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身/身‧音的提問《2012新人新視野──舞蹈&音樂篇》
12月
03
2012
2012新人新視野/旅人(Sinru Ku 攝,國藝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8次瀏覽
李時雍

當音樂的「展演」,在此階段始對自身的既存形式——樂器在舞台空間上所配置所部署,人身和音聲之間製造過程之關係——意圖地拆解或重新組構,藉由向身體的靠近,將音樂置放回演出的空間場域的同時;關係密切的舞蹈,又如何呈現它對自身的思考?相對於以往,首次納入「音樂篇」的《新人新視野》,在兩種藝術類型上下半場的並呈中,預期外地,突顯了近幾年在舞蹈創作上所呈現「回到身體」,或跨域、跨媒介這兩個軸線的提問。

上半場「音樂篇」,王雅平作曲《諷刺詩文》邀請了去年同在《新人新視野》嘗試作身體與提琴對話的《兩個月亮》林宜瑾參與樂手的編舞。起始自暗場中空間四處鍵擊出的聲響,觀眾席走下反覆按著像計數器「喀答」節拍的表演者,漆暗上方金屬樑架碰擊之音,台上的樂手們;雅平以打擊樂之為主體,形式上,如同開場所製造的環境音效,刻意將聲源或制式的樂團配置位置拆解,並置放在台上各處,成為像是去年松菸廠館展出威廉.佛塞《無處又遍處》(Nowhere and Everywhere at the Same Time)懸吊的重鎚裝置般,所有打擊樂器,外加一把提琴,懸掛在空間中每一垂下的懸線上。如此一則將音樂予以空間化,藉由演出者在裝置間的穿梭互動(如鼓和鈸手),藉由光線和投影(如提琴手),也放大了每一演奏鍵擊過程的身體動態。「表演者相互牽制與空間發生著關係」,並在此牽制關係中動搖了穩定的曲式,譬如:一樂手反覆移動琴身所致使的不斷移調。然而《諷刺詩文》如此形式如何能夠構成另一種編曲的可能?而非僅只是停留在某種裝置設計或環境音響的概念起點,換言之,雅平所謂「一種特殊的質地浮現」,意謂著什麼?而樂手終究非舞者,林宜瑾在經過《月亮》中相對單純地令琴手在不同空間拉奏,《終》(2012年)中令舞者和樂手構成互動的角色,直到《詩文》進一步地面對樂手和演出物件的關係,卻似乎仍在動作編舞上尋找一種更平衡的「演奏─演出」身體。

相較下,「舞蹈篇」每部之「身音」:用樂,連帶的節奏、結構、身體風格,成為另一個問題。張堅豪《合體》和林素蓮的《細草微風》同樣選用了《PINA》和麥克斯‧理奇(Max Richter)的音樂。前者持續《下一個身體》(2012年)以來所欲探索身體動作的可能,尤其藉其兄弟張堅志、張堅貴加入,展開身體與身體,動作和動作之間的關係;身形肖似三人,背對觀眾起始,坐姿起身便是連串複雜的雙人、三人發展,堅豪說,試圖發覺三個人身上的「獨特性」和「一致性」,遂成為那些技巧性的托載、或即興,或街舞機械舞的「合體」;然而整齣《合體》猶若未形成更整體的編舞結構,譬如,甫開場選用理奇〈Infra 5〉致使身體的情緒節奏堆疊過快(理奇為韋恩‧麥奎格Wayne McGregor《Infra》作曲的同名作品,係經由編號1-4〈Infra〉、1-5〈Journey〉緩長交錯的鋪陳才來到第五號,五分多鐘的極短時間內疊加起極繁富的音程;為了跟上音樂結構,《合體》始三人起身後旋即進入飽和的情緒,卻又在弦聲終止後,未能在接下段落延續);譬如,第二個段落三人在空台上、在側旁,反覆互換上衣,所刻意呈現某種「過程」的狀態(令人想起鄭宗龍《在路上》中形式彷似的三人及舞作中段),譬如當其中兩人發展雙人時,另一人在台側等待加入;這些脈絡問題,我想在他們「長弓舞蹈劇場」接下的創團作中,或能看到更持續完整的開展。

至於林素蓮《細草微風》則明顯呈現出編舞者在此階段對於碧娜鮑許舞蹈劇場的興趣。舞者楊乃璇所飾之如娃娃的角色,臉上或笑或悲傷,被其他三人罩下衣帽,便掩去的面容,混入群體之中。這樣以個人私密空間,暴露感情關係中複雜的「需要」、「渴望」、「害怕」、「正在」,或是許多創作者最初觸及、抒情的主題(例如素蓮、乃璇,又例如令我想起《房間》到《心房裡,心室外》系列的陳依婷);而《細草微風》藉由戲劇性甚高的動作設計,臉部表情,嗚咽和呼吸,那些彷若《穆勒咖啡館》裡情人的抱起和摔落,在隊伍上的反覆來回,無聲的吶喊嘴型,乃至一人在舞台前側絮叨獨白等等,林素蓮確實掌握到極富象徵性的動作關係,獨立成段,然而,卻始終看不到各段動作所欲指向的核心,像某一齣抽掉了主線的戲劇中的片段,而無法如同碧娜的舞蹈劇場般,在動作的內在性中將意義予以完成。

相對於《細草》,田孝慈的《旅人》卻因為有了岩井俊二的《Picnic》(夢旅人)作為互文性文本而致使同樣個人化的獨舞愈具脈絡。音效中的海潮所隱指的邊界,夢遊症般的移動,隔著「報紙」搥擊胸口的紙頁聲響,到紙張不經意滑落後拳握與身體的猛烈碰擊(在此隱隱延續了驫舞《繼承者》、周先生《重演》中以印刷媒體作為重新追問個人與現代文明的意象和問題),投映在後方傾倒木屋上岩井常見的手搖鏡頭影像,到最後側臉明晰的露出,後段沿簷稍的滲水,田孝慈在積窪中的顛躓腳步;如此《路》到《旅人》,田孝慈業已從形式風格的找尋,轉而進一步掌握以身體展開,諸如個體的荒謬境遇及其邊界,諸如瘋狂或文明的個人化提問。

從十月《三十沙龍showcase》,十一月《新人新視野》,十二月周先生製作《下一個編舞計畫》,可以看到一連串,已在發生之中的,「下一個」舞蹈世代的展開:從「舞者」到「編舞者」、對動作的可能性作探索如張堅豪,對舞蹈劇場風格深具興趣的林素蓮、楊乃璇,從個人化的身體風格轉向對所屬空間提問的田孝慈、陳依婷,或也有從音樂到舞蹈,從舞蹈到音樂的王雅平、林宜瑾,還有許多許多新世代創作者,在一年將盡之際,觀看的我們得以逐一回顧,並留下他們有舞跳過的身音。

《2012新人新視野──舞蹈&音樂篇》

演出|作曲╱王雅平,編舞╱張堅豪、林素蓮、田孝慈
時間|2012/11/2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