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身抵抗巨輪的行動《女媧變身》
12月
24
2015
女媧變身(差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4次瀏覽
陳怡君(中正大學社會褔利系)

下筆很難,因為沉重的事實如此近距離上演,一幕一幕指證著台西村的困境,《女媧變身》像一隻銳利的手一把抓住我的喉嚨。

觀眾席呈L型面對著中央以沙土為底的表演區,而更遠一些是象徵著六輕的風之塔,以及西瓜農—扁擔伯的田。角色們站在沙土上、跪在沙土上、翻滾在沙土上,心中有的不是長生不老的妄想而是這片祖先所留下來的土地和河川,當Doctor walking問:「難道你不怕死嗎?」扁擔伯回答:「就像回家一樣,有什麼好怕的?」好像再度提起那個從工業時代以來就不斷被提問的問題:這些以「經濟發展」為名的工廠,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還是那只是一種比較、一種慾望,以生活為代價的殘破下去?

劇中「女媧」為一個看似瘋癲的母親,但是在漸漸變質的社會中,她反而是最清澄的人,而我分不清楚,劇中的現實和她的幻想,哪一個比較真實,畢竟對於離台西村遠一點的人,可能對於六輕與台西村都只是抱著某種想像和疑惑,疑惑我們能放棄六輕嗎?當我們沒有去了解更多,它就只像一個遠在天邊的噩夢,村民的聲音漸漸地被其他新聞沖淡成一個事件,只要我們選擇站遠一些,別人的痛苦就很容易顯得微不足道。劇中的時空既像未來又像遠古時代,但說的其實是現在,時間和元素上的虛實交錯使我更加迷惘,難以梳理,於是「不可確定的未來」、「真實的、以前不曾預見的現在」和「只存在於夢卻真實經歷過的過去」互相纏繞生長在舞台上,不適合被拆解開來,直到台西村民立儀和女兒里美現身,這種迷亂好像突然被一陣風吹開來,清清楚楚的確定了,這就是現實。

劇中扁擔伯、女媧和迷娃跳起了車鼓,以雙手拿著石頭互相敲擊,在狹小的空間裡顯得特別重、特別大聲,車鼓象徵著人與土地的關係,也象徵著「逆向」,當腳陷入泥土,農民們用力地拔起,然後另一腳又陷入,農民們依舊奮力拔起,這樣重複陷入與重複拔起的過程,是費力地逆向移動,以肉身抵抗被時代的巨輪輾過,但在民間傳統中車鼓是一種慶祝,在各種喜慶的日子作「熱鬧」的儀式,當它的詼諧被代換成沉重,似乎是為車鼓換上別的皮膚,讓村裡的喜慶變成了悼念,與土地永別,因為這裡已經沒有豐收,也沒有年輕人了。

《女媧變身》中有太多真實世界的反射,除了上述的車鼓、女媧之外還有裸身的鰻魚、風之塔和時間之木等等,但我們一時之間難以消化這麼多的訊息和隱喻,所以我只能選擇先大量的吃下去,回家再慢慢思考,至於遺漏多少或是消化多少就個人不一了,關於戲劇到底需不需要先讓觀眾看懂,一直是各方有各方意見的問題,要留給觀眾多少詮釋的空間也沒有一致的答案,但我想這些問題都阻止不了我們去追尋這齣戲從哪裡出發,以及接下來又將通往何方,相對於許多戲劇結束成為一個回憶,導演鍾喬在結束時邀請大家共同參與反空汙的大遊行,讓這齣戲的結束延伸成了一個行動與一顆顆種子。

《女媧變身》

演出|差事劇團
時間|2015/12/06 19:30
地點|台北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有貼近現實的取材與觀照,無一不流露與展現出創作者對台西村題材的熟稔與關懷,但作為女媧已成為變種的「自噬者」的預言,夢魘沒有顯現,寓言的張力被現實淹覆,現實又太多隱喻與符號,一個超越時空的乖誕荒地依舊沈落為某一農村的現實。(紀慧玲)
12月
24
2015
在這樣一半寫實、一半魔幻的穿插敘述上,「劇情」與「證言」孰為主?孰為輔?這樣雙軸線的敘述方式,要包含美學的呈現,又要有社會學的分析與穿透。在90分鐘的劇作上,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范綱塏)
12月
16
2015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