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韓統一》:愛字深處那些背影
9月
07
2023
兩韓統一(緊急出口製作提供/攝影劉珈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16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分別是:〈我的部分〉、〈分手〉、〈婚禮〉、〈金錢〉、〈愛〉、〈小孩〉以及〈有愛還不夠〉。在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短篇背後,卻略隱有重複突現的母題,幾乎每個段落皆從一個極端的角度摸索在藏於愛一字中稠密狹縫之中的可能性。開場的〈我的部分〉是憤懟,在〈分手〉部分是不合理性的慾望,〈有愛還不夠〉則在內容與名稱上皆巧妙地回應了這些短篇中角色所處的困境。

有愛還不夠,無論是對於交往已久的情侶(分手),或即將踏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婚禮)、仰賴虛構的孩子維繫婚姻的夫妻(小孩)、突然決定離婚的妻子(有愛還不夠)來說,單單一個愛字怎麼足夠撐起共同的世界?又該如何確認此愛為真,而不是積累過多虛假而誤判的錯認?波默拉的劇本雖篇幅不長,但他擅長的正是揭露在生活中的暗流,將那些平時不見天日的人性暴露在日常下。與此同時,卻又對眼前一切有所保留,並不於那些沸騰的情緒多做停留,上個段落的情緒尚在消化,下個場景已然開始。

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兩韓統一》來自於本次沒有出演的〈記憶〉短篇,每天醒來皆會忘卻過往記憶的妻子和在旁陪伴,需要不斷重述自己身份的丈夫。他們之間的日常散步是昨日問題與對話的重複,然而受困於這循環的男子卻依然能憶起當初兩人的相遇,是失散的個體遇到契合的彼此,就如同南北韓邊界消弭,兩邊的人們終得相聚。這僅僅是波默拉對愛所下的其中一則註解,他省去對時空的描寫,專注於單個場景的刻畫,在觀眾僅能接受低限度資訊,無法對角色所處的脈絡多做解釋的前提下,將強烈的情感放置於目光中心。劇作家試圖呈現的並非僅是列出情緒的多樣態,或觸碰那些遊走於灰色地帶的關係,如本次演出中,將師生情誼與親子之情並置比較的〈愛〉、在婚禮上揭露多人秘密的〈婚禮〉、凸顯神職人員與性工作者對這交易/情愛關係的認知差異的〈金錢〉。在角色默默含蓄或暴戾的情感之下隱藏著的,是湧動的情感與原欲。構成「愛」字的撇劃經多次翻折拉伸後,已非俗常熟悉的形貌。

對我來說,他的劇本雖然因克制地不輕易給出資訊而易於在不同文化脈絡下轉換,存有許多在地化或轉譯的空間,卻也十分仰仗演員對角色的想像。他們可能需要自行延伸一套對當前台詞的合理解釋,否則那些藏於字句間的巧勁極易變味,轉換為如八點檔般的張揚情緒。有點可惜的是,在演出中這樣的感受不時出現,在某些段落中,演員似乎將吼叫、哭喊、喧噪當作表達的捷徑,取代對角色行為及出口之言的思考,某種程度上讓本就刻意的情節更顯貼近媚俗的那端。不過,也有一些段落的演出讓人印象深刻,巧妙地捕捉到那些劇本的未盡之言,留給觀眾遐想的空間和點到即止的情緒。總體來說,學生製作難免帶點生澀,也受制於排練時間不易協調和其他外在因素,特別是本次演出位於一個不同於鏡框式舞台的古蹟內,團隊需考量更多的因素才能順利演出。在這樣的情況下,緊急出口製作能得到這樣的演出成果已實屬不易,但仍須演出文本的細節和情緒變換多加留意,試著在想像和台詞間找到詮釋的平衡。

2023臺北藝穗節《兩韓統一》

演出|緊急出口製作
時間|2023/08/24 13: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大廣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