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本來就不同《Sky ~World challenge in Taiwan~》
5月
22
2023
Sky ~World challenge in Taiwan~(曉劇場提供/攝影蔡之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32次瀏覽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來到第五年的艋舺國際舞蹈節於今年(2023)轉型為國際舞蹈節暨交易平台,開啟了作品國際媒合的項目。當中作為2023曉劇場藝術進駐計劃的下島礼紗《sky ~World challenge in Taiwan~》亦是媒合作品之一。此作品原創於2018年,取材日本幾個著名的黑暗暴力事件:赤軍事件和奧姆真理教事件,旨在探索群體的瘋狂意識形態以及同儕壓力,【1】此次移地臺灣是希望藉由不同文化、歷史背景的國家,探索相似的事件是否會發生。

臺灣版與日本版

透過2023曉劇場藝術進駐計劃支持,此次《sky ~World challenge in Taiwan~》的版本,下島礼紗於作品前期已在臺灣以工作坊與招募舞者的形式進行長約三星期的發展。《sky ~World challenge in Taiwan~》保留了日本版的結構與表現手法,在舞作前半段以展示群體集體性與封閉性為主,後半段呈現在這集體且封閉的環境下形塑而出的意識形態與壓力,以及表演者需穿著同款式尿布、被打屁股、賞巴掌、舉冰塊等,甚至保留了奧姆真理教的「修行者之歌」與集體修行舞的段落。不同的是,臺灣版加入了未經專業訓練的素人身體,以及在霸凌段落因應不同國籍的表演者,將跨文化翻譯溝通融合成表演手法。當然,吃臭豆腐絕對是一種很臺灣的「印象」。

群體意識的表現

依據榮格心理學論述,人的人格由三部份組成:第一,意識;第二,個人潛意識;第三,集體無意識(原型)。其中,集體無意識指向全體人類所共有的內容,是超越個體意識的原型。人是群居生物,從幼兒到成人,從家庭到社會,無可避免地受到群體的眼光以及群體的意識影響。因此,人的心理會依據不同的社會情境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另一方面,社會性(sociality)與群性(groupishness)的意識又讓我們習於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輕易地區分我們與他人。因此,對於《sky ~World challenge in Taiwan~》如何探索不同文化脈絡下的同儕壓力與群體意識,原先是抱有期待的。

然而,當所謂同儕壓力與群體意識只停留於打屁股、賞巴掌、舉冰塊等行為,用來象徵不合理行為(罰則)被要求「合理」地執行,並將其視為突破自我、堅強意志、不放棄、追隨領袖之行為表現。而忽視其背後之所以形成此封閉性社群之複雜因素時,所謂將群體瘋狂意識狀態在作品呈現,則顯得蒼白無力。且受過專業訓練的舞者身體與素人的身體只是並置於舞台上,對於動作指令、執行,並未依其特性調度,亦讓所謂同儕壓力顯得無效,尤其當表演者展現的姿態其實是自我多於群性時。

另一方面,作為日本戰後社會最重大的黑暗暴力事件:「赤軍事件」、「奧姆真理教事件」其成因各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當中更是涉及日本共產主義、左翼運動、泡沫經濟頂峰與幻滅等種種因素。同儕壓力確實是人性的普遍問題,在強調群體和諧,重視群體更甚於個人的日本社會更是。然而,當他們被簡易成軍事化和上對下的行為、紅色警報和集體性舞蹈時,跨文化的觀者是否還能接收到原事件脈絡中失控的群體意識,亦或者,下島礼紗想傳遞的僅是如此?若是,那麼作為臺灣的觀者,更想知道的是,在臺灣的社會文化脈絡下,下島礼紗觀察到什麼樣的群體意識能讓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從而指向集體無意識的共性,尤其是在經過工作坊的情況下。

註釋

1、取自艋舺國際舞蹈節官網節目介紹。

《Sky ~World challenge in Taiwan~》

演出|下島礼紗(KEDAGORO)
時間|2023/04/22 13: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