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韓統一》:愛字深處那些背影
9月
07
2023
兩韓統一(緊急出口製作提供/攝影劉珈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5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分別是:〈我的部分〉、〈分手〉、〈婚禮〉、〈金錢〉、〈愛〉、〈小孩〉以及〈有愛還不夠〉。在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短篇背後,卻略隱有重複突現的母題,幾乎每個段落皆從一個極端的角度摸索在藏於愛一字中稠密狹縫之中的可能性。開場的〈我的部分〉是憤懟,在〈分手〉部分是不合理性的慾望,〈有愛還不夠〉則在內容與名稱上皆巧妙地回應了這些短篇中角色所處的困境。

有愛還不夠,無論是對於交往已久的情侶(分手),或即將踏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婚禮)、仰賴虛構的孩子維繫婚姻的夫妻(小孩)、突然決定離婚的妻子(有愛還不夠)來說,單單一個愛字怎麼足夠撐起共同的世界?又該如何確認此愛為真,而不是積累過多虛假而誤判的錯認?波默拉的劇本雖篇幅不長,但他擅長的正是揭露在生活中的暗流,將那些平時不見天日的人性暴露在日常下。與此同時,卻又對眼前一切有所保留,並不於那些沸騰的情緒多做停留,上個段落的情緒尚在消化,下個場景已然開始。

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兩韓統一》來自於本次沒有出演的〈記憶〉短篇,每天醒來皆會忘卻過往記憶的妻子和在旁陪伴,需要不斷重述自己身份的丈夫。他們之間的日常散步是昨日問題與對話的重複,然而受困於這循環的男子卻依然能憶起當初兩人的相遇,是失散的個體遇到契合的彼此,就如同南北韓邊界消弭,兩邊的人們終得相聚。這僅僅是波默拉對愛所下的其中一則註解,他省去對時空的描寫,專注於單個場景的刻畫,在觀眾僅能接受低限度資訊,無法對角色所處的脈絡多做解釋的前提下,將強烈的情感放置於目光中心。劇作家試圖呈現的並非僅是列出情緒的多樣態,或觸碰那些遊走於灰色地帶的關係,如本次演出中,將師生情誼與親子之情並置比較的〈愛〉、在婚禮上揭露多人秘密的〈婚禮〉、凸顯神職人員與性工作者對這交易/情愛關係的認知差異的〈金錢〉。在角色默默含蓄或暴戾的情感之下隱藏著的,是湧動的情感與原欲。構成「愛」字的撇劃經多次翻折拉伸後,已非俗常熟悉的形貌。

對我來說,他的劇本雖然因克制地不輕易給出資訊而易於在不同文化脈絡下轉換,存有許多在地化或轉譯的空間,卻也十分仰仗演員對角色的想像。他們可能需要自行延伸一套對當前台詞的合理解釋,否則那些藏於字句間的巧勁極易變味,轉換為如八點檔般的張揚情緒。有點可惜的是,在演出中這樣的感受不時出現,在某些段落中,演員似乎將吼叫、哭喊、喧噪當作表達的捷徑,取代對角色行為及出口之言的思考,某種程度上讓本就刻意的情節更顯貼近媚俗的那端。不過,也有一些段落的演出讓人印象深刻,巧妙地捕捉到那些劇本的未盡之言,留給觀眾遐想的空間和點到即止的情緒。總體來說,學生製作難免帶點生澀,也受制於排練時間不易協調和其他外在因素,特別是本次演出位於一個不同於鏡框式舞台的古蹟內,團隊需考量更多的因素才能順利演出。在這樣的情況下,緊急出口製作能得到這樣的演出成果已實屬不易,但仍須演出文本的細節和情緒變換多加留意,試著在想像和台詞間找到詮釋的平衡。

2023臺北藝穗節《兩韓統一》

演出|緊急出口製作
時間|2023/08/24 13: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大廣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