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時代的微笑《七種靜默:懶惰》
6月
15
2016
懶惰(窮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3次瀏覽
盧宏文(東華大學華文所)

戲未開演,三名歌隊演員便站在舞台前緣,隨著我們習以為常的叮咚聲,姿勢拘謹、笑容可掬的向不在場的人物,說著以愛為名夾雜打折訊息的廣告台詞,並且深深一鞠躬。這個序場的安排,對觀眾發揮了極好的引導效用,觀眾很快便能聯想起在職場中被上司被下屬被無理取鬧的客戶痛幹,還得保持微笑的經驗,也能拉扯出觀眾內心深處的那股無力感及挫折感。

這齣戲的劇情並不複雜,一名剛出社會的女孩,被有錢的上司甩了,一名重考大學三次的男孩追求著女孩,他每天得兼兩份工還得上重考班補習,被女孩拒絕後,男孩因虧空公司公款而入獄。將事件的表面寫成文字,只能佔據報紙社會版面的一個小角落,但《懶惰》欲帶給觀者的,卻是事件背後的成因,或是明確的指認出那個令所有人皆被套牢的體制。

在戲裡,唯一不用工作的人,是那名有錢男人的妻子,她因精神狀態不穩定,而鎮日被關在一所療養機構中靜養,或是反過來說,社會如何認定一個人精神狀態正常與否,是否即是透過他的工作狀況來畫分。因此,我們對於因生理及心理問題,而無法工作之人苛刻,對於無穩定工作者抱以不信任的眼光,並且容不下街友的存在,在關於這些人的嘲諷言語中,常能聽到以懶惰或懶蟲代稱他們,並且藉此分辨出你們。這推導出一條極為簡便的公式,因為我努力,所以我成功;只要你肯努力,你也一定會成功。所以,如果你不成功,那一定就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

看戲的過程中,會發現人物間的情感流動,總會遭遇到窒礙,男人對妻子應該是曾存在著愛的,但隨著事業版圖的擴大,他能見妻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兩人的關係也逐漸疏離,在劇場中,導演以男演員說話時,不斷穿插著忙碌工作的動作,以及那把離妻子越來越遙遠的椅子,將此內在情感的變化,具現於現實的舞台上。

而在劇中,拙於表達情感,但又急著傳遞自己心意的男孩,只能趁著工作與補習間的空檔,約女孩出去,並且花光身上所有的積蓄,才能帶女孩去看一場跨年演唱會,並在旅館訂到一個房間,劇情裡所設計的窘境是,男孩身上的錢甚至不足以付住宿費,是女孩替他解的圍。所有人的情感皆在工作及金錢交易中不斷的被消磨殆盡,困居其中的人則彼此折磨。男人不再追求感情,只以金錢衡量一切,傷了女孩的心,而女孩也在現實社會及工作中,習得保持冷漠和隱藏情感,這又造成了男孩的悲劇。

《七種靜默:懶惰》藉由三名角色的互動,搭配歌隊,演繹出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傾軋,以及那難以被翻轉的社會階級,而階級並不只存在於社會上不同的資產位階,它也存在於性別之間。有錢的男子,以金錢豢養及驅逐生命中的女人,而即使社經地位較低的男孩,我們仍能在他狂亂的時刻,看見被父權體系所附身的言語,從他的嘴裡噴洩而出,當他得不到愛的時候,那近乎是本能式地將所有情緒轉換成踐踏他者的行為,而女性則是他視野範圍內最易得手的目標。

整場演出,以出獄後的男孩,以及依然天天上班的女孩搭上同一班公車做為結束,而曾經是女孩上司的男人則在舞台中央倒下。可以想見,死者或許能得安息(如果他的墳地或塔位沒有恰好在財團欲變更地目之處),而生者則重複著無休無止的工作行程。這最後一景,彷彿反映著你我皆只是整個社會用剩即丟的一團渣滓,隨時有人能遞補你的位置,在資本家的邏輯中,只有位居高位的他們永無更改的必要,而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的懶惰呢?

《七種靜默:懶惰》

演出|窮劇場
時間|2016/06/04 14:30
地點|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社會問題並不在於「懶惰」,而是當權者如何不遵守法規自行制定了違反法律,就像經理嫖玩可喜一般,在他們掌握的機制下強迫個人放棄個人權益、扭曲情感面到的真正惡行。(印卡)
7月
18
2016
它唯一批判的事情就是大眾的善良,透過劇名指出「無謂」是現代人的「懶惰」,但卻無法去批判導致這個惡性結構的錯誤政策與資本界慣於壓低成本的陋習,而這也正是為何整段戲如此沉重的原因。 (陳怡君)
7月
15
2016
簡單的三個角色,深刻,複雜,讀完直如閱盡芸芸眾生。沒有人是簡單的剝削者或被剝削者,而是剝削已成體系,植入信仰,無孔不入,無人不與。當剝削自公領域滲入私領域,那殺人不見血的恐怖冷酷,才徹底裸現了剝削的本質。(林乃文)
7月
13
2016
簡潔精煉地去除一切無關雜訊,聚焦於特定時空場景。在重複的片段中,透露出一條細膩的敘事線,不讓被切割分解的場景落入破碎零散的境地。透過微妙的光影,演員動作姿態、彼此身形距離、行動速度、聲音情感間的隱約波伏,讓每一次重複都帶來更大的強度。 (白斐嵐)
7月
13
2016
三具身體所遭受到的懲罰,正是資本社會對主體意識的毒害。身體總是捲入政治領域當中,權力關係的直接干預和支配,也對身體有著絕對的改造能力。( 謝鎮逸)
6月
14
2016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