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就裡的女武神《女武神》
6月
13
2014
女武神(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1次瀏覽
羅志誠(非專業演員)

應該是評論者挑剔的太少,而空想的太多,才會造就出這麼一場漫不經心的專業演出。這齣戲將街頭抗議常用的行動劇,嫁接上「台灣龍捲風」式的通俗趣味,因此創造出一種驚人的效果:理所當然的幼稚。按照故事的邏輯,我猜想是因為有個威權的父親佛旦,所以女兒們理所當然的被教得如此幼稚。但造就這種效果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反映現實、諷刺時事嗎?問題是,將現實的雜亂無章搬上舞台,就反映了現實嗎?

這齣戲讓我想到了三件事情。一、不管是喜劇還是悲劇,挖苦的還是感傷的,顛覆還是傳統的,前衛還是寫實的,原則應該不會不一樣:在舞台上要創造出一個「真實」的角色,是如此不容易的事。但要讓一個角色失去生命,成為傀儡,倒是很容易,只要漫不經心就夠了。二、當「解說」取代了表演,就失去了表演真正的魅力了。三、排練中會遇到許多難題,那是劇本本身所造就的「謎」。「顛覆」很容易成為這些難題的簡單答案,甚至是理所當然的理由。

因此我要試著做一個挑剔的觀眾,僅憑著,提出以下或大或小的問題。如Peter Brook所說的,這應該就是劇本本身所造就的謎: 為什麼當女武神的主題出現時,女兒們要跳健康操?為什麼號稱二十歲的女兒,要表現的如同十歲的小孩,以裝可愛的方式換得父親的垂愛?為什麼要丟飛盤?為什麼齊格琳會突然從被奴役的狀態中覺醒?齊格蒙本來就知道他會拔出那把劍嗎?還是有什麼無以名之的東西在驅動他,這需要用甚麼樣的身體或舞台設計來表現?佛旦在承受甚麼重擔嗎?或有難言之隱嗎?那最受珍愛的女武神了解父親真正的意志,指的是甚麼?幼稚的女兒們怎麼會突然就成熟了、知道反抗了?九個女兒都有自由意志嗎?還是部分有、部分沒有?有需要安排到九個嗎?

導演如何回應這些「謎」?我觀察到的是:沒有特別想法的故事線就用講的,有想法的就誇大地表現,但不一定串的起來。演員聲音的表現豐富,但身體的塑造還不夠,舞蹈就更不用說了;情緒有做出來,但背後沒有足夠的動機來支撐這些情緒;有許多時候是在表演台詞,身體卻沒有相對的回應。服裝沒有做到引導角色塑造的功能,音樂也沒有做到引導動機發展的功能。整體的音量持續亢奮飽滿,好像是不敢停下來沉澱思考。 在將近兩小時的戲中,我是如坐針氈。我想了很久,到底是甚麼讓我如此不滿?演員表現稱職,所以這和演員無關,甚至和服裝、和音樂都無關。所以我猜這和導演有關:應當要自我要求去面對的「劇本中的謎」,沒有被好好的處理。

以上是我的主觀立場。這立場來自以下的價值觀,有關於什麼是好戲的價值觀:好的戲劇是邀請觀眾在表演中一起解謎的過程。缺少解謎的活動,因此也就沒辦法「將寶貴的與無用的內容分開」,也就不成為藝術了。什麼是無用的內容?我想是為了博君一笑而放進去的小聰明。什麼是寶貴的內容?我想那是一種假戲真做的執著,這種執著會逼的演員去追問許多他認為至關緊要的問題,將這問題當作是自我挑戰的「謎」,並在排練中去試驗各種可能性,尋找最「真」的可能。

至於「顛覆」,我的意見是,先要想辦法做出真實的幻覺,再想怎麼顛覆吧。

《女武神》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4/06/07 16:00
地點|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四連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謂的「拉夫拉語彙」,雜揉雜耍、偶戲、電影、動畫、戲劇、歌劇類型,型構奇巧又帶些取巧的混搭,廣受歡迎,已經正式進入歌劇製作的語彙,相信今後仍會以異質的多語發聲。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看見死屍拍手叫好,這是諸神黃昏,眾聲喧嘩的世界。‭ ‬(王寶祥)
10月
18
2017
當晚演出讓人感到可惜的是,呂紹嘉指揮下的國家交響樂團,從第一幕前奏曲開始便產生了力度不足的問題,而顯得虛弱、渙散,許多雄渾、激烈的場面似乎處理的太「輕」。加上臺中國家歌劇院本身非常不理想的音樂效果,使得上述問題更為嚴重。(武文堯)
10月
18
2017
角色卡在神話人物與新身分之間不上不下,隨著劇情推向高潮,動機越來越不明確,彷彿只是為了要追隨劇本的走向。如此看來,劇本淪為政治宣言的配角,是不是「女武神」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白斐嵐)
6月
20
2014
這作品究竟是重新對「劇場作為革命的預演」有新一層的想像創造或嶄新的社會能動性策略?還是再一次地反覆地尋找革命未完成的受挫者的集體慰藉?關於這點,還有很高的議論空間。(黃鼎云)
6月
13
2014
編導鴻鴻「借屍還魂」,直指這台灣社會的當代預言,在眾演員賣力出色的表演之中,讓人在劇場中不斷思考著劇場外的世界。返回藝術家們在318學運中的手足無措,和理論學者用盡氣力將藝術編織進學運的脈絡,或許,藝術真正的戰場就是在作品之中。(謝東寧)
6月
12
2014
一齣看似逢場作戲的演出,卻展現了跨越時空、文化與文本的超級對位。編導鴻鴻深厚的歌劇研究基底,徹底做足了《女武神》的反骨精神,全劇十足的諷刺和幽默,讓我禁不住直呼:這真是我最喜歡的一齣鴻鴻的作品!(傅裕惠)
6月
09
2014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