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拒絕,除非選擇離場──《消失台北》中的不在場抗爭
12月
23
2020
消失台北(盜火劇團提供/攝影58k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8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盜火劇團這次帶來的《消失台北》,將觀眾設定為受邀參加一場說明會的貴賓,巧思多放在參與和隨之而來的體驗。說明會發生在近未來,入座後,我們經由一男一女兩位主持人的介紹(口條儀態皆刻意模仿商展上的常見樣板),以及投影在三面牆上的大量影像,回顧了台北百年來的土地、建物與生活文化,最終望向這座都市未來可能的新形貌:建物和居民皆彼此連通,個別單元卻喪失生機,氣氛異常冷冽,一切簡單便利也單調死寂──「敵托邦」的世界觀設定相當鮮明。

舉辦這場說明會的公司叫「ASI」,力主打造便宜、便利、最宜居的建材、建築,乃至整體都市規劃;為此,它們藉著這場說明會的機會向觀眾募資,方式是讓我們競標台北過去的文物(入場時,我們得到了「五十億」、「一百億」和「兩百億」的代幣若干枚)。從寧夏夜市的帆布殘餘,到國家圖書館的貿易英文專書,其中還包括圓山舊兒童樂園時代的門票,我們就這樣幾億幾億元地瓜分了台北,將台北中飽私囊,終讓「消失台北」成為現實。高昂的交易面額代表的,是物價的極端飆漲,也是再也無法遏止的通貨膨脹,而兩位主持人則大方表示:募得的資金當然會充分利用,但若投資無果,那……他們也不能怎樣。

特別有意思的是,當貴賓離開會場,即演出結束之後,我們看到入口處說明會的前台已經被推倒,弄得一團亂,抗爭標語貼滿、灑滿了場館地下室通道的牆上和地上,似乎我們正在安穩聆聽主持人的說明、刺激競標台北殘餘文物的當下,場外發生了一場激烈的對峙,而貴賓們一無所知,對於要求居住及土地正義的抗爭者也毫不在意(是的,頭也不回地離開現場,準備返家)。至於原本在前台殷勤招待觀眾/貴賓的工作人員(他們或許是劇組的行政人員,但透過這樣的安排,也成了某種演員),早已鳥獸散。

消失台北(盜火劇團提供/攝影58kg)

在比特幣再次突破兩萬三千美元的現在,欣賞這部作品可謂正逢其時。我們總是被許諾很多新事物,但是否能夠達成,沒有人可以保證,而達成之後的甜頭,也極少人可以嚐到。在邁向新事物的過程中,身邊老舊的、熟悉的東西一一消失。我們對這樣的過程應該抱持什麼態度?欣然接受已不可能,因為公眾教育正在提升,社會對人權的要求更加嚴格,就算只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形式(或儀式)本身也有一定約束力。但是,要採取斷然批判的立場也不切實際,因為勞動者和消費者的需求正在日新又新(不管這些需求是不是被創造出來的),實用、快速、廉價但又看起來美好、扎實、恆久的商品,絕對是未來共識。

卡在這兩種立場之間,模仿或扮演那些社會層峰人士,反倒成了一個方便的切入點。模仿不見得是認同,但也不全然是諷刺,在這個巧妙劃出的空間中,大眾成了統計學的中間值,很多話不適合明說,很多意義也難以闡明,但一看就明白;我們不輕易挑一個選項表態,「維持現狀」才是恰好的王道。那麼,現狀是什麼呢?比「模仿」更麻煩的,是「被動模仿」,正如我們這些觀眾一踏入場內,便莫名其妙地變成了財大氣粗、有資格競標台北的貴賓──你、你、你和你,不能隨意拒絕。現狀就是如此:我們必然是社會關係的乘載者,用以執行各種結構所需的職能──你必須不停扮演一個什麼,總之不能直接呈現你自己。

從前那些古老的、能夠在舞台上的故事搬演到一定程度時自由抽離的「觀眾」,已經不符合未來趨勢,你們必須也成為「演員」,必須因為「參與」而無預警地也成為另一群演員。新的劇場不允許你不參與,正如當前社會禁止你反抗。「參與式劇場」不對老派觀眾的胃口,但它在形式上已經提出了最契合、最反映社會現狀的命題。就此而言,我們不能拒絕也不該拒絕。既然觀眾被迫作為貴賓參與了消失台北的恐怖計畫,那就只能將僅有的主動性寄予那些不在場的抗爭者。在他們身後,還勉強藏有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只有當你離開或有意識地撤離這個暴力的現場時,才會在驚鴻一瞥中悄然感受到。

《消失台北》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0/12/19 14:30
地點|濕地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