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作家叫牌,我們跟不跟?《動物園》
1月
07
2013
動物園(果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91次瀏覽
傅裕惠

1958年,美國作家愛德華.阿爾比寫就這齣《動物園的故事》,歷經近兩年的周折(從紐約、佛羅倫斯、蘇黎世到柏林的世界首演),才有1960年的美國首演。回顧果陀劇場創團至今的累積與整理,教人慶幸當年導演梁志民似乎是毫不猶豫地便將這齣被形容為世紀荒謬劇場經典的劇本,搬上台灣劇壇。近半個世紀之後,阿爾比竟「重新發牌」,為原作中的一個角色Peter,添寫一幕旗鼓相當的場景《在家》At Home,塑造了一對以「相敬如賓」來經營婚姻的夫妻,讓一齣獨幕短劇延展為兩幕聯演的全本戲。

50年後,劇作家並沒有改變初衷,戲裡依舊挑釁人性和中產階級生活。《動物園》裡那個總是與孤獨、墮落為伍,並不惜以各種代價設法讓自己與能適應社會的角色基利(Jarry),以死換得一點自我的尊嚴;《在家》一劇的太太安,說不清自己對生活的焦慮和不安,卻透過一個失序的暴力動作──呼老公一巴掌,催眠自己再繼續過活。兩劇交集的角色彼得(Peter),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全心全意地抓緊自己生活的細節,讓自己得以融入一個理想安穩的社會階級。這樣的寓言(預言)像是刻意騷擾憂鬱症患者的痛處,甚至在他們耳邊叼絮不休──日子好好地不過,想那麼多幹嘛?──錯!阿爾比斬釘截鐵地說,因為我們會為了過好日子、佔有領地,而不擇一切手段,最後擦槍走火的意外就會是暴力、屠殺與滅亡。

再一次地,果陀劇場毫不猶豫地選擇在精華商圈呈現這齣製作。舞臺設計以破碎的白色立面與幾何圖形,提供色彩與背景的投影,與導演概念偕手同行;音效與聲響俐落的控制,為全劇的聆賞,增加了更細膩和更立體的詮釋;成熟的劇場製作條件,顯然具體實踐了文本在地化的企圖。然而,處處飽滿的設計細節,似乎讓觀眾無法透過聽覺體驗原作對話中細膩而幽微的轉折;全劇佈局平緩穩定而空間抽象疏離,似乎唯有投影視覺,才展現了戲劇性──也是劇作概念指涉的「危險」,因此,反而有「顧此失彼」的遺憾。

此外,不像過去兩個演出版本,我並沒有被這一次的表演卡司(casting)說服;或許是演員本身的魅力掩蓋一切,或許是特質的差異,或許是我記憶與印象的主觀,我無法從表演詮釋裡「看見」角色的焦慮──自己也說不清楚、表面沒事之下的底層恐懼,或許我習慣了期待演員以神經質的笑聲來詮釋彼得被基利搔癢的那場戲,所以,我感覺不到任何「危險」和「挑釁」。其實,我並不想以「曾經滄海難為水」那樣的心情,來評價這次這齣《動物園》的表現;但是毫無疑問地,我非常慶幸自己沒有錯過果陀劇場的當初與那時。

《動物園》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12/01/04 19:30
地點|台北新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化」後的阿爾比劇本讓表演更貼近台灣觀眾,方法演技搭上風格化的燈光舞台,荒誕意象更為具體有力。一景二用的場景設計,讓「家」與「動物園」彼此呼應,象徵人與動物之間界線模糊的狀態。(鄭芳婷)
1月
08
2013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