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正反詰辯《去自由》
11月
13
2015
去自由(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1次瀏覽
紀慧玲(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謝杰樺曾於2014「下一個編舞計畫」發表《舞者與編舞者》,以單人形式討論舞者與編舞彼此關係,你消我長,延展為場上的某種緊張「權力」關係。今次《去自由》,概念相近,同樣在編舞者現身、交付指令的動機下,由舞者呈現規則(馴)/不規則(馴)身體狀態,一部分時間並交由舞者自我呈現,最終則擴及身體與空間的動態變化,舞者與燈光共舞。

類似的嘗試並不陌生。布拉瑞揚於2013雲門2「春鬥」發表的《搞不定》曾令我們印象深刻。編舞者遙坐觀眾席發號指令,在大結構順序下,編舞者隨時改變指令,調度場面,以形成舞作流動(運動性)與空間構成。《搞不定》或許是編舞與舞者的某種「賽局」,其中的緊張關係一直維繫不斷,舞作因此呈現出來是更多的身體即興能力與爆發力,而編舞者的權力位置從未動搖。

從《舞者與編舞者》到《去自由》,謝杰樺同樣現身,不同的是,作為編舞者,謝杰樺一直試著交出權力,或說,將「編」舞(身體)的權力與「表演」者共享。《去自由》首先透過一段預錄的排練動作指令,場上僅見一只小木人,紋風不動,觀眾可以自行想像木人關節可能的動作。接著,舞者現身,依著同樣錄音指令再做一遍。這段「序言」,揭示了往後開展的主題,也就是《去自由》的提問:去掉指令,身體有多大自由?然而,觀舞之後,令人感興趣的卻是一道相反的命題:指令誰予誰奪,自由又由誰定義與不定義?

提問是淺顯易明的。照指令操演一遍後,舞者退至邊線,謝杰樺開始邀請舞者一一登場,隨著不同的對話,「你平時怎麼跳舞」「最真實的你如何跳舞」「如果你來模倣誰」…由舞者各自發展。這些片段,對觀眾而言,很像排練場上的「幕後」操作,當然也可視作每位舞者的solo。謝杰樺的提問像是將「球」丟回舞者,意圖給予舞者自己詮釋、編排的權力,但上述舉例的提問相當類近,而「球」並沒有相互拋接,形式上仍成為發號者與接令者。當發號者試圖讓接令者「反求自身(主體)」,觀眾看到的是一個沒有參照架構的已知,對其前身(原來狀態)與後來(擺脫指令之後)的無明,由是,自身變成為一個個模糊的「個體」,並沒有主客、變異之別。所謂「去」自由,如何讓「去」表現出相對的能動性,由於提問方式接近,舞者身體的表意方式差異不大。

第二階段,加入了燈光因素,編舞者請舞者回答與燈光(及燈光設計者)的關係,同樣交由舞者發揮。這段從solo進到所有舞者群體加入的畫面,雖有了不同燈光變化,但同樣的,燈光與舞者的對話方式仍是兩兩互為一個個體,既非即興對話,在相對「固定」的光的範圍與空間內,流動雖由舞者發動,但由燈光所框定的空間維度似乎也讓光成了另一個隱形指令、看不見的編舞者。

上述反覆進行的段落,對編舞與舞者而言,具有「局內」意義,即舞者在有限制的指令下,如何表達自我。只是,這樣的思考,關於身體與哲學的命題,透過場上的「表演」,如何成為觀眾可感的模組狀態?如何讓不具有舞者與編舞身分的觀眾,在有限的線索下,延展為共時共感的經驗?就接受面而言,發問者的提問似乎為開展一個演出文本而來,但個別又相近的個體,反覆同一答問,重複的概念一再演繹,觀眾腦內的模組無法自行運作形成更大結構的理解,而如果單靠動作與形體的情動力,舞者的表意十分雷同,不免讓觀眾無從衍生更多想像與自由。

或許,《去自由》的提問最可貴的一點其實是其反論:指令誰予誰奪,自由又由誰定義與不定義?編舞一直在台上,手持麥克風,不管訴諸多少形式,權力結構其實沒有改變(最明顯的一點,舞者表演何時停止?這是被決定的,舞者並沒有更多的自由)既然沒有終極、唯一答案,卻不斷思索著(編舞)權力讓位的可能,與其將此過程演現於觀眾面前,觀眾可能不免思忖,讓我們直接看成果吧。但議題並非不可為,Q & A的形式導引觀眾進入一場議題式的表演,議題既關於舞者、跳舞、編舞的自由權的可能,其追問自不可能停留在單一發話與接收,勢必有衝突、反應或對話。一個簡單的疑問,去掉指令,舞者身體就自由了嗎?錄音教練象徵的不僅是指令,更是舞蹈語言的慣性,來自類近背景的舞者,清理所有訓練養成的慣性將是如何的不容易。Q & A如果要讓觀眾/聽者感興趣,非得挖得夠深、夠澈底,即使這將使演出呈現安那其式的政治性,但也只有如此,議題最終才成為一場表演,而非啟動而已。

《去自由》

演出|謝杰樺
時間|2015/11/07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方法來看《去自由》,謝杰樺以分析、拆解、提問的途徑追索議題,固然是有趣且具挑戰性的切入手法,不過方法也往往引領著問題的走向與結果,以分析、拆解與詰問等減法逼近的方式,是否能得其精要,至少在這個作品中的討論與呈現方式,難以顯見。(樊香君)
11月
20
201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