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自己說話《交響經典夜》
4月
30
2019
交響經典夜(牛耳藝術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2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1987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現名國家兩廳院)正式落成、啟用,音樂廳首檔節目之一,便邀請杜南伊(C.Dohnányi)率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進行三場開幕演出;轉瞬間,三十二年過去了,終於在今年初,由牛耳藝術公司邀請,暌違三十二年的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在現任音樂總監魏瑟‧莫斯特(F.Welser-Möst)的領軍下,再訪台北,並帶來兩套不同的曲目。比起近年來時常訪台的美國樂團,諸如舊金山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紐約愛樂等,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相較之下顯得相當低調,極少來到亞洲進行巡迴,多半樂迷朋友對該團的印象仍停留在喬治•賽爾(G.Széll)時代的唱片,遙想該團輝煌燦爛的歷史。早在賽爾為首的多位總監訓練下,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逐漸地脫穎於美國其他樂團中,以獨到的細膩、精準,以及充分「歐」化的音色備受矚目。有別於其他美國本土樂團的樂季規劃──就像這個多民族國家般,曲目常常是多元混雜的,且本土與歐洲並重,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偏重德奧曲目的訓練,使得該團的聲響具有歐洲樂團飽滿、共鳴持續且沈穩、音色溫暖甘醇等特點。

此次巡迴由台北揭開序幕,之後將訪澳門、深圳、武漢等多個大陸城市。筆者欣賞的為此次巡演第二套曲目──普羅科菲夫《第三號交響曲》(S.Prokofiev: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44)與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op.40)。(第一套曲目則多了鋼琴家特里福諾夫(D.Trifonov)與樂團協奏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以及下半場的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值得一提的是,普羅科菲夫《第三號交響曲》是音樂史上無比精彩,卻又鮮少被演出的作品;除這場演出外,筆者只聆聽過一次該曲的現場演出。魏瑟‧莫斯特簡潔冷靜的指揮,讓普羅科菲夫極為複雜的音樂被清楚地理出架構來,並呈現出樂曲中慧黠、機智、幽默的一面。像是第三樂章一段弦樂被細分成十二部,以滑奏方式產生特殊的音響效果,樂團分明的層次在這裡就可以清楚地被聽見;第四樂章雖用了大量的管樂,但在魏瑟‧莫斯特的處理下,卻不會讓管樂顯得過於強勢、盛氣凌人,反而能與弦樂充分的調和在一塊兒,尤其強調了普羅科菲夫那有些詭譎、不按牌理出牌的旋律。

下半場《英雄的生涯》是各大樂團在巡演時常喜歡安排的曲目,因為它那壯闊的管弦樂氣勢、雄渾的管樂與龐大的編制,能夠馬上呈現出樂團與指揮的默契,並且在「攀山越嶺」後,能得到聽眾熱情的掌聲與喝采。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各種優點都在此曲中一一展現,管樂在這裡大展所長,各個演奏員高超的功力無疑讓聽眾十分驚豔;弦樂充份的流動,且溫暖精準、共鳴持久,在曾來台的美國樂團中,能有如此表現者實屬難得。與老一輩指揮的詮釋不同,魏瑟‧莫斯特選擇了一個偏快的速度,並且異常冷靜的操控著整個樂團,不過分誇張的手勢與肢體動作,卻讓樂團表現出最好的狀態。有時候看似理性的處理,反而更能激起聽眾的共鳴,不用花俏的加工,而讓音樂自己說話。

雖然整首《英雄的生涯》速度偏快,卻不會讓人覺得過於急促,反而是不拖泥帶水、乾淨利落的,這正好也是魏瑟‧莫斯特的一大特色。樂團首席在〈英雄的伴侶〉(Des Helden Gefährtin)精彩的獨奏,是與樂團互相配合、一體的,而不會過於凸顯,這是很難得的一次演奏。〈英雄的戰鬥〉(Des Helden Walstatt)一段,幕後銅管吹奏起戰鬥的號角,這是筆者聽過少數沒有失誤的現場演奏。小鼓等打擊樂加入後,樂曲的織度開始複雜起來,樂團將此段落演奏的緊湊、刺激,並自始至終維持著一個穩定的節拍。筆者認為魏瑟‧莫斯特的《英雄的生涯》拿掉了沈重的包袱,不落俗套的讓音樂自己說話,而有別於其他演出──多數的詮釋偏向於豐沛的情感,像是老生常談般投射了許多的人生經驗,或許是魏瑟‧莫斯特的年輕,抑或是美國多元、包容的大熔爐特性,而讓他們的演出自成一家之言,不用受到過多「傳統」的束縛。筆者希望該團能夠盡快的回到亞洲演出,畢竟這是美國最頂尖的樂團之一,而在魏瑟‧莫斯特的帶領下,無疑又為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寫下了新的一頁。

《交響經典夜》

演出|魏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克里夫蘭管弦樂團(Cleveland Orchestra)
時間|2019/03/2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