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中的作品in藝術節─臺南藝術節《雙翼•雙藝》
4月
22
2013
雙翼.雙藝(匯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0次瀏覽
戴君安(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雙翼•雙藝》是匯舞集自2012年創團於臺南後的第二場演出,選定臺南市的B.B.ART(Beautiful Building of Art)為表演空間,再度開啟了跨界複合展演的端點。B.B.ART是臺南市的一個新鮮場所,它既是翻新的老屋,亦是當代藝術的展覽空間,也賣咖啡和簡餐;同時,這裡也配合臺南市文化局主辦的「2013臺南藝術節」的計畫,承攬一部分屬於「城市舞台」的舞蹈、音樂和戲劇節目。在四月中旬由匯舞集啟動,藝術總監蔡慧貞與舞者何姿瑩、寗琪,在吳韋蓁演奏的小提琴及黃凡真演奏的古典吉他聲中,於B.B.ART敲開了一系列的展演活動。

第一場演出呈現於一樓中庭,觀眾在大廳或站或坐的看著眼前的舞者伸展肢體。三位女舞者在天井下的方形空間中,看似在尋找自己的立足點而迴旋,也不斷的在磨石地面上翻滾、騰跳。置放於後方平台上的椅子,一方面拉出了空間的上下層次,也讓舞者在其佔據的椅子上歇息、再跳脫。他們偶而也像是在尋求伴侶而相互扶持,釋出空間與身體,擁抱另一個肢體,或是呈現三人一體的畫面。這個作品顯然不是為此空間編排,應該更適於在正式的黑盒子劇場演出。

第二場開演前的休息時間,我上了二樓的小陽台,發現了另一個可以觀賞演出的角度,可惜在可以正面看舞的面向,架設了演出者的錄影機,成為禁止進入的區域。但在側邊的一處小角落,我找到了可以看到近乎全貌的「棲身之處」。從二樓俯瞰舞者貼在一樓牆上的蠕動,在圓形光影的照射中,蔡慧貞的獨舞透露一絲孤寂,尤其是全黑的裝扮,更是讓午後彷彿成了夜半時刻。我無法得知留在一樓的觀眾可以看到怎樣的演出,因為他們似乎也無法窺得全貌。

第三場的演出場域移到原先的觀眾席,幾乎是讓舞者在展覽中的藝術品與圍繞的觀眾間,爭取表演的空間。三位長手長腳的舞者,不但要為自己打開出路,也要預防碰觸藝術品或是打到觀眾,這讓畫面看來有些緊張,但也充滿刺激。舞者們化身三位穿著時尚洋裝、腳踩高跟鞋的女子,在悠揚的現場樂聲中,彷彿在高級社交場合爭豔、卡位。但在脫掉鞋子後,她們又化身為活潑奔放的年輕女孩,享受著自由舞動的樂趣。

整體看來,編排不算太有奇特之處,但是舞者擁有精湛的肢體能力,以及靈活的即興技巧,收放之間適度掌握現場的氛圍。此外,雖然B.B.ART的空間不算小,但在預留了表演和工作場地後,可觀賞的空間大約只能容納20多人。當天湧入的觀眾不下30人,這應該是策展人和表演人樂見的現象,但也讓觀賞品質打了一些折扣,或許可以考慮控制進場人數,或是開放更多空間給觀眾選擇,以擴大看舞人的角度與視野。

對於駐紮於臺南市的藝術家而言,應該會感受到今年的春天分外溫暖吧!這溫暖不僅是來自日益暖化的大地,也來自臺南市政府的誠意。從一些手邊資料看來,在B.B.ART演出的舞碼,似乎多是進行中作品(work in progress),將於日後再進行完整呈現。而這一系列在B.B.ART免費的演出是不是能實際顯示,臺南市觀眾在特殊空間觀賞表演的參與度的提升,則有待持續觀察。

《雙翼•雙藝》

演出|匯舞集
時間|2013/04/13 14:30
地點|台南市B.B.ART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