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水面劇」的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主張「創作意在水上水下奔遊,與世間一切藩籬對話,打撈世界整體的真實面貌,尋找溝通與連結,並謀求行動與超越之道。」【1】今年推出的新製作《歐菲斯星球─職場文化變革》也企圖延續該基本創作目的,但實際上本製作是否真的能與「世間一切藩籬對話」,創造溝通、連結,或仍有商酌空間。
《歐菲斯星球─職場文化變革》的劇場空間佈置似大型秀場,舞台背景及觀眾席左側皆有大型LED螢幕,在演出中播放影像及提示字卡,觀眾席間散落不少充氣睡墊、大型瑜伽球,讓觀眾能或坐或臥。在等待開演時,舞台上的大型螢幕則播放素人演員們向鏡頭訴說參加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主辦的療癒劇場工作坊心得,包括工作坊如何有效協助自己在職場工作上更順利、調整在職場上的工作心態。演出的故事框架為劇場是一個大型的飛船,即將離開地球歐菲斯(諧音英文的辦公室office),前往歐菲斯星球──在劇場的整體論述中,前者象徵現實生活的職場,後者象徵理想的職場環境,而來到劇場的觀眾就是飛船上的乘客。整場演出無統一故事線,而是由不同演出片段組成,大致可分成兩種表演形式:一類是由主持人(劇團藝術總監張嘉容)帶領觀眾做活動或引導發言,另一類是由演員演出在職場上遭遇的各種困境,以及個別情境下,該當事人如何找到最後解決困境的方法。
在節目售票網頁上,《歐菲斯星球─職場文化變革》強調「參與」的元素在演出的重要性,主打沉浸式劇場,「打破舞台框架,將觀眾融入表演元素,一起跟演員解決職場困境」【2】,「集結不同職涯階層職位的民眾以及影視明星」與觀眾「在劇場當一日同事,比比看誰是溝通高手,解決問題」,以「一同做出你心目中的職場文化變革」,並期待「人人都可化身為問題解決和溝通高手」【3】。易言之,本劇預設每個人的問題解決與溝通能力的潛能,並希望經由各種不同背景的演員及觀眾的聚集、討論,促成職場文化的改革。
不過,本劇文案透露出的對職場文化的改造企圖似乎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即使文案強調場內搬演的故事皆為真實案例,但若要論「真實」,那麼在真實生活經驗中,不同社會階級和職位的人根本不大可能齊聚一堂、解決共同的職場困境。首先,共同困境存不存在就讓人存疑;心理師的職場難題是要如何與不同社會背景的個案建立關係,機車銷售員要考量如何讓客人了解不同車款的差異,大學裡外包清潔工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有效分配打掃時間──不同生產工具和生產模式下的勞動者遭遇的問題各異,又如何有共同問題可相聚討論、研擬解決方案?各擁差異的人們又如何可能有相遇、習得彼此的語言,並互相聆聽的機會?雖然文案寫到本劇期待讓觀眾「認識何謂人類的多樣性」【4】,但它對差異的想像卻顯得扁平,因為製作本身隱約透露出,它預設身處不同社會位置的勞動者可以有「平等」相遇,並「民主」的共同思考變革,但這種先決預設反而落入「忽略階級和資本差異」的險境中;同時,通常帶有高度反思性的參與式戲劇的語言和操作模式,反而被挪用來滑過可能實際上更牽涉階級、經濟、性別、族群等面向的社會問題。這讓人忍不住想起伊莉莎白‧畢沙普(Elizabeth Bishop)在《人造地獄》(Artificial Hell)裡對特定參與式概念的批評:「在關於參與式藝術的特定論述中,人際互動的倫理壓過了社會正義的政治。」【5】
此時該討論的是:《歐菲斯星球─職場文化變革》演出中,動用的「參與」技巧就戲劇效果而言是否成功?在政治美學的關懷上,參與式戲劇時常關心劇場裡的「民主」問題,即戲劇企圖改變台上演員表演、台下觀眾被動觀看的觀看關係,打破觀眾和演員的疆界,讓觀眾主動參與到戲劇的製作和生產之中,而本劇文宣所言的「打破舞台框架,將觀眾融入表演元素,一起跟演員解決職場困境」便帶有類似意味。綜觀本劇動用的觀眾與表演的互動時刻,包括一開場主持人鼓勵觀眾四處走動,也可以走上舞台,或坐臥在觀眾席的睡墊和瑜伽球上,以及邀請觀眾站到麥克風後回答特定問題(名字、職業、為什麼想要離開地球歐菲斯)等。第一種技巧可以猜測是導演企圖打破傳統鏡框式舞台的設計,讓觀眾可以四處走動、觸摸環境,矛盾的是一段時間後主持人仍搖鈴要求觀眾坐回定位(包括離開舞台),之後的表演雖然偶有演員跑入觀眾席中,但仍然主要都在舞台發生,並沒有脫離傳統鏡框式舞台看與被看的關係。至於第二種技巧,首先就我觀賞的場次而言,實際上觀眾的反應並不熱烈,少見觀眾的主動參與;其次是觀眾的發言對演出的安排事實上也沒有造成任何影響,遑論與演員共同解決困境。至此,《歐菲斯星球─職場文化變革》出現了一種內部矛盾,它一方面期待將觀眾融入表演元素,另一方面卻又無力讓觀眾的參與和原有的劇場元素產生互動,兩者格格不入,反而使觀眾參與的橋段顯得多餘。
本劇呈現的另一困境是,試圖在兩小時的製作中填入太多表演者的生命經驗,以及迫不及待的說出表演者找到的解決困境的方法,缺乏鋪陳時間與戲劇技巧,以致每個故事的重演大多只有較扁平化的再現,或直接通過口白表達,而流於不停拋擲對觀眾而言再熟悉不過的口號和人生道理:「勇敢做自己」、「我一定做得到」、「我要自我突破」、「好好為自己加油」、「充實進修自己」⋯⋯等,並不是不能理解這些體會為真實經驗,來自表演者演前參加的戲劇治療工作坊,但當戲劇治療工作坊的內容走向公開售票演出,它便必須考量它走向大舞台的必要性,例如它能否得到觀眾的共鳴(或不共鳴)?戲劇預見了什麼觀眾不自知的生命徵兆?戲劇除了為表演者自身創造意義,還要為觀眾,或它所使用的藝術形式帶來什麼不同的體驗和可能,而不只是走回頭路?甚至,當台上一名演員模仿刻板印象中原住民的「不標準」中文腔調,與使用「的啦」為語尾助詞時,以及另一名演員將MBTI 量表(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當作簡單分類同事人格的準則,而忽略MBTI量表作為專業心理評測工具的嚴肅性時,劇場是否意識到它也真實碰觸到的政治性問題?
註釋
1、出自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官方網站,網址:http://labelledormeuse.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1592.html。
2、參見兩廳院售票節目資訊,網址:https://reurl.cc/dYjq8。
3、ibon 售票節目資訊: https://ticket.ibon.com.tw/Web/ActivityInfo/Details/35660
4、同註1。
5、Bishop, Claire. Artificial Hells: 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 London: Verso, 2012. p.25 此處為筆者自行翻譯。中譯本可參閱克萊兒.畢莎普著,林宏濤譯:《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5年。
參考資料
吳姵瑩:〈你也測了MBTI嗎?聽聽心理師怎麼說〉,愛心理,網址:
《歐菲斯星球─職場文化變革》
演出|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
時間|2019/07/21 14:30
地點|花漾Hana展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