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與「我們」的走向?——《LogIN:新南向》
12月
09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3次瀏覽

文/廖建豪(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今年桃園鐵玫瑰藝術節中,複象公場以手機 APP 為媒介,製作了一齣以個人為單位的沉浸式體驗作品《LogIN:新南向》,觀者將戴上耳機,透過 APP 上的引導,走進假日的桃園中壢車站商圈,並投身於翻轉東南亞為眾人所趨的先進文明世界當中。在架空的故事背景裡,商圈內幾間格外聳立的大樓源自於東南亞的企業進駐,而相對老舊凌亂的街景樣態,便是台灣經濟低落的現況。而觀者將作為主角步入商圈並進行觀察,產生了對繁盛未來的美好願景,卻也心生對本土式微的憂慮情緒,遂而隨著故事的推進引發矛盾,陷入難以分辨真偽的「東南亞科技殖民與都市更新計畫」的陰謀論中。於是觀者且看且走,也將因為在劇情當中的不同選擇而「走向」不同的結局。


由於《LogIN:新南向》是「劇場」與「走讀」的結合作品,因此,所謂的「走向」便不僅僅是劇情與結局的推展,觀者確實會基於在 APP 中的不同選擇,而影響著自身將走向中壢車站商圈的哪條巷弄、哪個角落。這也意味著,在劇場當中的每個觀者將實際地以不同的觀點看見不同的商圈樣貌,並走進不同的景點,產生不同的故事與連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選擇建立於交友軟體之中,觀者除了必須決定與誰建立關係以外,某些情況下,還需要決定其國族背景,例如他將是東南亞人、美國人或台灣人等等。在此,劇作的後設元素似乎也暗示了,在實際社會當中作為「本地人」的觀者們,其實擁有決定自身和東南亞移民/工之間關係的權力,可問題在於,我們是主動的觀者?抑或被動的旁觀者?而我們又將視其為「他者」?又或同屬於「我們」?


對我而言,劇情雖然不算驚艷,也遇到了幾次因為硬體與軟體問題,而觀劇體驗被中斷的情況。可總體而言,劇場作為誘使觀者走進東南亞商圈的媒介,並發展出獨特的走讀形式,這仍然提供了對東南亞文化感到陌生的人,一個合理且無需害臊地建立關係的機會。也就是說,後設元素不僅是主角意識到觀者作為控制者的存在,同時,虛擬的遊戲世界也提供了在現實世界中的觀者一個框架,使其能夠仰仗著遊戲的名義,或主動或被動地步入/介入一個陌生的所在。在這樣的脈絡下,故事主角之外,是現實世界的觀者,現實世界的觀者之外,是虛擬世界的遊戲者。


《LogIN:新南向》的尾聲終點於桃園中壢車站,觀者帶著各自蒐集到的故事,乘坐電梯來到連接中壢前後車站的天台,並在高點回望周遭的城市景觀,完成最終的結局。對我而言,這樣的設計使天台成為了虛擬遊戲與真實世界的交叉點,尤其看見四周的建築工程現況,彷彿又暗示了眼前這座桃園東南亞社群景觀,正再次地與文本中的「都市更新計畫」相互對話——究竟這座城市會在科技發展的洪流當中趨向同一?還是能夠有所保留?

《LogIN:新南向》

演出|複象公場 The Double Theatre
時間|2022/11/05
地點|中壢中央公園舞台前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