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篇章《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
8月
03
2021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2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就從那一拍G大調和聲,為今年兩廳院的「微解封」揭開序幕。這是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霍爾堡組曲》(Aus Holbergs Zeit , Op.40)〈前奏曲〉起拍的那一瞬間,絃樂團奏出突強ffp,彷彿敲響了「後疫情」的第一聲春雷,之後兩部小提琴與中提琴再不斷的以急促的漸強、上行音高、扶搖直上,用無窮動的開展,如信號曲般的振奮人心。

睽違兩個多月的國家音樂廳與國家交響樂團(以下簡稱NSO),這場音樂會別具意義,充滿著久別重逢的喜悅,格外的令人欣慰、感動,也帶有些許的依依不捨。因為這是呂紹嘉在藝術顧問任內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卻是帶領樂團進行了疫情降級後的第一場直播音樂會,共同寫下了浴火重生的篇章,送給台上台下、線上下線的所有人無限的祝福與安慰。

呂紹嘉,這位名揚國際的客家子弟,在歐洲建立職業指揮家的名聲。早年在臺大合唱團擔任樂訓,憑著極佳的鋼琴演奏能力,替時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陳秋盛的課堂上擔任鋼琴合作,並且在陳秋盛提攜與指導下,不斷的追求成長,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在他榮獲法國貝桑頌(Besançon Competition)、義大利佩卓地(Antonio Pedrotti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荷蘭孔德拉辛(Kirill Kondrashin Competition)三大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後,先後擔任德國國家萊茵愛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98-2004)、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2001-2006),並於2004年5月獲文化部長頒贈象徵文化最高榮譽的「彼得.科內利烏斯(Peter Cornelius)」獎章,是名副其實的「臺灣之光」。

但他也不忘回饋國內的音樂界,這三十多年來,呂紹嘉多次回國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NSO的客席指揮,並且在2010年接任NSO音樂總監一職,直到2020年卸任並且接下藝術顧問的職務,他以「精緻、深刻、悸動」為指標,專注於樂團的演奏品質,開拓更寬廣的視野,積極培養國內古典音樂的觀眾,開闢了「呂紹嘉時間」,親自導聆音樂會的作品。

卸任後,他用另外的身份與方式繼續在音樂界耕耘。呂紹嘉從音樂廳的舞台走上學校的講台,成為臺北藝術大學的特聘講座教授,傳承自身的經驗與學養給音樂系的莘莘學子。因此,回看這場音樂會,更是用音樂折射出回憶的意象,流露出對呂紹嘉由衷的感激。

音樂會的四首曲子:葛利格《霍爾堡組曲》、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Symphony No.5, mvt.IV Adagietto)、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序奏與快板》(Introduction and Allegro),皆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也都是十九世紀後半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們用古典的語彙、巴洛克的形式,遊藝於時間的聲響絮語中。所以這短短的六十分鐘的音樂會裡,就像是經典之間隔著世代,進行對話與思辨,也是作曲家們用當下的視野,提煉過往的經典,成為超越時代的經典。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整體來說,NSO的演奏具一定的完整度。雖然《霍爾堡組曲》在演奏的一開始,聲部的平衡與聲音的統整,似乎尚未融入演出的場域,稍有力不從心之感,主要是這類型純絃樂的作品在演奏時需要面面俱到,不容太多失誤的空間,除了技術上的高度要求,更需團隊精神才能達到完美境界。但就在〈嘉禾舞曲〉的中段「彌塞特舞曲」(Musette)開始進入狀況,合奏的感覺逐漸回溫。從低音聲部的完全5度與兩部小提琴的8度和聲,支撐住中提琴的八分音符旋律,幾個小節之後,中低音聲部再以級進下行的四分音符,每隔兩拍的倚音和聲節奏,產生音樂張力,讓整個演奏的氣氛勢如破竹,每一個旋律樂句都能靈巧的充分發揮,足以見得呂紹嘉與NSO的多年默契是無庸置疑的,能在短時間之內掌握音樂的律動,展現出十足的專業精神。

