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待脈絡化的人生推理——評故事工廠《倒數婚姻》
10月
06
2023
倒數婚姻(故事工廠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17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故事工廠的《倒數婚姻》,倒數偉宣和婷婷的婚姻,原本是人人稱羨的「佳偶」,卻開始出現似乎無可彌補的裂痕,回首過往,兩人不禁思索:這一切是從何時開始走上歧路?編導以「完全倒敘」的手法,回溯兩人關係的重要階段:兩人因婷婷在大學話劇社的演出而初識,相隔數年,在婷婷入圍金鐘獎的慶功宴上重逢,偉宣選擇婷婷,與初戀情人又真分手。婷婷星途看好之際,偉宣家族經營的餐廳卻遭祝融之災,為了支持偉宣重起爐灶,她毅然放下演藝事業,走入婚姻家庭。有了小孩之後,偉宣的餐廳逐漸步上正軌,婷婷卻受產後憂鬱之苦,繁雜家務更讓她哀怨不快,而有復出的念頭。未料,她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與攝影師發生婚外情,偉宣心生疑慮,又巧遇正受家暴之苦的初戀情人又真,因此動了是否重新來過的念頭。偉宣與又真相擁的身影,被好事網友拍照上傳,引來八卦傳聞,讓他與婷婷的婚姻,更深陷難解情狀。

《倒數婚姻》的取材,是典型的通俗戲劇內容,但,編導嘗試以「完全倒敘」方式,在稍嫌陳套的人物、故事中,發掘新意,更深入婚姻親密關係的內在,對涉事雙方有更多包容理解。但從前段的情節大要來看,偉宣與婷婷的婚姻故事,還是不脫一般通俗作品的制式思考:男性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讓他無法了解另一半追求自我完成的渴望;女性為家庭和兒女做出犧牲,感受委屈,終於進入職場,自我肯定卻還是要來自另一個男性(攝影師)的凝視(鏡頭);夫妻失和原因,不是外遇,就是繁重家務,特別是照顧兒女的「責任」,既不能凝聚夫妻情感,更成為兩人衝突起因;而婚姻以外的相關人等,不是提供「智慧金句」(「女人沒有婚姻不會死,沒有愛才會死」)的「諍友」,就是坐看潑辣好戲的好事者,但無論體貼或窺探,對兩人關係發展,其實都無關緊要。

將婚姻關係現狀視作待解案件,以「倒敘」手法試圖推理澄清,確有新意,但,在推理的過程中,如果只能著眼於那些看似清楚的「現象」,例如日常瑣務的煩擾,或充滿戲劇性的變化,例如對彼此不忠的欲望,而不能掌握關係中的幽微細節(nuance),也就是那些不能明白判定對錯的情緒反應,總是自相矛盾的愛怨情感,委屈或包容、犧牲或體貼的糾結不清,我們終究無法瞭解婚姻關係中的兩造,是如何努力維繫對彼此的情感,又是如何逐漸失去「愛人」與「被愛」的能力,更甭論如何才能「重新被愛」,「重新愛人」。婷婷與偉宣兩人身邊的相關人物,特別是初戀情人又真,和攝影師小建的角色設定,都太過簡單,也難以合理化他們對夫妻兩人關係的重要影響:又真是沒有夢想、想法的天真女孩,因此比不過懷抱成名美夢、知道如何揣摩角色的婷婷,成為無力反抗的家暴受害者之後,才能得到偉宣的同情與陪伴;小建則是身材與美感兼備,能夠看出婷婷之「美」的「慧眼」,當然要勝過眼中只有食物的偉宣,只是,他卻從未清楚說出是什麼樣的「美」,強調愛情的重要性,卻又抱怨「為什麼親情和愛情要放在一起討論」,讓人不知其所以然。

婷婷和偉宣的婚姻故事,因此無法讓我心生同情。我也無法理解,他們的努力(試圖對話)或缺乏努力(少了聆聽的對話),究竟如何讓他們的關係走上歧路。在「倒敘」的過程中,婷婷真的知道如何「成為自己」,偉宣真的知道如何「彼此都讓一點」嗎?

編導運用人偶與真人演員的交錯,從婚姻主題衍伸出來,嘗試凸顯表象與真實對照的主題:「人間佳偶」與「人後假(怨)偶」的對比,表現內在難以言說的情緒,用心值得肯定,操偶技術也相當嫻熟俐落。只是,「人偶」作為一種象徵,其指涉內涵卻不斷變化,甚至出現相互矛盾的情形:是內在的熱切情慾,還是表面的和諧氛圍?是被俗務消磨殆盡的感情,還是對不同人生可能的綺想?是自我懷疑,還是對彼此的指控?而,小孩一角自始至終以人偶扮演,確實強化了「養兒育女」重擔對兩人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論點,但,這種簡化的思維邏輯,似乎也忽略了親子互動對婚姻關係的複雜影響,「如果當初Baby沒有生下來,我的人生會不會不一樣」的疑問,不僅空洞,更是無情。


倒數婚姻(故事工廠提供/攝影徐欽敏)

雖說是「完全倒敘」,但在倒敘的過程中,偉宣和婷婷還是時而會跳出角色的「過去」,而以「現在」的角色直接對觀眾訴說,以「現在」的後見之明,對「過去」的決定提出質疑,或補充說明,仿佛對人生的思索,有一套固定不變的規矩,隨著年紀漸長、經驗漸豐,終究能夠擁有「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法」的領悟,對過去的愛怨情仇做出充滿智慧的評價。借用文學評論術語,這其實就是對「人生」的「去脈絡化」思考。

演員表現,大致整齊,但,在「職人」(廚師、餐廳經理、演員、攝影師)角色的表現方面,仍有改進空間。例如偉宣以牛肉與洋蔥兩種食材完美結合打造的「黃金濃湯」,是兩人婚姻關係的重要隱喻,但它究竟有何創新之處,做成「料理包」,需要注意什麼樣的製程細節,需要更細膩的鋪陳,才能讓我們理解:「如果把洋蔥和牛肉燉到分不清楚彼此」,會出現什麼「新的味道」。

舞台視覺(空間、影像、光影)的整體表現,相當精彩,與我看過劇團其他演出相比較,應是擺脫了過往對「寫實」箱景(box set)的依賴,而能以平台、景片、布幕的靈活拼貼組合,讓導演在場面調度方面得到最大的發揮,完成流暢且充滿戲劇性的流動轉換(如男女主角在餐廳裡發生衝突之後,兩人各自站立的平台緩緩分開),兼具寫實景觀與情感內涵,整體製作與執行品質,令人印象深刻。

演出結束,演員謝幕,編導上台,跟觀眾分享他的創作心得,並且重述自己在節目單中描述過的親身經歷(以見證人身份在已經泛黃的父母離婚協議書上簽名),補充說明作品內涵。編導用心,令人感佩,但,是否恰當,卻待斟酌。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觀眾能否與《倒數婚姻》劇中人物同感,關鍵在於將各自生命經驗帶入對照,而能對自己的幸福或不幸,有更為成熟的觀照反思,編導的殷切提示,給了觀眾方便的情感抒發,會不會反而(在無意之間)剝奪了他們面對自己的寶貴機會?

而如果《倒數婚姻》真的有效地說出一個完整的推理故事,這樣的補充說明,也會是多餘的。

故事工廠十週年作品《倒數婚姻》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23/09/17 14:30
地點|臺北 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