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自己說話《交響經典夜》
4月
30
2019
交響經典夜(牛耳藝術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1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1987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現名國家兩廳院)正式落成、啟用,音樂廳首檔節目之一,便邀請杜南伊(C.Dohnányi)率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進行三場開幕演出;轉瞬間,三十二年過去了,終於在今年初,由牛耳藝術公司邀請,暌違三十二年的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在現任音樂總監魏瑟‧莫斯特(F.Welser-Möst)的領軍下,再訪台北,並帶來兩套不同的曲目。比起近年來時常訪台的美國樂團,諸如舊金山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紐約愛樂等,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相較之下顯得相當低調,極少來到亞洲進行巡迴,多半樂迷朋友對該團的印象仍停留在喬治•賽爾(G.Széll)時代的唱片,遙想該團輝煌燦爛的歷史。早在賽爾為首的多位總監訓練下,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逐漸地脫穎於美國其他樂團中,以獨到的細膩、精準,以及充分「歐」化的音色備受矚目。有別於其他美國本土樂團的樂季規劃──就像這個多民族國家般,曲目常常是多元混雜的,且本土與歐洲並重,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偏重德奧曲目的訓練,使得該團的聲響具有歐洲樂團飽滿、共鳴持續且沈穩、音色溫暖甘醇等特點。

此次巡迴由台北揭開序幕,之後將訪澳門、深圳、武漢等多個大陸城市。筆者欣賞的為此次巡演第二套曲目──普羅科菲夫《第三號交響曲》(S.Prokofiev: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44)與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op.40)。(第一套曲目則多了鋼琴家特里福諾夫(D.Trifonov)與樂團協奏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以及下半場的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值得一提的是,普羅科菲夫《第三號交響曲》是音樂史上無比精彩,卻又鮮少被演出的作品;除這場演出外,筆者只聆聽過一次該曲的現場演出。魏瑟‧莫斯特簡潔冷靜的指揮,讓普羅科菲夫極為複雜的音樂被清楚地理出架構來,並呈現出樂曲中慧黠、機智、幽默的一面。像是第三樂章一段弦樂被細分成十二部,以滑奏方式產生特殊的音響效果,樂團分明的層次在這裡就可以清楚地被聽見;第四樂章雖用了大量的管樂,但在魏瑟‧莫斯特的處理下,卻不會讓管樂顯得過於強勢、盛氣凌人,反而能與弦樂充分的調和在一塊兒,尤其強調了普羅科菲夫那有些詭譎、不按牌理出牌的旋律。

下半場《英雄的生涯》是各大樂團在巡演時常喜歡安排的曲目,因為它那壯闊的管弦樂氣勢、雄渾的管樂與龐大的編制,能夠馬上呈現出樂團與指揮的默契,並且在「攀山越嶺」後,能得到聽眾熱情的掌聲與喝采。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各種優點都在此曲中一一展現,管樂在這裡大展所長,各個演奏員高超的功力無疑讓聽眾十分驚豔;弦樂充份的流動,且溫暖精準、共鳴持久,在曾來台的美國樂團中,能有如此表現者實屬難得。與老一輩指揮的詮釋不同,魏瑟‧莫斯特選擇了一個偏快的速度,並且異常冷靜的操控著整個樂團,不過分誇張的手勢與肢體動作,卻讓樂團表現出最好的狀態。有時候看似理性的處理,反而更能激起聽眾的共鳴,不用花俏的加工,而讓音樂自己說話。

雖然整首《英雄的生涯》速度偏快,卻不會讓人覺得過於急促,反而是不拖泥帶水、乾淨利落的,這正好也是魏瑟‧莫斯特的一大特色。樂團首席在〈英雄的伴侶〉(Des Helden Gefährtin)精彩的獨奏,是與樂團互相配合、一體的,而不會過於凸顯,這是很難得的一次演奏。〈英雄的戰鬥〉(Des Helden Walstatt)一段,幕後銅管吹奏起戰鬥的號角,這是筆者聽過少數沒有失誤的現場演奏。小鼓等打擊樂加入後,樂曲的織度開始複雜起來,樂團將此段落演奏的緊湊、刺激,並自始至終維持著一個穩定的節拍。筆者認為魏瑟‧莫斯特的《英雄的生涯》拿掉了沈重的包袱,不落俗套的讓音樂自己說話,而有別於其他演出──多數的詮釋偏向於豐沛的情感,像是老生常談般投射了許多的人生經驗,或許是魏瑟‧莫斯特的年輕,抑或是美國多元、包容的大熔爐特性,而讓他們的演出自成一家之言,不用受到過多「傳統」的束縛。筆者希望該團能夠盡快的回到亞洲演出,畢竟這是美國最頂尖的樂團之一,而在魏瑟‧莫斯特的帶領下,無疑又為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寫下了新的一頁。

《交響經典夜》

演出|魏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克里夫蘭管弦樂團(Cleveland Orchestra)
時間|2019/03/2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