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外面的世界,回返內在的領會《夜鶯》
5月
31
2016
夜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7次瀏覽
吳思鋒(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如果《夜鶯》的主題如導演鄭嘉音所說「迴繞在自由與愛中」【1】,那麼,無獨有偶版《夜鶯》引我們走過什麼樣的途徑,領會自由與愛?當安徒生原著中夜鶯棲息的御花園轉換為更具想像空間的「外面的世界」,而夜鶯美妙動人的歌聲變成由「耳朵」發出,故事裡那位住在世界上最華麗宮殿的皇帝,如何領悟、解放他佔有的權力慾望,便必須回返「聆聽」,夜鶯的歌聲不僅令所有人陶醉,也有喚醒人們童年樸實記憶,令人潸然淚下的魔力。夜鶯的歌聲,也是皇帝治理國家的警示,惡夢中的光。

然而,無獨有偶版的「聆聽」首先是在帶侍臣找到夜鶯的貧窮姑娘茉莉身上產生意義,她是夜鶯的翻譯者,只有她聽得懂夜鶯的說話,但無論童話或偶戲,皆非將民和官對立起來,因為大多數的市井小民雖然喜愛、懷念夜鶯的歌聲,但當他們聽到日本天皇遣使進貢的一隻「可把一首歌唱得每一遍都一樣」的機械夜鶯歌唱之時,仍然陶醉其中,不分所以。因此,不是「民」決定了聆聽的領地,而是

「貧」灌溉了聆聽的土壤。

貧民擁有聆聽的能力在先,進而影響皇帝對子民的愛護與敬重,這樣的相對關係在最後一首歌《春之歌Ⅱ》「茉莉-皇帝」的唱序亦有相應之處。而皇宮縮小為一個小圓台這麼大,圓台之外皆外面的世界,反而顯得宮殿存在如此渺小;侍臣一變三,身連身,大多時候僅由一人操偶,有意無意間強化官形象的同時,也增加觀賞的趣味。官官們本是皇帝與子民、宮殿與市井的中介者,如茉莉是夜鶯與皇帝間的翻譯者一般,佔有關鍵的發言位置,可是他們卻是唯一無法聆聽的角色,故事終究還是需要壞人,這也是聆聽做為主題的最大缺憾。無法區分機械夜鶯與夜鶯的歌聲有何不同的人民,則呈現另一種聆聽的樣態,他們不壞,聆聽夜鶯只為滿足基本慾望、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不求擁有。倒是原作中一閃而過的臨演,窮苦漁夫,搖身一變成了能發出睿智之聲的歌隊,吟唱〈冬之歌〉:「......這只是千千萬萬年中的某一季......」提醒我們故事不一定總有美好結局。

導演從原作的「皇帝落淚」延伸出「童年記憶」的時光圖景,聆聽之意經由夜鶯與皇帝、官與民的對應關係、外面的世界與內心世界......逐漸交纏出緊密的敘事,聽夜鶯歌唱便忍不住流淚,「想到小時候跑到外面撿彩色石頭」(引台詞)的皇帝,終於顯露自身的脆弱。在那個記憶世界,不在乎做了什麼會獲得回報、獎賞。在那個外面的世界,石頭的顏色如同宮殿一樣繽紛,但卻早已失去了那時的純真,一切就是投入進去,這麼簡單而已。而自由與愛,從來不在乎目的,始終源於聆聽自身與他人。

註釋:

1、參見場刊,鄭嘉音,〈《夜鶯》台灣製造,驚艷波蘭〉。

《夜鶯》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時間|2016/05/27 19:30 
地點|宜蘭縣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齣劇藝術表現下透出的批判,反映當代氛圍,而語言與場面調度中,更有著後設的趣味與鋒利,而這兩齣劇作分別各有「跨」的特質,如《夜鶯》跨國流動與融合的眼光,與《晴空小侍郎》在傳統戲曲基礎中,開啟現代混搭實驗進而產生向上生長的動能。(陳元棠)
4月
20
2017
唱出時光的流轉與場次情境的梗概,恰似傳統戲曲運用「戲」與「唱」的方式,在「戲」中,觀眾得以全身投入;「唱」段時,「旁觀視角」遠眺全局。(邱書凱)
12月
02
2016
舞台設計之妙,一個圓形的舞台,周圍可以隨意插入圓柱,支撐各種需要的布景;也可以插入樹枝,成為夜鶯棲居所在。空曠虛靜,契合中國美學的抒情簡淨美感精神,整齣戲觀之也的確清爽怡人。(謝鴻文)
11月
22
2016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