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韓統一》:愛字深處那些背影
9月
07
2023
兩韓統一(緊急出口製作提供/攝影劉珈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26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分別是:〈我的部分〉、〈分手〉、〈婚禮〉、〈金錢〉、〈愛〉、〈小孩〉以及〈有愛還不夠〉。在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短篇背後,卻略隱有重複突現的母題,幾乎每個段落皆從一個極端的角度摸索在藏於愛一字中稠密狹縫之中的可能性。開場的〈我的部分〉是憤懟,在〈分手〉部分是不合理性的慾望,〈有愛還不夠〉則在內容與名稱上皆巧妙地回應了這些短篇中角色所處的困境。

有愛還不夠,無論是對於交往已久的情侶(分手),或即將踏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婚禮)、仰賴虛構的孩子維繫婚姻的夫妻(小孩)、突然決定離婚的妻子(有愛還不夠)來說,單單一個愛字怎麼足夠撐起共同的世界?又該如何確認此愛為真,而不是積累過多虛假而誤判的錯認?波默拉的劇本雖篇幅不長,但他擅長的正是揭露在生活中的暗流,將那些平時不見天日的人性暴露在日常下。與此同時,卻又對眼前一切有所保留,並不於那些沸騰的情緒多做停留,上個段落的情緒尚在消化,下個場景已然開始。

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兩韓統一》來自於本次沒有出演的〈記憶〉短篇,每天醒來皆會忘卻過往記憶的妻子和在旁陪伴,需要不斷重述自己身份的丈夫。他們之間的日常散步是昨日問題與對話的重複,然而受困於這循環的男子卻依然能憶起當初兩人的相遇,是失散的個體遇到契合的彼此,就如同南北韓邊界消弭,兩邊的人們終得相聚。這僅僅是波默拉對愛所下的其中一則註解,他省去對時空的描寫,專注於單個場景的刻畫,在觀眾僅能接受低限度資訊,無法對角色所處的脈絡多做解釋的前提下,將強烈的情感放置於目光中心。劇作家試圖呈現的並非僅是列出情緒的多樣態,或觸碰那些遊走於灰色地帶的關係,如本次演出中,將師生情誼與親子之情並置比較的〈愛〉、在婚禮上揭露多人秘密的〈婚禮〉、凸顯神職人員與性工作者對這交易/情愛關係的認知差異的〈金錢〉。在角色默默含蓄或暴戾的情感之下隱藏著的,是湧動的情感與原欲。構成「愛」字的撇劃經多次翻折拉伸後,已非俗常熟悉的形貌。

對我來說,他的劇本雖然因克制地不輕易給出資訊而易於在不同文化脈絡下轉換,存有許多在地化或轉譯的空間,卻也十分仰仗演員對角色的想像。他們可能需要自行延伸一套對當前台詞的合理解釋,否則那些藏於字句間的巧勁極易變味,轉換為如八點檔般的張揚情緒。有點可惜的是,在演出中這樣的感受不時出現,在某些段落中,演員似乎將吼叫、哭喊、喧噪當作表達的捷徑,取代對角色行為及出口之言的思考,某種程度上讓本就刻意的情節更顯貼近媚俗的那端。不過,也有一些段落的演出讓人印象深刻,巧妙地捕捉到那些劇本的未盡之言,留給觀眾遐想的空間和點到即止的情緒。總體來說,學生製作難免帶點生澀,也受制於排練時間不易協調和其他外在因素,特別是本次演出位於一個不同於鏡框式舞台的古蹟內,團隊需考量更多的因素才能順利演出。在這樣的情況下,緊急出口製作能得到這樣的演出成果已實屬不易,但仍須演出文本的細節和情緒變換多加留意,試著在想像和台詞間找到詮釋的平衡。

2023臺北藝穗節《兩韓統一》

演出|緊急出口製作
時間|2023/08/24 13: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大廣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