之後就像是乘勝追擊,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艾爾加《序奏與快板》的表現皆四平八穩,大家開始享受於合奏的美好,尤其是《序奏與快板》賦格樂段部份,從結構佈局到聲部的平衡,皆處理的層次分明。

這是一場令人感動的演出,六十分鐘無中場休息、一氣呵成,五百多位觀眾報以如雷的掌聲,表達心中埋藏多日的感恩與悸動,有著對呂紹嘉的感激,以及對解封的雀躍。待掌聲散去、台上的團員退場後,觀眾們也都很有秩序依照工作人員的指示分流散場,整場演出就在這平靜祥和的氣氛下結束。

7月31日那一晚,同樣是揚名異域、土生土長的臺灣之光,分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的舞台與東京奧運的球場上,不約而同為臺灣的歷史,開創出承先啟後的紀元。場內的呂紹嘉與團員們在舞台上一同揮灑生命而充滿感動,場外的李洋與王齊麟在男子羽球雙打的球場上奪金而舉國歡騰,那晚的情緒是感動與希望互相交織。感謝呂紹嘉與NSO十年來的努力耕耘,也持續為臺灣加油,為音樂界喝采、為未來祝福。

註釋:直播演出連結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Ka8w0HK4Q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

演出|國家交響樂團、呂紹嘉
時間|2021/07/31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線上直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音樂會,我是透過YouTube線上直播欣賞的。少了現場的渲染力與氛圍,呂紹嘉的指揮予人與現場不同的感受。⋯⋯在線上直播的這端,一言以蔽呂紹嘉在《深刻・如歌》的詮釋風格,就是「對於流暢的迷戀」。(顏采騰)
8月
04
2021
諏訪內晶子(Akiko Suwanai)身為柴可夫斯基大賽的金牌得主,雖然當今的熱度可能不及後進新血,但以一位趕上最後一波唱片發行熱炒的演奏家之姿,知名度絕對是專美於前,但在疫情過後的亞洲市場,各大演出與經紀公司報復性地引進不同音樂家舉行音樂會,讓購票者目不暇給,以致不能有很好的票房成績,讓許多人也為此感到扼腕。
3月
25
2023
綜觀整場演出,最讓筆者驚喜的莫過於我們有如此難得的機會,透過台灣原住民音樂人的交流合作,以兼含表演專業且貼近生活的方式欣賞「南島家人」的演出;由此內涵豐富的展演中,南島民族曾是一家人的論述終於有了真實感;原來歷經千年流轉,但在守護土地、海洋的共同信念之下,的確能夠跨越語言、樣貌與社會背景的不同,認出彼此的靈魂,邁向所謂的溝通。
1月
13
2023
音樂會當下,他的演奏也真的非常赤裸。若仔細聆聽,會發現在每個樂句之間,都有極微妙的空隙(有如與他人的對話中,偶爾穿插的那種危險的、幾乎令人恐慌的沈默瞬間)⋯⋯
12月
06
2022
佛瑞茲讓人陶醉的音樂性也完全表露無遺,其中西班牙民謠中佛瑞茲自然的假聲哼唱,與掌聲以後還看不見盡頭的長音,讓全場觀眾終身難忘。
11月
30
2022
他所演奏的舒曼聽起來像精緻的珠寶。不過分華麗,而是用恰如其分的裝飾,讓音樂的光芒閃耀更加動人。這是一位見多識廣、因而懂得收斂鋒芒的紳士。
11月
29
2022
音樂要能以正向發展的「生態圈」成長或維繫下去,不是用禁慾和高尚達成的,而是真真實實的聲響「感官刺激」(如不用高尚的詞彙如「美學創意」的話)。
11月
27
2022
當全體團員用盡全力演奏強音樂段,弦樂賣力運弓往死裡拉,所呈現的聲響與畫面,應可算是人類文明的奇觀。
11月
27
2022
相對當今流行的各種名家演奏,列維特的音樂表現猶如水墨畫的留白,在其中卻也有顏色的暈染,因此能讓人聽見時間的色彩。
11月
25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