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拒絕,除非選擇離場──《消失台北》中的不在場抗爭
12月
23
2020
消失台北(盜火劇團提供/攝影58k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07次瀏覽

文 張又升(2020年度專案評論人)

盜火劇團這次帶來的《消失台北》,將觀眾設定為受邀參加一場說明會的貴賓,巧思多放在參與和隨之而來的體驗。說明會發生在近未來,入座後,我們經由一男一女兩位主持人的介紹(口條儀態皆刻意模仿商展上的常見樣板),以及投影在三面牆上的大量影像,回顧了台北百年來的土地、建物與生活文化,最終望向這座都市未來可能的新形貌:建物和居民皆彼此連通,個別單元卻喪失生機,氣氛異常冷冽,一切簡單便利也單調死寂──「敵托邦」的世界觀設定相當鮮明。

舉辦這場說明會的公司叫「ASI」,力主打造便宜、便利、最宜居的建材、建築,乃至整體都市規劃;為此,它們藉著這場說明會的機會向觀眾募資,方式是讓我們競標台北過去的文物(入場時,我們得到了「五十億」、「一百億」和「兩百億」的代幣若干枚)。從寧夏夜市的帆布殘餘,到國家圖書館的貿易英文專書,其中還包括圓山舊兒童樂園時代的門票,我們就這樣幾億幾億元地瓜分了台北,將台北中飽私囊,終讓「消失台北」成為現實。高昂的交易面額代表的,是物價的極端飆漲,也是再也無法遏止的通貨膨脹,而兩位主持人則大方表示:募得的資金當然會充分利用,但若投資無果,那……他們也不能怎樣。

特別有意思的是,當貴賓離開會場,即演出結束之後,我們看到入口處說明會的前台已經被推倒,弄得一團亂,抗爭標語貼滿、灑滿了場館地下室通道的牆上和地上,似乎我們正在安穩聆聽主持人的說明、刺激競標台北殘餘文物的當下,場外發生了一場激烈的對峙,而貴賓們一無所知,對於要求居住及土地正義的抗爭者也毫不在意(是的,頭也不回地離開現場,準備返家)。至於原本在前台殷勤招待觀眾/貴賓的工作人員(他們或許是劇組的行政人員,但透過這樣的安排,也成了某種演員),早已鳥獸散。

消失台北(盜火劇團提供/攝影58kg)

在比特幣再次突破兩萬三千美元的現在,欣賞這部作品可謂正逢其時。我們總是被許諾很多新事物,但是否能夠達成,沒有人可以保證,而達成之後的甜頭,也極少人可以嚐到。在邁向新事物的過程中,身邊老舊的、熟悉的東西一一消失。我們對這樣的過程應該抱持什麼態度?欣然接受已不可能,因為公眾教育正在提升,社會對人權的要求更加嚴格,就算只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形式(或儀式)本身也有一定約束力。但是,要採取斷然批判的立場也不切實際,因為勞動者和消費者的需求正在日新又新(不管這些需求是不是被創造出來的),實用、快速、廉價但又看起來美好、扎實、恆久的商品,絕對是未來共識。

卡在這兩種立場之間,模仿或扮演那些社會層峰人士,反倒成了一個方便的切入點。模仿不見得是認同,但也不全然是諷刺,在這個巧妙劃出的空間中,大眾成了統計學的中間值,很多話不適合明說,很多意義也難以闡明,但一看就明白;我們不輕易挑一個選項表態,「維持現狀」才是恰好的王道。那麼,現狀是什麼呢?比「模仿」更麻煩的,是「被動模仿」,正如我們這些觀眾一踏入場內,便莫名其妙地變成了財大氣粗、有資格競標台北的貴賓──你、你、你和你,不能隨意拒絕。現狀就是如此:我們必然是社會關係的乘載者,用以執行各種結構所需的職能──你必須不停扮演一個什麼,總之不能直接呈現你自己。

從前那些古老的、能夠在舞台上的故事搬演到一定程度時自由抽離的「觀眾」,已經不符合未來趨勢,你們必須也成為「演員」,必須因為「參與」而無預警地也成為另一群演員。新的劇場不允許你不參與,正如當前社會禁止你反抗。「參與式劇場」不對老派觀眾的胃口,但它在形式上已經提出了最契合、最反映社會現狀的命題。就此而言,我們不能拒絕也不該拒絕。既然觀眾被迫作為貴賓參與了消失台北的恐怖計畫,那就只能將僅有的主動性寄予那些不在場的抗爭者。在他們身後,還勉強藏有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只有當你離開或有意識地撤離這個暴力的現場時,才會在驚鴻一瞥中悄然感受到。

《消失台北》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0/12/19 14:30
地點|濕地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當今世界,詮釋《馬克白》的作品難以計數,王墨林執導的《祭典・馬克白》倒是給出一個意外:無政府主義的訴求,在劇中脫自白大鉉之口。對於這個宣告,有關注他劇場實踐的人並不生疏,特別是他近年來關切日治時期的台灣思潮
11月
28
2025
《我,有一個問題?》的創作便是依循在這種心理機制下,試圖讓每個行動能夠在已知的日常與未知的奇異間,為觀眾創造一個不以結論為導向、保持可能性與可感知的世界。
11月
27
2025
儘管切入的方式不一樣,薛美華和鄭嘉音不約而同地從自身狀態出發,透過藝術創作,直視不再美麗的身體與生命狀態,在時序與創作上都經過時間淘洗,進入(創作者)的中老年,展現了長久與物件工作的從容與餘裕。她們享受時間、面對材質、創造空間、看見自身的狀態,然後融合彼此成物。
11月
26
2025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