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韓統一》:愛字深處那些背影
9月
07
2023
兩韓統一(緊急出口製作提供/攝影劉珈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9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分別是:〈我的部分〉、〈分手〉、〈婚禮〉、〈金錢〉、〈愛〉、〈小孩〉以及〈有愛還不夠〉。在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短篇背後,卻略隱有重複突現的母題,幾乎每個段落皆從一個極端的角度摸索在藏於愛一字中稠密狹縫之中的可能性。開場的〈我的部分〉是憤懟,在〈分手〉部分是不合理性的慾望,〈有愛還不夠〉則在內容與名稱上皆巧妙地回應了這些短篇中角色所處的困境。

有愛還不夠,無論是對於交往已久的情侶(分手),或即將踏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婚禮)、仰賴虛構的孩子維繫婚姻的夫妻(小孩)、突然決定離婚的妻子(有愛還不夠)來說,單單一個愛字怎麼足夠撐起共同的世界?又該如何確認此愛為真,而不是積累過多虛假而誤判的錯認?波默拉的劇本雖篇幅不長,但他擅長的正是揭露在生活中的暗流,將那些平時不見天日的人性暴露在日常下。與此同時,卻又對眼前一切有所保留,並不於那些沸騰的情緒多做停留,上個段落的情緒尚在消化,下個場景已然開始。

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兩韓統一》來自於本次沒有出演的〈記憶〉短篇,每天醒來皆會忘卻過往記憶的妻子和在旁陪伴,需要不斷重述自己身份的丈夫。他們之間的日常散步是昨日問題與對話的重複,然而受困於這循環的男子卻依然能憶起當初兩人的相遇,是失散的個體遇到契合的彼此,就如同南北韓邊界消弭,兩邊的人們終得相聚。這僅僅是波默拉對愛所下的其中一則註解,他省去對時空的描寫,專注於單個場景的刻畫,在觀眾僅能接受低限度資訊,無法對角色所處的脈絡多做解釋的前提下,將強烈的情感放置於目光中心。劇作家試圖呈現的並非僅是列出情緒的多樣態,或觸碰那些遊走於灰色地帶的關係,如本次演出中,將師生情誼與親子之情並置比較的〈愛〉、在婚禮上揭露多人秘密的〈婚禮〉、凸顯神職人員與性工作者對這交易/情愛關係的認知差異的〈金錢〉。在角色默默含蓄或暴戾的情感之下隱藏著的,是湧動的情感與原欲。構成「愛」字的撇劃經多次翻折拉伸後,已非俗常熟悉的形貌。

對我來說,他的劇本雖然因克制地不輕易給出資訊而易於在不同文化脈絡下轉換,存有許多在地化或轉譯的空間,卻也十分仰仗演員對角色的想像。他們可能需要自行延伸一套對當前台詞的合理解釋,否則那些藏於字句間的巧勁極易變味,轉換為如八點檔般的張揚情緒。有點可惜的是,在演出中這樣的感受不時出現,在某些段落中,演員似乎將吼叫、哭喊、喧噪當作表達的捷徑,取代對角色行為及出口之言的思考,某種程度上讓本就刻意的情節更顯貼近媚俗的那端。不過,也有一些段落的演出讓人印象深刻,巧妙地捕捉到那些劇本的未盡之言,留給觀眾遐想的空間和點到即止的情緒。總體來說,學生製作難免帶點生澀,也受制於排練時間不易協調和其他外在因素,特別是本次演出位於一個不同於鏡框式舞台的古蹟內,團隊需考量更多的因素才能順利演出。在這樣的情況下,緊急出口製作能得到這樣的演出成果已實屬不易,但仍須演出文本的細節和情緒變換多加留意,試著在想像和台詞間找到詮釋的平衡。

2023臺北藝穗節《兩韓統一》

演出|緊急出口製作
時間|2023/08/24 13: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大廣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