子。因此,回看這場音樂會,更是用音樂折射出回憶的意象,流露出對呂紹嘉由衷的感激。

音樂會的四首曲子:葛利格《霍爾堡組曲》、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Symphony No.5, mvt.IV Adagietto)、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序奏與快板》(Introduction and Allegro),皆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也都是十九世紀後半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們用古典的語彙、巴洛克的形式,遊藝於時間的聲響絮語中。所以這短短的六十分鐘的音樂會裡,就像是經典之間隔著世代,進行對話與思辨,也是作曲家們用當下的視野,提煉過往的經典,成為超越時代的經典。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整體來說,NSO的演奏具一定的完整度。雖然《霍爾堡組曲》在演奏的一開始,聲部的平衡與聲音的統整,似乎尚未融入演出的場域,稍有力不從心之感,主要是這類型純絃樂的作品在演奏時需要面面俱到,不容太多失誤的空間,除了技術上的高度要求,更需團隊精神才能達到完美境界。但就在〈嘉禾舞曲〉的中段「彌塞特舞曲」(Musette)開始進入狀況,合奏的感覺逐漸回溫。從低音聲部的完全5度與兩部小提琴的8度和聲,支撐住中提琴的八分音符旋律,幾個小節之後,中低音聲部再以級進下行的四分音符,每隔兩拍的倚音和聲節奏,產生音樂張力,讓整個演奏的氣氛勢如破竹,每一個旋律樂句都能靈巧的充分發揮,足以見得呂紹嘉與NSO的多年默契是無庸置疑的,能在短時間之內掌握音樂的律動,展現出十足的專業精神。

之後就像是乘勝追擊,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艾爾加《序奏與快板》的表現皆四平八穩,大家開始享受於合奏的美好,尤其是《序奏與快板》賦格樂段部份,從結構佈局到聲部的平衡,皆處理的層次分明。

這是一場令人感動的演出,六十分鐘無中場休息、一氣呵成,五百多位觀眾報以如雷的掌聲,表達心中埋藏多日的感恩與悸動,有著對呂紹嘉的感激,以及對解封的雀躍。待掌聲散去、台上的團員退場後,觀眾們也都很有秩序依照工作人員的指示分流散場,整場演出就在這平靜祥和的氣氛下結束。

7月31日那一晚,同樣是揚名異域、土生土長的臺灣之光,分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的舞台與東京奧運的球場上,不約而同為臺灣的歷史,開創出承先啟後的紀元。場內的呂紹嘉與團員們在舞台上一同揮灑生命而充滿感動,場外的李洋與王齊麟在男子羽球雙打的球場上奪金而舉國歡騰,那晚的情緒是感動與希望互相交織。感謝呂紹嘉與NSO十年來的努力耕耘,也持續為臺灣加油,為音樂界喝采、為未來祝福。

註釋:直播演出連結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Ka8w0HK4Q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

演出|國家交響樂團、呂紹嘉
時間|2021/07/31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線上直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音樂會,我是透過YouTube線上直播欣賞的。少了現場的渲染力與氛圍,呂紹嘉的指揮予人與現場不同的感受。⋯⋯在線上直播的這端,一言以蔽呂紹嘉在《深刻・如歌》的詮釋風格,就是「對於流暢的迷戀」。(顏采騰)
8月
04
2021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