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中的有情世界——《平流層》
11月
2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72次瀏覽

文/徐瑋瑩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博雅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人要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於世界?面對困境如何自處?生命能否找到救贖?這些問題是視覺藝術家暨編舞家潘大謙創作的核心問題。他一向關注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秩序下人類無奈、荒謬、冷漠的生存樣態。索拉舞蹈空間之前的作品《歐西打街》(2014)、《水圍花城》(2016)、《打南無_漫遊者》(2017)、《直線迷宮》(2018)都顯現冰冷、疏離的色彩,凸顯工業化、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渺小、孤絕、無助。舞作裡的人或有掙扎、或默然接受,但是都受困於現實,毫無抵抗、沒有出路。潘大謙過去的舞作總是帶著一片暗黑的色彩,看不見未來,也盼不到救贖。

然而,今年的作品《平流層》翻轉過去的低氣壓,可視為舞團開啟新階段的轉捩點。作品蘊含一絲力量的曙光。遊走在浩瀚穹蒼中的渺小人類,需要面對平凡孤寂的現實,然而,生存的姿態是可以自我決定的。此次作品中的自我,不再只是被監禁、被設定、無力量的遊魂,而是具有能量、不慍無懼的行者。不亢不卑,是此舞作設定的存在狀態。由於不亢不卑,觀賞過程我感受到寧靜悠遠、安心放心。生命雖然游移於世界、漂浮於穹蒼,不斷流變,卻舒緩安穩。順風逆風、順隨情勢。縱然平淡,卻也能細細品味其中的微妙,享受每刻當下。

《平流層》是氣象學名詞,又稱同溫層,位於「對流層」和「中間層」之間,沒有「對流層」的上下激烈運動,而是以水平的方向流動,相對穩定平靜。舞作構思的空間設定架構出平和穩定的舞台基調。這個基調由視覺、聲音、動作三者疊加呈現,將觀眾帶入時而從太空中鳥瞰地球的廣大視野,時而貼近人生存樣態的近身觀察。鳥瞰的視角讓我們有距離的觀看地球地景,體會人的滄海一粟。貼近生存處境的觀察,讓我們看到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之關係。抽離所處的世界,由更高的天際俯瞰,得以看清、也能看淡世間一切。索拉舞蹈空間所展望的新里程,來自看待世間萬物角度的揚升所產生的新觀點。以成果論斷日復一日的工作,或許徒勞;但是沉浸在每個經驗當下,又是另外一番體悟。

舞作由遠觀與近窺兩種視角交叉而成。開場製造出平流層遼闊平穩的空間,結尾以單人在黑暗中走向微光處收場。舞台雖仍陰暗,但是舞者走向微光,生命雖然未知,但是富有持續進行的勇氣。

開場,三大片厚磅皺褶的牛皮紙在舞台地面製造出浮動的高低雲層,配合張漢恭現場吹奏的遼闊低沉聲樂,使觀者與舞者一同進入廣闊無際的大氣層。當牛皮紙被緩緩升上天幕,紙上的皺摺與舞台光影變化,幻化出猶如從高空飛機上向下俯視的山河大地。光影色彩與牛皮紙結合的巧思,加上現場的聲/樂,刻畫每個片段的情境,開啟大氣層體驗之旅。正是此種離開地球表面的幻覺塑造,觀者的身體感進入異於被地心引力拉牽的日常重量,而有種飄然離世的感受。以此身體經驗開場,看待世間萬物的角度就有超然的可能。看似困頓、無望的生活也能是一幅畫,是時間流變中的過度。既然一切都在變化之中,生命的未知成為希望與期許的動力。

然而,舞作並不停留在遠望的欣賞之境。近觀的部分,使人不忘生活在日常中的困頓。當天幕燈滅,舞台變暗,燈光聚焦單獨舞者與他所僅有的一盞搖晃燈泡時,探尋生命出路的意象在對照下更凸顯。遠望與近窺,兩種視角的交替呈現,我認為是此舞作最精采的巧思。

潘大謙沒有使用今日表演藝術界常見,將日常生活景象「直接」置入劇場,來凸顯劇場中的疏離效果,為了使觀者能理智冷靜的思考,或是相反的,製造沉浸式的劇場事件。而是用「情」至深的藝術化舞台景象,透過對比的手法,感動觀者。即便舞台上的道具都是冰冷、工具性的器物,如欄杆、斜坡、木箱等。然而,這些器具的使用不只是人與人、空間與空間的隔離物,而是透過這些隔離中介所產生的阻礙,人與人試圖連結、超越限制。正是此能動與努力,使人有不愧於存在的尊嚴。

於是,我感受到限制的價值,徒勞的另一種意義,物質化世界背後所彰顯的情感連帶,創作摸索中的蛻變。似乎也感受到一位不太講話、看似理性、一直處理社會議題的藝術家,生命深處對世界、對人類用情至深的動力。他一直探討人類異化與物化的困局,應該是來自內在無法壓抑之情不自禁吧。

《平流層》

演出|索拉舞蹈空間
時間|2022/10/29 19:30
地點|高雄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